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风云之《危机》

那年明月

<p class="ql-block">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曾经威视亚洲.万邦来朝的大清帝国,面临内忧外患,国力日渐衰微。</p><p class="ql-block">而在这个当口,早已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也将肢解的手术刀,转向了这个已经羸弱不堪的东方沃土。这就有点儿应了那句俗语”趁你病。要你命!”</p><p class="ql-block">无论是海上还是陆地,周遭边疆,危机四伏。而台湾,因其战略位置之显要,也成为日本.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蚕食的重点目标。</p><p class="ql-block">从明治维新初期开始,资源匮乏的日本政府,就确立了“开疆拓土”的总方针。而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拿居日本与台湾之间的琉球国试点,下来就是台湾。</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国正式成为大明的藩属国。当时,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者杨载到琉球中山国,并赠送“明朝大统历”,招其入贡;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标志着琉球中山王向中国进贡的开始,也意味着琉球群岛政权与中国王朝建立起了正式的宗属关系。此后历代的琉球国都会远道遣使而来,请求宗主国中央政府的册封。</p><p class="ql-block">明万历37年(1609年),日本的萨摩藩在德川家康的支持下,侵占琉球,迫使琉球向日本进贡。</p><p class="ql-block">这就导致琉球王国形成了“两属”的状态,逐渐被萨摩藩实际控制,成为萨摩藩的附庸,同时向两个国家纳贡。从此,琉球虽然继续与明朝保持封贡关系,但是同时受制于萨摩藩的暗中控制。</p><p class="ql-block">因战败被俘,彼时的琉球国王尚宁自感愧见历代先祖,死后没有葬于第二尚氏王陵~玉陵,而是葬在了浦添极乐陵。</p><p class="ql-block">那个时期的信息并不发达,海上漂流,万里归期;明朝政府并不知道这一切变化。</p><p class="ql-block">实际上那个时期的大明,已经不复当年郑和下西洋时的国威浩荡。</p><p class="ql-block">直到崇祯年,代表大明的崇祯皇帝才向琉球遣使,抵达那霸;发放了最后一任琉球国王册封书。</p><p class="ql-block">而这个时期,当时的琉球国王尚丰,已经继位了14年。</p><p class="ql-block">但彼时的大明朝,也已经风雨飘摇,到了落日残阳的暮年。</p><p class="ql-block"> 明朝灭国后,琉球继续向清政府朝贡。1662年,清康熙帝派遣使者往琉球国册封;尚质成为第一个与清朝建立封贡关系的琉球国王。</p><p class="ql-block">此后的琉球王国开始使用清朝年号,历代的琉球国王都请求中国皇帝册封,视为正统。</p><p class="ql-block">道光三十四年(1844年),法国海军到那霸港并要求开港贸易,后法国传教士福尔卡德神父滞留琉球,要求自由传教;当时的琉球国王尚育,被迫同意法国的要求。</p><p class="ql-block">这个事件告诉我们一个永恒的真理,弱小,就会受制于人,就会被胁迫,甚至挨打。</p><p class="ql-block">真理,从来只会淹没在强权之下。</p><p class="ql-block">1872年,日本借明治天皇亲政之机,削琉球国号设为“琉球藩”。1875年7月,日本强令琉球王国停止对清政府的朝贡,并改用日本年号。1879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宣布废除琉球藩,将其划为日本冲绳县,琉球王国至此灭亡,中琉藩属关系正式终结。</p><p class="ql-block">这个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哪个朝代,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没有强大的实力背书,任何一只野狗,都可以在你的家门口叫嚣狂吠;而且还得逼着你,割下一块肉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也就在这一年的4月30日,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了《申报》。</p><p class="ql-block">该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被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这在当时,是国人了解世界,以及国内政治军事变化的唯一途径。但请记住,他的幕后股东是英国人。所以,晚清很多政治博弈,以及一些政治人物的兴衰荣辱,都离不开它的幕后舆论操纵。</p><p class="ql-block">而1872年的西北大地依然硝烟滚滚。</p><p class="ql-block">此刻的左大帅,正率领着大军拿下了西宁城。但前路漫漫;西北战局,依然任重而道远。</p><p class="ql-block">而在贵州,自1854年爆发的苗疆乱局,也在这一年,接近了收尾的阶段。</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由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同治帝病逝,</span></p><p class="ql-block">1875年,光绪帝即位,两宫太后再度垂帘听政。