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与嵊州文化、经济、旅游

唐人

<p class="ql-block">徐国兆</p><p class="ql-block">王羲之是我国最负盛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他生在临沂,宦在绍兴,卒于嵊州。王羲之在剡率诸子,抱弱孙,修植桑果,教化乡民,对剡地的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教化作用,并留下大量的诗文、遗迹及故事。如他居住过的金庭,死后舍宅为观,尚存当年旧貌:他与亲友从事书画活动的场所,今为华堂村,古风犹存;他在刻石山(今独秀山)有读书堂,今为王右军祠(他又被当地乡民奉为桃源乡乡主,故又称乡主庙),至今尚存鹅池、墨沼;他与好友许询过从甚密,许筑“知已墅”与王相邻,今存许家庙,内供许询夫妇神像;又与谢家子弟常相交往、出游。一次雪后泛舟,在仙岩一带见水质清洌,徘徊不能去,曰:“虽寒,强饮一口”。今强口溪、强口村即为当年遗迹。真实的山川地理,丰富的史料遗址,使嵊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到来,是我们嵊州人民的幸事,更是嵊州人民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如何好待这位世界级的大名人,利用这块金字招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做好书圣文章,推动嵊州旅游,发展嵊州经济,是嵊州走出浙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最佳途径。</p><p class="ql-block">下面,我就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嵊州文化、经济、旅游的发展作粗浅的探讨。</p><p class="ql-block"><b>一、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成就及其影响</b></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书法变古制今,末年更妙,其成就,在当世便有定论。如与他齐名的庾翼,赞王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南朝羊欣则评说:王羲之书法“博精群法,特善草隶。”“古今莫二”。瘐肩吾《书品》以三等九品评论自汉至齐梁三百年间一百二十八人,将张芝、钟繇、王羲之三人列为“上之上”,将王献之等五人列为“上之中”。袁昂奉敕作《古今书评》,特别推崇“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芳不灭。”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梁武帝认为袁昂的书评未达他的旨意,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对王书作出了“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的评介,这是帝王第一次将王羲之的书法推上书坛盟主的地位。而将王羲之推上“书圣"地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不仅在《晋书》里专为王羲之立传,还亲作赞词,历数各家书法之短,独颂王羲之,并写道"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王羲之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唐后,对王羲之书法的崇拜和狂热程度一代超过一代,如宋太宗命侍书学士王著编刻《淳化阁帖》,其中“二王”书法占了一半;宋徽宗更是浸淫书画,刻《大观帖》,著录《宣和书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皇帝;宋高宗则专精《兰亭叙》,并将所临分赠大臣,形成了以临《兰亭叙》为荣的风尚。……由于帝皇的提倡,“二王”在中国书坛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可以说,学书法的人莫不以“二王”为师。王羲之的书法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在国外同样影响深远,尤其是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随着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王羲之的书法也逐渐为西人所知。 </p><p class="ql-block"><b>二、王羲之是嵊州旅游的第一品牌</b></p><p class="ql-block">嵊州不乏旅游资源。传说中,舜到过此地,有舜皇山、舜井;禹治水毕功于此,有禹粮岭、禹溪(又称了溪);张良神游于此,有亚父石迹。有史可稽的则有阮肇故居,王右军书楼、墨池,戴安道宅,谢玄坐石,葛玄钓台,赵广信井洞,褚伯玉太平馆等等。隐居者就更多了,自王子猷“雪夜访戴”后,寻访者络绎不绝。至唐,剡中已成为唐人心目中最为向往的地方,并形成了一条蔚为壮观的浙东唐诗之路。如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句:“此地久延伫,入剡寻王许。”丘为《送阎校书之越》诗句:“此地饶古迹,世人多忘归。”刘长卿《送荀八过山阴》诗句:“剡溪多隐吏,君去道相思”等等,无不对剡中、剡溪魂牵梦萦。</p><p class="ql-block">嵊州更不乏世界名人。如被尊为雕圣的戴逵,不仅精于佛像的雕塑,绘画、鼓琴也冠绝当世;又如被尊为我国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开创了东晋以来整个诗坛清新明丽的风格,其《山居赋》是一篇描写剡地谢氏山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的园林史; 马寅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他著的《新人口论》科学地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合理建议和措施,是一篇卓有见地的不朽之作。我相信,只要以他们中间任何一人的名义搞节会,都是世界级的,但王羲之无疑是他们中间最具代表、最具影响的名人。</p><p class="ql-block">去年,邻省江西,为纪念“陶渊明故居”建馆二十周年在搞庆典;邻市上虞,在谢晋导演的策划下,为祭奠先祖谢安,在搞“东山文化节”;又如去年十月,山东临沂为纪念王羲之诞生1700周年,不惜巨资举办了首届书圣文化节。据《临沂日报》报道,文化节为临沂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签约项目 178 个,总金额达118.13亿元。很明显,这台借书圣之名唱的经济大戏成功了。人家那么重视文化名人,又搞得有声有色,为什么呢?临沂市委书记李群说出了心里话:“打造特色城市品牌,不单是传统文化的提炼和继承,还要借助历史文化底蕴所散发出的独特的魅力,来推动城市的建设、经济发展和市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说,城市要发展,文化是关键。</p><p class="ql-block">旅游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消费和精神享受,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只有旅游与文化强强联合,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嵊州作为王羲之等一大批名士的归隐地,有着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只要政府重视,群众响应,完全有能力做好这篇越乡文化名市文章,营造越乡文化氛围,打响特色经济强市的品牌。</p><p class="ql-block"><b>三、越乡文化的发展是推动嵊州经济的保障</b></p><p class="ql-block">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命脉。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是不可再生的永久性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我们每个嵊州市民应有的职责。一个城市要追求自己的个性特色,除了善于利用这座城市所处的独特的自然环境之外,还应充分发挥这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我们嵊州已提出了要建立“越乡文化名市”、“国际领带都市”的口号,但对“越乡文化”的概念,至今含糊不清,很大一部分人则局限在越剧这个小圈子里。首先,我们应正确地认识到越乡文化是古越文化的延续。晋室南迁,王羲之等一大批名士的到来,对整个越乡起到极大的教化作用,这才是形成越乡文化的基础。我们今天已拥有的围棋之乡、茶叶之乡、越剧之乡等等荣誉,只不过是越乡文化的一小部分。过分强调越剧之乡,大做越剧文章,只能缩小越乡文化的内涵,软化嵊州人们敢想敢干的斗志。</p><p class="ql-block">文化搭台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唱戏。放着王谢堂前的金饭碗不用,而将千斤重担压在越剧这根历史不过百年的柔软腰枝上,明显力不从心。</p><p class="ql-block"><i><u>2004年中国嵊州书法朝圣节王羲之学术研讨会论文</u></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