<p class="ql-block">龙溜,这个隐于雁荡山北麓龙西乡砩头村、雁湖岗下山谷之中的神秘之地,其名源自古老传说中白龙溜过留下的痕迹。相传古代,一条白龙为解救饱受干旱之苦的乡民,冒险降雨,却不幸被武状元斩杀。白龙的龙头坠落在砩头村,溪床岩石上从此留下了宛如龙形的凹槽,“龙溜”之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龙溜,这个隐于雁荡山北麓龙西乡砩头村、雁湖岗下山谷之中的神秘之地,其名源自古老传说中白龙溜过留下的痕迹。相传古代,一条白龙为解救饱受干旱之苦的乡民,冒险降雨,却不幸被武状元斩杀。白龙的龙头坠落在砩头村,溪床岩石上从此留下了宛如龙形的凹槽,“龙溜”之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前几年的一次傍晚,我匆匆徒步经过龙溜,虽未作停留,却莫名被此地深深吸引,心中一直惦记着重访。终于,在这个天气晴好、格外适合爬山徒步的周六,我与高山训练营的 40 位驴友一同踏上了前往龙溜、雁湖尖、西石梁大瀑的奇妙之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晨八点四十分,我们便抵达了龙溜村。雁荡山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车程仅一个小时左右。往常我们通常九点半才开始徒步登山,有驴友打趣道:“这么近,我们完全可以多睡一个小时再出发。”下车后,我们惊喜地发现整个村庄干净整洁,下车处的公厕也一尘不染。稍作准备,我们便整装待发。然而,老方因临时有事不得不退出,于是逰泳临危受命,担任此次徒步的领队。或许是第一次当领队,逰泳显得格外兴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沿着村道前行,我们很快便看到了一个刻有“隐龙谷”字样的石碑。或许是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徒步,竟然无人停下拍照。我不禁疑惑:“今天的摄影师呢?高山营御用摄影师这次都没来,还有人能记录下我们的美好瞬间吗?”就在我满心担忧时,太阳雨告诉我,驴友弦哥是专业摄影师,还是省摄影协会会员,摄影技术一流,与我们的御用摄影师阿才不相上下。我赶忙找到弦哥,将此次的摄影重任托付给他,弦哥欣然应允。这时,我又看到四海背着一个大包,看起来十分沉重。可乐告诉我,包里装的是无人机。有了弦哥和无人机,我心中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再也不用担心拍摄的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隐龙谷两侧是大片的人工石斛种植基地,满眼皆是生机勃勃的石斛,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没走多远,一座弯弯的石拱桥——鱼儿桥便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座桥由石头垒砌而成,古朴而又别致。可惜的是,桥下的溪谷水量稀少,略显干涸。我们的驴队刚好站满了整座桥,大家纷纷拿出队旗,在桥上合影留念,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鱼儿桥旁,是一个由石块垒成的拱型门洞,上面刻着“龍澑”两个字。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若不仔细看,很难发现。爱钓鱼驴友许久未曾参加驴行活动,此次难得相遇,我们便在门洞旁合影留念,留下珍贵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穿过门洞,迎接我们的是一段陡峭的台阶路。我们沿着台阶一路向上攀登,走了 100 多米后,在一个右向下转弯处,有一条不太显眼的小径。或许是因为逰泳领队急于赶路,没有注意到这条小径,带着前头部队径直沿着台阶路上去了。而我今天忘记带对讲机,无法及时与领队沟通,只能带着后边的驴友继续前行。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龙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榜题名”四个大字,寓意十分美好。只可惜我已无需参加重要考试,无法沾一沾这好彩头了。顺着溪壁下探,进入溪谷,一块光滑的石头上刻着两个醒目的红字“龙溜”。在这两个字下方,一条石沟蜿蜒曲折,溪水在石沟中缓缓流淌。石沟长约百米,时宽时深,曲折盘旋,宛如传说中白龙溜过留下的痕迹,令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沟尽头是一处断崖,这里的水流量不大也不急,水质清澈见底。我赶忙提醒大家小心脚下,千万不要掉进石沟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龙溜后,我们继续沿着石头台阶向上攀登。台阶两旁树木繁茂,枝叶相互交错,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遮阳屏障,为我们的登山之旅增添了几分清凉与惬意,这里无疑是登山徒步的绝佳之地。当我们上升到海拔 500 米左右时,前头的驴友停下来等待后边的队伍。此时,我看到可乐驴友不时停下来采摘粽叶。只见那粽叶青青嫩嫩的,端午将至,摘几片回去包粽子,想必是极好的。