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岁月长歌

王欢庆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p><p class="ql-block">1955年的唐山,冬雨裹挟着开滦煤矿的煤烟,丝丝缕缕渗进斑驳的砖缝。</p><p class="ql-block">张茂玉半跪在潮湿的泥地上,刨子贴着榆木板匀速推进,蝉翼般的木花打着旋儿飘起,又被雨水沾湿,瘫软在青砖缝隙里。母亲端着粗瓷碗立在屋檐下,碗沿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她眼角的皱纹,"小玉啊,听说北大荒冷得能把耳朵手指头冻掉。"</p><p class="ql-block">刨刃突然卡在木纹节疤处,张茂玉喉结剧烈滚动,三日前工人文化宫的场景在眼前闪现:团干部挥舞的红旗掠过他的瞳孔,那句"那里有一亿亩荒地等着我们"像淬了火的钢钎,狠狠楔进他的心脏。</p><p class="ql-block">"娘,我报名了。"话音未落,父亲攥着的旱烟袋"咚"地砸在门槛上,烟灰簌簌落在他皲裂的手背上。这个在矿井深处刨了三十年煤的汉子,指甲缝里的煤灰永远洗不净,此刻却像被火燎到般猛地抬头:"放着金不换的木匠活不干,去那鸟不拉屎的鬼地方?"</p><p class="ql-block">唐山站的蒸汽机车喷着白雾。</p><p class="ql-block">戴大红花的年轻人挤作一团,张茂玉踮脚将工具箱摞上行李架时,后颈突然触到冰凉的触感,回头望见秀兰红着眼眶,把油纸包着的桂花糖塞进他掌心:"路上吃。"汽笛撕破晨雾的刹那,他探出身,看见母亲举着油纸包在月台上跌跌撞撞地追,灰白头发被风吹得凌乱如荒草,最终化作铁轨尽头一粒颤抖的白点。</p><p class="ql-block">“张同志,你快看!”邻座的知青突然扒着结霜的车窗。</p><p class="ql-block">暮色中,成片的白桦林像被巨人拦腰折断,倒伏在雪原上,断裂处露出惨白的木质断面。张茂玉的心猛地一沉——那些树干的纹路,竟与他在唐山老宅后院见过的枯木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抵达河北庄的当夜,暴风雪掀翻了半数帐篷。张茂玉蜷缩在漏风的角落里,听着指导员沙哑的嘶吼:"必须在天亮前挖出地窨子,谁会木匠活,找两个木匠来!”当圆木支架在狂风中摇摇欲坠时,张茂玉被拽进了施工队伍。一同被叫来的,还有来自昌黎的孙四祥。孙四祥搓着冻僵的手,咧嘴笑道:“老张,咱俩这木工手艺,可得把北大荒的风都给拦住咯!”</p><p class="ql-block">破晓时分,第一座地窨子终于完工。张茂玉和孙四祥瘫坐在雪地上,看着自己冻得发紫的手指。远处传来炊事班的吆喝声,徐国珍风风火火地跑来,手里端着热气腾腾的姜汤:“都快冻成冰疙瘩了吧,赶紧喝口姜汤暖暖!”她是队伍里有名的热心肠,总是把大家的冷暖挂在心上。</p><p class="ql-block">地窨子里摇曳的油灯,被穿堂风拉扯得忽明忽暗。张茂玉蜷着冻僵的手指,将最后一块桦木板嵌入榫槽。隔壁传来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几个垦荒战友蜷缩在麦秸堆上瑟瑟发抖。</p><p class="ql-block">徐国珍一边帮着给大家盖好薄被,一边说道:“等开春就好了,咱们一定能把日子过起来。”徐国珍心思细腻,总能在大家灰心的时候给予安慰。</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p><p class="ql-block">开春时节,冻土翻浆如沼泽。</p><p class="ql-block">张茂玉和几个战友日夜改良农具,张润生、罗天启、孟广兰和孙四祥也都加入其中。他们将报废的铁烧得通红,锻打成锋利的犁铧,用榆木做骨架,桦树皮编织护具。</p><p class="ql-block">“张师傅,你看这样改行不行?”孙四祥举着一个改良后的部件问道。张茂玉仔细端详后,点头道:“想法不错,咱们再试试调整一下角度。”大家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p><p class="ql-block">当第一架“唐山式”马拉犁在黑土地上犁出笔直的垄沟时,指导员布满老茧的手重重拍在张茂玉肩头:“你这木匠的手,能驯服北大荒的倔脾气!”张润生搂着张茂玉的肩膀笑道:“是咱们这些人的手,一起驯服了北大荒!”众人相视而笑,眼中满是自豪。</p><p class="ql-block">1957年秋汛如猛兽突袭,洪水裹挟着枯枝碎木漫过田埂。张茂玉嘶吼着带领众人用圆木麻绳捆扎防洪堤。三根木桩被激流卷走的刹那,张茂玉毫不犹豫纵身跃入刺骨的洪流。</p><p class="ql-block">“老张,抓住绳子!”孙四祥在岸上大喊,声音里带着焦急。张润生、徐国珍和罗天启也拼尽全力拉着麻绳,他们的手被勒出了血痕,却没有丝毫松懈。</p><p class="ql-block">待堤坝终于稳固,张茂玉的双腿早已失去知觉,浸透冰水的裤腿与皮肉冻黏在一起,每一寸分离都如同剥皮拆骨。孙四祥红着眼眶,一边帮他处理伤口,一边埋怨道:“你不要命啦!下次可不许这么冲动了!”张茂玉却笑着安慰她:“没事,咱们不是把洪水挡住了嘛。”</p><p class="ql-block">某个风雪交加的深夜,秀兰的来信被穿堂风卷进火堆。张茂玉发疯似的扑灭火苗,只抢出半张焦黑的信纸,残损的“等你”二字蜷缩在灰烬边缘。他攥着墨斗枯坐到天明,晨光中才发现浸墨的棉线已在掌心勒出深可见骨的伤痕。</p><p class="ql-block">孙四祥发现后,拍了拍他的肩膀:“别太难过,秀兰肯定能理解你的。等咱们把北大荒建设好了,风风光光地把她接过来!”孟广兰也递来一杯热水,轻声说道:“有我们在呢。”</p><p class="ql-block">1960年饥荒肆虐,张茂玉悄悄将自己的口粮塞进体弱的知青饭盒,独自啃着掺了锯末的窝头。