</p><p class="ql-block">这一年的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p><p class="ql-block">1876年,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在当地民团和巴里坤清军的支持下,击败阿古柏,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大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1878年,清军收复和阗,新疆全境除伊犁地区外均被收复。</p><p class="ql-block">1879年,崇厚擅自与沙俄签订《里瓦几亚条约》,割让伊犁等地,引发朝野不满。</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跨度这么大,要说这么多,目的只有一个,在我们了解这个琉球和台湾事件之前,必须要对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有一个总体的背景掌握。因为只有掌握了这些特殊时期的大背景环境,才会明白这些事件背后的角逐,而不仅仅只看到它的具体起因原委。</p><p class="ql-block">让我们还是回顾一下这件事的原委吧。</p><p class="ql-block">1871年,66名琉球人因台风漂流到我国台湾,误入台湾生番牡丹社,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发生了纠纷。</p><p class="ql-block">当地人杀死漂流民54人,其余的12名漂流者侥幸生还,被台湾官宪所救;并被福建官衙送回琉球国,这就是当时的“牡丹社事件”。</p><p class="ql-block">本来这件事纯属纯属中琉两国之事,中国政府承认误杀,愿意赔偿琉球损失,福建巡抚还命令台湾府对生番杀人的恶习“认真查办,以儆强暴”。</p><p class="ql-block">作为藩属国的琉球对此事也没有提出过分无理的要求, 事件在当时已经化解。</p><p class="ql-block">1874年2月6日,日本政府通过《台湾番地处分要略》,设"台湾番地事务局",任命大隈重信为长官,在长崎设立侵台军事基地,组成所谓的“台湾生番探险队”3000人,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兵,进攻台湾。</p><p class="ql-block">三月二十三日,日本侵略军在琅乔强行登陆,受到高山族人民的英勇反击。日军在琅乔地方烧杀抢掠,并在龟山设立了都督府,意图久踞。</p><p class="ql-block">5月18日,日军开始与台湾当地居民交战。牡丹社酋长阿实禄父子等战死。7月,日军以龟山为中心建立了都督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边的清政府得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后,也是大为吃惊!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立刻渡海入台;一面与日军交涉,一面积极备战。</p><p class="ql-block">清军陆续派往台湾渡海作战的士兵,达1万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日军不服台湾水土,士兵病死较多。彼时的日本军部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但又不能立即军。</span></p><p class="ql-block">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等抵达北京,对清廷开始恐吓威胁,要求赔偿军费。</p><p class="ql-block">清政府的代表开始时据理力驳,但后来在英国公使威妥玛的"调停"下开始妥协。九月,恭亲王奕欣与大久保利通订立中日《台事专约三款》,中国赔银50万两,承认日本侵台为"保民义举";日本从台湾撤兵。</p><p class="ql-block">实际上,这就给日本正式吞并琉球,提供了口实。</p><p class="ql-block">这种定义模糊,但却被人踩着脚后跟的文字认可,已经让图谋已久的日本人打心里窃喜。</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如果我们站到后世来看,这个时期的大清,并不是没有和日本一战的能力。当时居心叵测的英,法,美这些西方国家,都是站在本国的立场,如何使自己在华的利益更大化。所以他们往往出来和稀泥,充当和事佬;但归根结底都是出于本国的利益着想。而调停的结果,往往都是强盗们得了好处,而这些冠冕堂皇的西方列强,也更加巩固扩大了,自己的在华利益。</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理解为,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航海时代来临的时候,大清的的朝贡体系已经被打破。国力衰竭,已经失去了保卫番薯国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1875年日本侵略琉球,这个只有3000多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类似于我国如今一个县的面积大小的小国,如何顶得住一直厉兵秣马.野心勃勃的小日本?</p><p class="ql-block">更要命的是,官方一直奉行的是不让民间私存武器;这就导致本就地小兵弱的小国,毫无抵抗之力。</p><p class="ql-block">结果毫无悬念!</p><p class="ql-block">之后的日本官吏松田道之,逼着琉球停止了对清朝的关系,改奉明治为正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琉球和中国的关系历来都是自发自愿,并且这个国家的很多居民都是从明朝,就过去的。无论是琉球王尚泰到大部分国民,深受中华民族的儒家思想影响,也出于几百年来的对华朝贡关系,都对华友好,是从心里对中华文化的臣服仰慕。</p><p class="ql-block">尽管当时的国内也有很多日本扶植的亲日派,但终究难成气候。