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药泥灸是利用天然岩矿火山能量泥的热辐射作用和中草药的特殊渗透力,在体表 相应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药灸和温敷,通过热灼、熨烫、药力热传导和穴位刺激,以达到温 经散寒、活血通络、消瘀散结、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扶本固元及预防保健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适应证</p><p class="ql-block">1.湿邪和寒邪所致的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关节炎、痛经;胃寒胃热引起的大便 干结和便秘等病症。</p><p class="ql-block">2.经络痹阻不通所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关节 痛、腰腿痛、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陈旧性损伤等引起的疼痛、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等病症。</p><p class="ql-block">3.气血凝滞所致的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病症。</p><p class="ql-block">4.风湿痹病所致的肢体冷痛、麻木、沉重、酸胀等病症。</p><p class="ql-block">5.借热助阳,温壮脏腑阳气;可用于虚寒证、寒厥证、虚脱证,以及中气不足、阳气下 陷而引起的遗尿、久泻、脱肛、崩漏、带下等病症。</p><p class="ql-block">6.跌打损伤所致的局部瘀血、肿痛,或者扭伤引起的腰背不适、行动不便等病症。</p><p class="ql-block">7.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防病保健。</p><p class="ql-block"> 8.减肥美容等。</p> <p class="ql-block">(二)禁忌证</p><p class="ql-block">1.颜面部、大血管行走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处慎用,以免烫伤,形成瘢痕。 </p><p class="ql-block">2.皮肤感觉障碍、感染及开放伤口、局部皮肤破损禁用。</p><p class="ql-block">3.空腹、过饱、醉酒、极度疲劳者慎用。</p><p class="ql-block">4.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乳头、外生殖器及经期禁用。 </p><p class="ql-block">5.实热证、阴虚发热者慎用,如高热、高血压危象等。</p><p class="ql-block">6.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昏迷、抽搐,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年老体 弱、幼儿、有出血倾向等禁用。</p><p class="ql-block">7. 某些传染性皮肤病、皮肤疖肿包块、跌打损伤24 h 急性期内禁用。</p><p class="ql-block">8.对火山泥、中药过敏者、经常性的皮肤过敏者,有严重的气管炎、哮喘等禁用。 </p><p class="ql-block">9.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禁用。</p> <p class="ql-block">( 一 )评估要点1.病室环境及温度。2.患者基本情况、诊断、证型、临床表现、既往史、过敏史等。 3.治疗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热耐受程度。4.女性患者是否处于妊娠期、月经期。5.患者认知能力、目前心理状况、依从性等。</p> <p class="ql-block"> ( 二 ) 操 作 要 点1. 泥灸需放入微波炉内加热3~5min, 直到达到稀化状态,取出后均匀搅拌。2.平铺于治疗盘内一次性保鲜膜或中单上,用测温仪测温,待温度下降至40~45℃ 后备用。3. 将温度适宜中药泥灸敷于治疗部位或相应穴位上,用PE 保鲜膜覆盖,再用浴巾覆 盖保暖。4. 局部治疗时间一般20~30 min, 使患者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 宜,或以患者能耐受为度。</p> <p class="ql-block">(三)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1.治疗期间,告知患者不要随意改变体位,避免药泥滑落。</p><p class="ql-block">2.治疗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询问患者感受,密切观察患者皮肤情况,以免烫伤。 </p><p class="ql-block">3.治疗中出现不适或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p><p class="ql-block">4.治疗后如有局部发红、发紫或发黑,此乃泥灸所拔之“瘀毒”溢于肌肤而致,不久即 可消退,嘱患者勿惊慌。</p><p class="ql-block">5.治疗结束后,嘱患者缓慢坐起,饮适量温开水,休息片刻再外出,注意避风保暖。</p><p class="ql-block">6.针对不同症状,治疗期:1次/d,连续7~10 d;调理期:2~3 d1 次;巩固期:每周 1 ~ 2 次 。</p> <p class="ql-block">(四)操作后处置</p><p class="ql-block">1.用后的药泥,正确处置,待温度冷却后放入保鲜盒内,密封保存,专人专用,防止交 叉感染。</p><p class="ql-block">2.用物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处理。3.床单、枕巾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p><p class="ql-block">4.一次性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每次治疗前后,医务人员须按相关要求 做好手卫生。</p><p class="ql-block">5.职业防护: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治疗物品产生气味,有条件者应佩戴双 层口罩。</p><p class="ql-block">6.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治疗局部皮肤情况;治疗时患者的反应及病情变化;异常 情况、处理措施及效果等。</p> <p class="ql-block">(五)评价</p><p class="ql-block">1.流程合理、技术熟练。</p><p class="ql-block">2.患者能否理解中药泥灸的目的,并主动配合。 </p><p class="ql-block">3.治疗部位是否准确,体位安排是否合理舒适。</p><p class="ql-block">4.治疗后局部皮肤情况;患者是否觉得温热、舒适,症状缓解。 </p><p class="ql-block">5.患者是否安全,有无皮肤灼伤、烧伤。</p><p class="ql-block">6.疗效评价标准见《中医护理方案》各病种护理效果评价表。</p> <p class="ql-block">(六)技术风险点及处理措施</p><p class="ql-block">1.过敏反应:如果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症状,需要及时停止外敷,并清洗患 处,必要时服用抗过敏药物。</p><p class="ql-block">2.烫伤:如果灸后出现小水疱,无须处理,会自行吸收;如果水疱较大,可用无菌注射 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操作流程及考核评分标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