张润生发现后,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口粮分给他:“咱是兄弟,有难同当!”</p><p class="ql-block">徐国珍则带着大家去挖野菜,她说道:“咱们可不能被这点困难打倒,以前苦日子也没少过,一定能熬过去!”当炊事班最后一粒米下锅时,张茂玉带领众人挖来红松根,熬煮出苦涩的树皮汤。</p><p class="ql-block">木勺搅动的漩涡里,倒映着每个人浮肿却倔强的面容——那些在饥饿中依然挺直的脊梁,比任何榫卯结构都坚固。孙四祥喝了一口树皮汤,调侃道:“这味道,以后怕是忘不了,等咱们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最特别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p><p class="ql-block">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张茂玉思绪万千。这十年间,北大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的汗水与回忆。</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清早,阳光艰难地穿透厚厚的云层,洒在雪地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垦荒战友们陆陆续续来到仓库前,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他们,早已不是初来乍到时那批青涩、懵懂的青年,在北大荒的磨炼下,个个都坚毅而沉稳。</p><p class="ql-block">“师傅,新年好啊!”徒弟赵强笑着递上一个热气腾腾的玉米馒头,“这可是我自己蒸的,您尝尝。”张茂玉接过馒头,咬了一口,连连点头:“嗯,手艺不错,有当年咱唐山老家那味儿。”</p><p class="ql-block">“老张,快来尝尝我和你弟妹包的饺子!”张润生和徐国珍端了半盆饺子在一旁招呼道。孟广兰端着一盘野菜团子走来:“还是我这最实在,管饱!”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新年愿望。</p><p class="ql-block">有人希望来年能开垦出更多的良田,有人期待学到更先进的农业技术,还有人梦想着能把北大荒的丰收景象分享给更多的人。张茂玉静静地听着,眼中满是欣慰。</p><p class="ql-block">新的一年,北大荒的农业生产继续稳步推进。张茂玉和徒弟们在农具改良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他们研发出一种新型的播种机,能够更精准地控制种子的间距和深度,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看着新机器在田野里欢快地奔跑,张茂玉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p><p class="ql-block">1975年,北大荒迎来了又一个丰收的季节。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张茂玉站在田野中央,感受着丰收的喜悦。此时,一封家书寄到了他的手中。秀兰在信中写道,她想来北大荒看看,看看这片他为之奋斗了半生的土地。</p><p class="ql-block">张茂玉读完信,眼眶湿润了。他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秀兰那熟悉的身影。他知道,北大荒不仅是他事业的归宿,也即将成为他和秀兰共同的家。这片被风雪镌刻过的土地,承载着他的青春、梦想与爱情,而他也将继续在这里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p><p class="ql-block">秀兰来北大荒的日子定在秋末,那是北大荒色彩最为斑斓的时节,层林尽染,麦浪金黄。张茂玉提前好些日子就开始忙活,将自己居住的小屋收拾得井井有条,还在窗台上摆上了从山林里采来的野菊花,期盼着能给秀兰一份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张润生、孟广兰、徐国珍和孙四祥也都来帮忙,徐国珍笑着说:“得让秀兰一到就感受到咱们北大荒的热情!”</p><p class="ql-block">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张茂玉早早赶到车站。当秀兰那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视线中,他的眼眶瞬间湿润。多年的分离,并未冲淡彼此的思念,两人紧紧相拥,千言万语都在这无声的拥抱中传递。</p><p class="ql-block">回到河北庄的驻地,秀兰立刻被这里的一切所吸引。她看到了张茂玉参与建造的一排排整齐的房屋,看到了田野里那些凝聚着张茂玉心血改良的农具,更看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热情与坚韧。</p><p class="ql-block">垦荒战友们围在秀兰身边,七嘴八舌地讲述着张茂玉这些年在北大荒的点点滴滴,听得秀兰时而感动得落泪,时而又为张茂玉感到骄傲。</p><p class="ql-block">秀兰很快融入了北大荒的生活。她发挥自己心灵手巧的特长,帮着战友们裁剪衣服,教大家用当地的野花野草制作天然的染料。闲暇时,她还会和张茂玉一起漫步在田野间,听他讲述每一寸土地上发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大荒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现代化的农业理念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张茂玉虽然年事渐高,但依然积极学习新的知识。