</p><p class="ql-block">所以尚泰把复国的最后希望,寄托在了上国清朝的身上;希望清朝能仿效明神宗万历援朝抗倭之战的先例,帮助琉球驱逐倭寇。</p><p class="ql-block">也就在这个大背景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1876年,琉球国王尚泰偷派林世功等人,前往天朝“求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就像一个拜了大哥的小弟,一旦有难,第一个想到的,自然便是后面罩着他的大哥。</span></p><p class="ql-block">但他不知道的是,万里之外的大清,此刻也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p><p class="ql-block">在数百年来的历史里,琉球和中华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有很多<span style="font-size:18px;">琉球学子跨越大海,去“天朝“留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此次琉球王派出的林世功</span>,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当年明太祖洪武年间,为方便琉球国朝贡,大明朝特意向琉球派出了闽人三十六姓,定居在那霸港口附近。</p><p class="ql-block">而林世忠的先祖,就是当初从福建移民的林喜。</p><p class="ql-block">来到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很快得到了王室的信任;他们精通汉语,又带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带来了很多领先于当地的先进技能。</p><p class="ql-block">很快便垄断了当地的部分行业,并在两国的外交文化中,成为了纽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肩负重任,并且满怀复国希望的林世功一行14人,由海路出发,到了福建。</p><p class="ql-block">他们首先拜会了闽浙总督何璟和福建巡抚丁日昌,陈述日本阻贡,强逼琉球改奉正朔的事;并呈上奏疏。</p><p class="ql-block">在大清最强盛的时期,有众多的藩属国。</p><p class="ql-block">乾隆时期,藩属国扩充到东南亚地区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国)、缅甸以及南洋群岛的兰芳共和国;西南喜马拉雅山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等国;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爱乌罕(今阿富汗)、巴达克山、乾竺特与拉达克等国。此外,还有东亚的朝鲜和琉球。</p><p class="ql-block"> 到了晚清同治年间,中国的朝贡体系逐渐受到冲击,部分藩属国开始脱离。布哈尔在同治七年被俄国吞并。但此时朝鲜、越南、暹罗、南掌、缅甸、苏禄以及西南喜马拉雅山的一些国家等仍与清朝保持着一定的朝贡关系。不过,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这些关系也在不断变化,朝贡体系逐渐走向瓦解。</p><p class="ql-block">当时中国的朝贡国仅剩琉球、朝鲜、越南,所以对日本这一侵略属国行为,何璟、丁日昌从道义和法理上出发,都表示清朝应该帮助琉球。</p><p class="ql-block">事实上的确如此。当小弟遇难的时候,也确实该大哥出手。</p><p class="ql-block">于是他们也联名上奏朝廷</p><p class="ql-block">“查琉球国世外外藩,岁修联贡,较诸国最为恭顺。兹以倭人中梗,方物稽期。该国王昕夕优危,为难抗拒,深恐失修贡事,上负累朝复载之恩”!</p><p class="ql-block">希望中央帮助琉球复国。</p><p class="ql-block">但当时的现状是,身为大哥的大清国也是内忧外患,何况西北战事正在如火如荼;根本没有多余的力量,去维护这位琉球小弟的安危。</p><p class="ql-block">所以他们的奏疏,也是泥牛入海!迟迟没有得到总理衙门的回复。</p><p class="ql-block">于是,林世功一行,就只能在福建苦等。事实上这个事的确是给大清国出了一个难题,不管小弟,于情于理都不通,特别是中华文明讲究礼仪之邦。</p><p class="ql-block">但如果要管,势必要同日本开战。而此刻的大清国,恰恰自己的屁股都没擦干净;也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刻。</p><p class="ql-block">如果再退百年以上,若在乾隆大帝的手上,有福康安.阿桂.海兰察.杨遇春,这样彪炳史册的悍将来兜底儿;乾隆帝又号称十全老人。</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的大清国国富民强,人才济济!而乾隆又是一个自尊极强的千古一帝;他一定会出手。</p><p class="ql-block">可惜今非昔比,时不我待。属于大清的时代,已经是落日黄昏。</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件事注定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没人敢于应承。</p><p class="ql-block">也就在这个时候,1878年8月,日本宣布琉球为“冲绳县”;1879年,琉球王尚泰被掠到东京,琉球正式亡国。</p><p class="ql-block">这个消息很快通过海上,流亡到中国的琉球官吏和百姓之口,传到林世功等人这里。</p><p class="ql-block">林世功等人悲愤难当,决定违背礼制,上北京面见李鸿章,一定要请求清朝帮助复国。在这里我们要说明一点,据大清礼制,<span style="font-size:18px;">琉球官员无故只能停留福建,不得擅自入京。