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游记—鸭绿江断桥

快乐人生

<p class="ql-block">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慷慨激昂且耳熟能详的战歌,是我小时候时常吟唱的。每当唱起它的时候,就对志愿军战士怀有崇敬之情,就特别期待到志愿军将士跨出国门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鸭绿江断桥,在</span>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承担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过江、军需物资供应和后方支援前线的运输任务,见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岁月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迹。所以,游览鸭绿江断桥,早就在我的旅游计划之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鸭绿江断桥,是指位于丹东市振兴区江岸路鸭绿江上的、1950年11月被美国空军炸断的、原鸭绿江大桥的残余部分。</span>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5月份,在丹东旅游的时候,就住在断桥对过的中联大酒店。从酒店到断桥,步行只有三分钟的距离,所以,多次到鸭绿江断桥处游览、观光和散步。</span></p> <p class="ql-block">断桥</p> <p class="ql-block">  鸭绿江断桥,横跨在鸭绿江之上,从中间的位置断开,有桥梁的是我国一方,只剩桥墩的是朝鲜一方。</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span style="font-size:18px;">‌鸭绿江断桥是鸭绿江上第一座桥梁,最初是连接中国安东(今丹东)与朝鲜新义州的铁路桥,始建于1909年5月,1911年10月竣工。‌‌‌‌它是由当时的日本殖民者所建,其目的是强化对我国和朝鲜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span></p><p class="ql-block"> 1950年11月,美国为切断中朝之间的补给线,派空军炸毁朝鲜一侧8孔桥梁及3座桥墩,仅存中国一侧的4 孔残桥。</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朝鲜<span style="font-size:18px;">把所属六孔残桥拆除,仅存桥墩。我国则把所剩四孔残桥一直保留,作为</span>战争历史的重要见证,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游客可以从景区入口处购票后上断桥参观。</p> <p class="ql-block">景区标识及入口</p> <p class="ql-block">  景区入口的标识上,用黑色字体书写着“鸭绿江断桥”五个大字,其下方有解说牌,后方就是断桥。</p><p class="ql-block"> 我购票后,进入景区。攀登数十阶台阶后,有一炮楼。</p> <p class="ql-block">炮楼</p> <p class="ql-block">  炮楼,墙体厚实,设有射击孔。据介绍: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8年夏天由日本人修建,是当时日本警备队的守桥军事碉堡。现为景区内的历史遗址,供游客参观,是</span>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和侵路我国的实物性证据。</p><p class="ql-block"> 从炮楼处上行十几级台阶,是《为了和平》大型群雕。</p> <p class="ql-block">《为了和平》大型群雕</p> <p class="ql-block">  《为了和平》大型群雕,气势磅礴,感人心扉。据介绍:它是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司令员率师过江的真实历史和人物为题材进行设计塑造的。雕塑上的26个人物,以志愿军英雄为原型,由统帅、领导和英模所组成,代表了首批过江的近26万将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型群雕的对面,就是断桥桥体。</span></p> <p class="ql-block">断桥桥体</p> <p class="ql-block">  断桥桥体为钢铁结构,表面因年代久远呈现锈蚀和斑驳痕迹。桥体上方,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的“鸭绿江断桥”五个大字苍劲有力,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断桥桥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缓步走上断桥,脚下的钢板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断桥的桥面还算宽阔,桥两侧的栏杆也很坚固。桥体身上的弹孔清晰可见,密密麻麻,形状各异,犹如历史的刻痕,记录着当年战争的残酷。桥体的铁架上悬挂着宣传画板,</span>详细地介绍了鸭绿江断桥的历史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经过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断桥上,凝视着那些扭曲变形的钢梁和布满弹痕的桥体,思绪不由自主地穿越回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眼前浮现出志愿军战士们冒着炮火奋勇战斗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p> <p class="ql-block">  站在桥上,鸭绿江的全貌尽收眼底。<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缓缓流淌。江面上,游船往来穿梭,</span>打破了江面的宁静。鸭绿江的两边,一边是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中国丹东,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另一边是宁静质朴的朝鲜新义州。</p> <p class="ql-block">朝鲜新义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朝鲜的新义州,虽然不能直接过去,但站在断桥上,能清晰地看到它的建筑和风貌。它虽然不能和</span>丹东的高楼大厦相比,但也呈现出楼房鳞次栉比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我就知道朝鲜那边是低矮的民房,现在出现的高楼大厦,确实出乎我的意料,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为了弄清楚对面朝鲜出现高楼大厦的原因,就找丹东当地人询问,说是:“去年我国泄洪,冲坏了朝鲜的民房,洪水过后,我国帮他们建起了现在的房子”。还有的说:“去年朝鲜人半夜三更还在一边唱歌一边建楼房”。</p><p class="ql-block"> 观看着景致,来到了断桥的尽头。</p> <p class="ql-block">断桥桥断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走到断桥尽头,近距离的看到被炸毁的桥梁,断裂处参差不齐的钢铁骨架,如同历史的伤口,令人触目惊心。这里曾是连接中朝两国的重要通道,如今却成了那场战争的历史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 断桥尽头隔栏上的电视上,播放着电影《英雄赞歌》,有不少游客在驻足观看。</p><p class="ql-block"> 断桥上游百余米的地方,是中朝友谊桥。</p> <p class="ql-block">中朝友谊桥</p> <p class="ql-block">  中朝友谊桥,原来叫上桥(断桥叫下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当时的日本于1937年4月设计修建,1943年4月通车,成为抗战胜利前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中国资源的主要通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90年10月,中朝两国政府协议决定将上桥命名为“中朝友谊桥”(朝方一端为“朝中友谊桥”),以此来纪念中朝两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现在,中朝友谊桥成为</span>我国丹东和朝鲜进行货物贸易的主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断桥处的夜景,更加漂亮。</p> <p class="ql-block">断桥夜景</p> <p class="ql-block">断桥夜景</p> <p class="ql-block">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五颜六色的灯光把断桥装扮的色彩缤纷。在不同色彩的灯光交替映照下,断桥像一条变色龙一样横卧在鸭绿江之上。明月高悬,洒下清晖如水,与光彩夺目的灯光交相辉映,景致迷人。桥下江水如镜,将高悬的明月与流光溢彩的桥梁一同揽入怀中,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给如诗的夜景图添上了灵动的一笔,绘就了一幅绝美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鸭绿江断桥,它静静地矗立在鸭绿江上,成为历史与和平的不朽见证。它以一种沉默而又震撼人心的方式,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它就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它还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人们不怕困难,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作于2025年6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