他和年轻的技术人员们一起,研究如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的农具改良相结合。</p><p class="ql-block">有一次,队里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灌溉设备,但在安装调试过程中遇到了难题。张茂玉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对机械结构的了解,和技术人员们一起熬夜钻研。</p><p class="ql-block">孙四祥和孟广兰也来帮忙,大家围在一起讨论方案。“老张,你看这里是不是有问题?”孙四祥指着设备的一处说道。张茂玉仔细查看后,眼睛一亮:“对,很有可能是这里的连接出了差错!”</p><p class="ql-block">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成功让灌溉设备投入使用。望着清澈的水流顺着管道流向农田,滋润着每一株庄稼,张茂玉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过程中,张茂玉和秀兰也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新角色——爷爷奶奶。知青赵强和妻子喜得贵子,孩子满月时,他们邀请张茂玉和秀兰为孩子取名。</p><p class="ql-block">张茂玉看着襁褓中粉嘟嘟的婴儿,心中满是欢喜,他思索片刻,说道:“就叫承泽吧,希望他能继承北大荒的恩泽,茁壮成长。”孟广兰在一旁笑道:“这名字好,以后孩子肯定有出息!”众人纷纷点头,欢声笑语回荡在北大荒的上空 。</p><p class="ql-block"> 第五节</p><p class="ql-block">承泽满月宴后的日子,北大荒的科技化进程愈发迅猛。张茂玉戴着老花镜,在农技站里和年轻技术员们围在电脑前,屏幕上跳动的3D建模图让他的眼睛眯成了缝。孙四祥凑过来,手指戳着屏幕:“这玩意儿看着比咱当年的墨斗玄乎多了!”话音刚落,惹得满屋子人哄笑。</p><p class="ql-block">在研究智能播种机的日子里,张茂玉常常对着零件图册彻夜难眠。秀兰就坐在一旁,把晒干的艾草缝进护膝,轻声说:“年轻时拼命,老了还这么倔。”张茂玉却笑着摸出卷尺:“这机器的齿轮间距,和榫卯的咬合道理相通,我得琢磨透。”</p><p class="ql-block">在众人齐心协力下,智能播种机调试成功那天,张茂玉、孙四祥、孟广兰看着年轻人开着机器在田野里兜圈子,排气管喷出的白烟在阳光下画出弯弯的弧线。</p><p class="ql-block">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北大荒的黑土地出现板结现象,农作物产量开始下滑。张茂玉带着徒弟们拿着铁锹在试验田里取样,铁锹撞击硬土的声音沉闷又刺耳。“这地跟刚来的时候不一样了。”张茂玉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板结的土块,眉头拧成了疙瘩。</p><p class="ql-block">罗天启擦着汗说:“要不试试老法子,掺草木灰?”张茂玉摇头:“怕是治标不治本。”孟广兰提议:“我听说外地有种秸秆还田的技术,咱们能不能学学?”几人一拍即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秸秆还田的设备终于投入使用。看着粉碎后的秸秆混入土壤,张茂玉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可紧接着,病虫害又卷土重来,这次是前所未见的新型害虫,普通的杀虫剂根本不起作用。</p><p class="ql-block">“当年的草药法子不行了?”孙四祥急得直挠头。张茂玉却盯着显微镜下的害虫样本,眼神坚定:“时代变了,办法也要跟着变。”他们联系了农业大学的教授,一起研究生物防治技术。</p><p class="ql-block"> 第六节</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承泽渐渐长大。他最喜欢缠着张茂玉讲故事,听那些关于风雪、冻土和热血青春的故事。张茂玉就坐在摇椅上,摇着蒲扇,讲起当年垦荒建点的艰苦场景。承泽瞪大眼睛,摸着张茂玉手上的老茧:“爷爷,我毕业后也要像你一样,把北大荒建设得更好。”</p><p class="ql-block">秀兰在一旁织着毛衣,嘴角上扬。北大荒的冬天依旧寒冷,但屋里暖意融融。孟广兰、孙四祥时不时来串门,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秀兰做的桂花糕,回忆着往昔岁月。</p><p class="ql-block">如今,北大荒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现代化的农场、高耸的粮仓、智能的农业设备,处处彰显着蓬勃生机。张茂玉和老战友们的故事,在北大荒代代相传,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投身这片热土。</p><p class="ql-block">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承泽用轮椅推着93岁高龄的张茂玉漫步在田野间。微风拂过,稻浪翻涌,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稻花的清香。张茂玉望着远方,眼神中满是欣慰与期待。他知道,北大荒的故事,还在继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