后来,我又看到红培浅鸥在路上采摘桐树叶,她告诉我,桐树叶是制作“桐子叶包”的最佳材料。说起“桐子叶包”,以前我在清港工作时,也很喜欢吃,却从未想过它竟是用桐树叶制作而成的,真是涨知识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经过一番艰苦的攀登,我们终于成功登顶雁湖尖。站在山顶,极目远眺,蓝天白云下的雁荡山风光秀丽如画,连绵起伏的山峦尽收眼底。那重重叠叠的山峰,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壮丽画卷,令人心醉神迷。我们的心情也格外舒畅,与好友高荣、德志等人在山顶打卡留念,用相机定格下这美好的瞬间。山顶有一个可移动的牌子,上面写着“雁湖尖”三个字,我们便决定在这里享用午餐。这次,高荣两夫妻带来了粽子和方便面,我用炉头将它们加热后,香气四溢。爱钓鱼和时间两位驴友也带上了炉头,我好奇地过去一看,只见爱钓鱼驴友已经钓了两条海鲫鱼并烧制完成,他热情地给了我两大块。尝了一口,鱼肉鲜嫩多汁,味道鲜美极了,没想到他还有当厨师的潜力!而冯锡平驴友是第一次使用炉头,不太熟练,急得直冒汗。我见状,赶忙过去帮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香喷喷的午餐很快就准备好了。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欣赏着山顶的美景,一边享用着美味的午餐,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山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午餐过后,我们的下一站是雁湖。雁湖历史悠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最初,雁湖面积广阔,湖水常年不干涸,其中中湖较大,徐霞客曾将其称之为“鸿雁之家”。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湖面逐渐被淤泥淤塞,如今仅剩下一口小水塘。我之前曾看过两次雁湖,说实话,看过之后便再也不想去了。我觉得风景区管理部门应该好好开发一下这个历史悠久的景点,对其进行整理修缮,不要让游客看到的景象与想象中的反差太大。逰泳带着前头的驴友已经朝着雁湖大尖方向前进,红培浅鸥和时间驴友表示自己从未去过雁湖,于是时间、红培浅鸥、高荣等七八位驴友决定绕道去看一看。七种武器在三叉路口等待他们。没过多久,时间等人便回来了,他们一脸失望地说:“雁湖就是一个坑,啥都没有,水也干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禁感到十分惊讶:“啊,雁湖竟然破落到这个程度了吗?最近雨水比较充沛,按理说应该有水呀!”可时间他们都坚称雁湖徒有虚名。其实,在我的脑海里,雁湖一直就是一个面积不大的水坑,如今听他们这么一说,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等看雁湖的驴友们到齐后,我们便继续前行。在半山腰处,我不经意间回首看向雁湖方向,突然惊喜地发现,那里水光潋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我连忙喊道:“你们回头看一看,水光潋滟的地方就是雁湖,你们刚才根本还没走到雁湖呀!”爱钓鱼驴友感慨道:“有时我们真的需要回头看看,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时间等驴友也纷纷表示下次一定要再来看看雁湖,毕竟好不容易爬上雁湖尖却没看到真正的雁湖,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要攀登的是雁湖大尖。这段路的坡度十分凶险,再加上刚下过雨,岩壁上还残留着水渍,非常湿滑,行走起来困难重重。我们只能紧紧抓住路边的枝条,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爬。好不容易登上山顶,逰泳领队却一脸无奈地告诉我:“我们走错路了,本来应该从雁湖那边下去的。”这段时间上班太忙,虽然我经常来雁荡山,但这条线路我还没来过,所以也没发现走错了路。既然走错了,那就只能返回了,估计回到刚才的三叉路口需要半个小时左右。好在下午时间还充裕,折回去也来得及。其他驴友在山顶尽情拍照,我们几个则围在一起商量对策。大家查看了轨迹,邢阿文说:“我们继续往前走,前头左转弯也能绕道我们的目的地西石梁大瀑,时间应该差不多,这条路我走过。”听了他的话,我们决定继续前行,不再走回头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沿着山路往下走,我们来到了一个垭口。这里让我想起了上次来的时候,我们曾在这里吃饭,当时还来了几头牛。今天再次来到这里,眼前的景色令人陶醉:蓝天白云下,青草如茵,微风轻拂,美景无边。程程驴友兴奋得跳了起来,大声喊道:“这段路好像江西武功山的样子,快来拍照打卡呀!”弦哥也赶忙让大家随意站,不用集中在一起,为我们拍下了许多精彩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垭口继续前行,基本上都是下坡路。我们走进了一片茂密的毛竹林,竹叶铺满了石头台阶路,走在上面十分湿滑。每走一步,我们都需要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滑倒。或许是因为到了午后,大家都有些疲惫,人也变得软绵绵的。阿良提议:“大家休息片刻吧。”说着,他便躺在了毛竹林下。我们也纷纷就地坐下休息。可没想到,刚坐下不久,身边就围来了许多蚊子,每个人身边不下十来只,不停地在耳边嗡嗡作响,十分恼人。此地不宜久留,我们只好起身,急匆匆地离开了这片毛竹林。又走过一段崎岖的野路,我们在草丛中钻进钻出,终于看到了一条整齐的台阶路。台阶下方有一个指示牌,上面写着右转弯前行一公里就是西石梁大瀑景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进入西石梁大瀑景区后,我们发现这里游客寥寥无几,除了我们这群驴友,一路上也就见到了七八个游客。走过一个亭子后,我们便听到了瀑布那震耳欲聋的声音。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块巨大的石头上书写着“西石梁大瀑”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抬头仰望,一条宛如白布的瀑布从空中垂挂而下,紧贴着峭壁飞流直下。据介绍,这个瀑布高达 160 米,十分壮观!瀑布下方是一个碧绿的水潭,瀑布飞溅起的水雾弥漫在周围,仿佛给整个景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兴奋地围着瀑布观赏,我不禁感叹道:“这个瀑布太适合瀑降了,就是有点高,我还有点怕怕的。”菋廖驴友则信心满满地说:“只要冯队布好绳子,我们也可以降下去!”在这壮观的瀑布前,拍照打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摆好姿势,让弦哥为自己留下与瀑布的合影,想要将这绝美的景色永远定格在照片中。</p><p class="ql-block">Baye驴友,第二次跟团,第一次是大雨中登上堡山那次,没有想到她跟黄德志是同行,德志的一个同学是她同事,当德志问起他同学时,我听到了一个多年没有听到的名字,他哪个同学毕业后到我们家乡任教,我当时在工厂里打螺丝,那时大概也就二十岁吧,他喜欢上我的一个朋友,两个人看对眼了,我也充当过几次灯泡💡,只不过我那时不知道。我去读高四了,后来听说她家里不同意,那个老师也伤心调到其他学校去了,一眨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听说他现在已是满头白发,唉,造化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次徒步驴行之旅,我们在龙溜探寻了神秘的传说,在雁湖尖领略了壮丽的山景,在雁湖经历了意外的惊喜与遗憾,收获了满满的快乐与回忆。雁荡山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而与驴友们一起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更是成为了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宝藏。期待着下一次,感谢驴友一路相随!!!</p> <p class="ql-block">前几年的一次傍晚,我匆匆徒步经过龙溜,虽未作停留,却莫名被此地深深吸引,心中一直惦记着重访。终于,在这个天气晴好、格外适合爬山徒步的周六,我与高山训练营的 40 位驴友一同踏上了前往龙溜、雁湖尖、西石梁大瀑的奇妙之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清晨八点四十分,我们便抵达了龙溜村。雁荡山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车程仅一个小时左右。往常我们通常九点半才开始徒步登山,有驴友打趣道:“这么近,我们完全可以多睡一个小时再出发。”下车后,我们惊喜地发现整个村庄干净整洁,下车处的公厕也一尘不染。稍作准备,我们便整装待发。然而,老方因临时有事不得不退出,于是逰泳临危受命,担任此次徒步的领队。或许是第一次当领队,逰泳显得格外兴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沿着村道前行,我们很快便看到了一个刻有“隐龙谷”字样的石碑。或许是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徒步,竟然无人停下拍照。我不禁疑惑:“今天的摄影师呢?高山营御用摄影师这次都没来,还有人能记录下我们的美好瞬间吗?”就在我满心担忧时,太阳雨告诉我,驴友弦哥是专业摄影师,还是省摄影协会会员,摄影技术一流,与我们的御用摄影师阿才不相上下。我赶忙找到弦哥,将此次的摄影重任托付给他,弦哥欣然应允。这时,我又看到四海背着一个大包,看起来十分沉重。可乐告诉我,包里装的是无人机。有了弦哥和无人机,我心中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再也不用担心拍摄的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隐龙谷两侧是大片的人工石斛种植基地,满眼皆是生机勃勃的石斛,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没走多远,一座弯弯的石拱桥——鱼儿桥便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座桥由石头垒砌而成,古朴而又别致。可惜的是,桥下的溪谷水量稀少,略显干涸。我们的驴队刚好站满了整座桥,大家纷纷拿出队旗,在桥上合影留念,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鱼儿桥旁,是一个由石块垒成的拱型门洞,上面刻着“龍澑”两个字。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若不仔细看,很难发现。爱钓鱼驴友许久未曾参加驴行活动,此次难得相遇,我们便在门洞旁合影留念,留下珍贵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穿过拱门洞,迎接我们的是一段陡峭的台阶路。我们沿着台阶一路向上攀登,走了 100 多米后,在一个右向下转弯处,有一条不太显眼的小径。或许是因为逰泳领队急于赶路,没有注意到这条小径,带着前头部队径直沿着台阶路上去了。而我今天忘记带对讲机,无法及时与领队沟通,只能带着后边的驴友继续前行。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龙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榜题名”四个大字,寓意十分美好。只可惜我已无需参加重要考试,无法沾一沾这好彩头了。顺着溪壁下探,进入溪谷,一块光滑的石头上刻着两个醒目的红字“龙溜”。在这两个字下方,一条石沟蜿蜒曲折,溪水在石沟中缓缓流淌。石沟长约百米,时宽时深,曲折盘旋,宛如传说中白龙溜过留下的痕迹,令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沟尽头是一处断崖,这里的水流量不大也不急,水质清澈见底。我赶忙提醒大家小心脚下,千万不要掉进石沟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离开龙溜后,我们继续沿着石头台阶向上攀登。台阶两旁树木繁茂,枝叶相互交错,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遮阳屏障,为我们的登山之旅增添了几分清凉与惬意,这里无疑是登山徒步的绝佳之地。当我们上升到海拔 500 米左右时,前头的驴友停下来等待后边的队伍。此时,我看到可乐驴友不时停下来采摘粽叶。只见那粽叶青青嫩嫩的,端午将至,摘几片回去包粽子,想必是极好的。后来,我又看到红培浅鸥在路上采摘桐树叶,她告诉我,桐树叶是制作“桐子叶包”的最佳材料。说起“桐子叶包”,以前我在清港工作时,也很喜欢吃,却从未想过它竟是用桐树叶制作而成的,真是涨知识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番艰苦的攀登,我们终于成功登顶雁湖尖。站在山顶,极目远眺,蓝天白云下的雁荡山风光秀丽如画,连绵起伏的山峦尽收眼底。那重重叠叠的山峰,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壮丽画卷,令人心醉神迷。我们的心情也格外舒畅,与好友高荣、德志等人在山顶打卡留念,用相机定格下这美好的瞬间。山顶有一个可移动的牌子,上面写着“雁湖尖”三个字,我们便决定在这里享用午餐。这次,高荣两夫妻带来了粽子和方便面,我用炉头将它们加热后,香气四溢。爱钓鱼和时间两位驴友也带上了炉头,我好奇地过去一看,只见爱钓鱼驴友已经钓了两条海鲫鱼并烧制完成,他热情地给了我两大块。尝了一口,鱼肉鲜嫩多汁,味道鲜美极了,没想到他还有当厨师的潜力!而冯锡平驴友是第一次使用炉头,不太熟练,急得直冒汗。我见状,赶忙过去帮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香喷喷的午餐很快就准备好了。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欣赏着山顶的美景,一边享用着美味的午餐,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山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午餐过后,我们的下一站是雁湖。雁湖历史悠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最初,雁湖面积广阔,湖水常年不干涸,其中中湖较大,徐霞客曾将其称之为“鸿雁之家”。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湖面逐渐被淤泥淤塞,如今仅剩下一口小水塘。我之前曾看过两次雁湖,说实话,看过之后便再也不想去了。我觉得风景区管理部门应该好好开发一下这个历史悠久的景点,对其进行整理修缮,不要让游客看到的景象与想象中的反差太大。逰泳带着前头的驴友已经朝着雁湖大尖方向前进,红培浅鸥和时间驴友表示自己从未去过雁湖,于是时间、红培浅鸥、高荣等七八位驴友决定绕道去看一看。七种武器在三叉路口等待他们。没过多久,时间等人便回来了,他们一脸失望地说:“雁湖就是一个坑,啥都没有,水也干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禁感到十分惊讶:“啊,雁湖竟然破落到这个程度了吗?最近雨水比较充沛,按理说应该有水呀!”可时间他们都坚称雁湖徒有虚名。其实,在我的脑海里,雁湖一直就是一个面积不大的水坑,如今听他们这么一说,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等看雁湖的驴友们到齐后,我们便继续前行。在半山腰处,我不经意间回首看向雁湖方向,突然惊喜地发现,那里水光潋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我连忙喊道:“你们回头看一看,水光潋滟的地方就是雁湖,你们刚才根本还没走到雁湖呀!”爱钓鱼驴友感慨道:“有时我们真的需要回头看看,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时间等驴友也纷纷表示下次一定要再来看看雁湖,毕竟好不容易爬上雁湖尖却没看到真正的雁湖,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要攀登的是雁湖大尖。这段路的坡度十分凶险,再加上刚下过雨,岩壁上还残留着水渍,非常湿滑,行走起来困难重重。我们只能紧紧抓住路边的枝条,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爬。好不容易登上山顶,逰泳领队却一脸无奈地告诉我:“我们走错路了,本来应该从雁湖那边下去的。”这段时间上班太忙,虽然我经常来雁荡山,但这条线路我还没来过,所以也没发现走错了路。既然走错了,那就只能返回了,估计回到刚才的三叉路口需要半个小时左右。好在下午时间还充裕,折回去也来得及。其他驴友在山顶尽情拍照,我们几个则围在一起商量对策。大家查看了轨迹,邢阿文说:“我们继续往前走,前头左转弯也能绕道我们的目的地西石梁大瀑,时间应该差不多,这条路我走过。”听了他的话,我们决定继续前行,不再走回头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沿着山路往下走,我们来到了一个垭口。这里让我想起了上次来的时候,我们曾在这里吃饭,当时还来了几头牛。今天再次来到这里,眼前的景色令人陶醉:蓝天白云下,青草如茵,微风轻拂,美景无边。程程驴友兴奋得跳了起来,大声喊道:“这段路好像江西武功山的样子,快来拍照打卡呀!”弦哥也赶忙让大家随意站,不用集中在一起,为我们拍下了许多精彩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从垭口继续前行,基本上都是下坡路。我们走进了一片茂密的毛竹林,竹叶铺满了石头台阶路,走在上面十分湿滑。每走一步,我们都需要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滑倒。或许是因为到了午后,大家都有些疲惫,人也变得软绵绵的。阿良提议:“大家休息片刻吧。”说着,他便躺在了毛竹林下。我们也纷纷就地坐下休息。可没想到,刚坐下不久,身边就围来了许多蚊子,每个人身边不下十来只,不停地在耳边嗡嗡作响,十分恼人。此地不宜久留,我们只好起身,急匆匆地离开了这片毛竹林。又走过一段崎岖的野路,我们在草丛中钻进钻出,终于看到了一条整齐的台阶路。台阶下方有一个指示牌,上面写着右转弯前行一公里就是西石梁大瀑景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进入西石梁大瀑景区后,我们发现这里游客寥寥无几,除了我们这群驴友,一路上也就见到了七八个游客。走过一个亭子后,我们便听到了瀑布那震耳欲聋的声音。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块巨大的石头上书写着“西石梁大瀑”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抬头仰望,一条宛如白布的瀑布从空中垂挂而下,紧贴着峭壁飞流直下。据介绍,这个瀑布高达 160 米,十分壮观!瀑布下方是一个碧绿的水潭,瀑布飞溅起的水雾弥漫在周围,仿佛给整个景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兴奋地围着瀑布观赏,我不禁感叹道:“这个瀑布太适合瀑降了,就是有点高,我还有点怕怕的。”菋廖驴友则信心满满地说:“只要冯队布好绳子,我们也可以降下去!”在这壮观的瀑布前,拍照打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摆好姿势,让弦哥为自己留下与瀑布的合影,想要将这绝美的景色永远定格在照片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aye驴友,她说自己是081,第二次跟团,第一次是大雨中登上堡山那次,没有想到她跟黄德志是同行,德志的一个同学是她同事,当德志问起他同学时,我听到了一个多年没有听到的名字,他哪个同学毕业后到我们家乡任教,我当时在工厂里打螺丝,那时大概也就二十岁吧,他喜欢上我的一个朋友,两个人看对眼了,我也充当过几次灯泡💡,只不过我那时不知道。我去读高四了,后来听说她家里不同意,那个老师也伤心调到其他学校去了,一眨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听说他现在已是满头白发,唉,造化弄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次徒步驴行之旅,我们在龙溜探寻了神秘的传说,在雁湖尖领略了壮丽的山景,在雁湖经历了意外的惊喜与遗憾,收获了满满的快乐与回忆。雁荡山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而与驴友们一起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更是成为了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宝藏。期待着下一次,感谢驴友一路相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