</span></p><p class="ql-block">根据林世功一行中的蔡大鼎后来所书《北上杂记》所载,他们进京的直接原因是</p><p class="ql-block">“惟念在闽守候多年,竟致国灭主,若不晋京请救,难期再造邦国!”</p><p class="ql-block">实际上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一个带着国主重托,远渡重洋,满腔希望的在福建呆了多年,最终宗主国毫无动作;反倒是等来了祖国被灭的噩耗!</p><p class="ql-block">对林世功这样的忠诚之士而言,心中的义愤悲怆,是难以莫名的!</p><p class="ql-block">也就在这种故国已灭,国主被掳的无比悲怆里,他最终决定</p><p class="ql-block">义无反顾的冒死进京一博,求上国帮助琉球。</p> <p class="ql-block">八月十四日,蔡大鼎、林世功,李文达,蔡以正,陈学诚,谢维垣共6人;一路披星赶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九月初五,到达京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负责的李鸿章李中堂,可惜他在天津,于是他们又转到天津;上书求见李鸿章,请上国帮助琉球复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后,他们又返回北京,继续在中央各衙门活动,并将请愿书递到了总理衙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苦等多日,政府仍无反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奈的林世功等人,只好以绝食,请求清政府的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当时的李鸿章正忙着应对沙俄占领的伊犁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虑到大清国目前的处境,他没有打算对日本动武,事实上真正动武对对彼时的大清来讲,也没有必胜的底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俄两国本来也不对付,李鸿章希望通过琉球的利益,换取日本支持中国,来给俄国压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句话,习惯于外交谈判,通过温柔手段来解决问题的李中堂,还是习惯性的把希望寄托多国调停上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恰好当时的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华来京,李鸿章遂请格兰特一同参与对日谈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终谈判的结果就是分岛计划,琉球分为三处,北部五岛归日本,中部琉球主岛等归琉球,南部八重山列岛、宫古列岛归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结果对刚刚维新的日本来说,肯定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对华开战 ,他同样没有必胜的把握;再加上日本灭亡琉球,的确是名不正.言不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借坡下驴的日本,索性接受了这个条件。1880年11月,清政府与日本就琉球问题进行谈判,草签了《琉球专约》,但因琉球官员林世功自杀殉国,及清廷内部争议等原因,最终未正式签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80年11月20日,已经知道复国无望的林世功来到总理衙门前,做了绝命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一死犹期存社稷,高堂专赖弟兄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廿年定省半违亲,自认乾坤一罪人。老泪忆儿双白发,又闻噩耗更伤神。”然后挥剑自杀,以死铭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日,早朝的慈禧太后得知此事,大赞林世功是琉球难得的忠心之臣,特赐白银200两,将其厚葬于北京通州张家湾立禅庵村。</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此墓被民众所毁。</p><p class="ql-block">下来我们说说李鸿章在这件事上的处理失误。</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分别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但关于李鸿章的功过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评断,这与当时大清国所面临的处境和当时那个国际大背景息息相关。他一方面尽心竭力的创新救国,另一方面又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捞了不少的资本。但终其结果,他的孙子还是没能守住他的万贯家产,到最后竟然生无可恋的寻死觅活。</p><p class="ql-block">在他的老师曾国藩的栽培推荐下,一步步平步青云;但另一方面,却又一步步架空了曾国藩的权柄。</p><p class="ql-block">一方面,他积极出国考察,推进洋务,促进中国学生出国留洋。另一方面又处处掣肘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财政软肋。后来又和盛宣怀联手,搞垮了给左宗棠以财政支持的红顶商人胡雪岩。</p><p class="ql-block">他周旋于西方列强之间,试图为晚清的复兴殚精竭虑;却又在和西方列强的谈判中,总是委曲求全,无法舒展中华之臂膀。他左右逢源,权倾朝野,却在历次和西方列强的交锋之中,每每处于下风;让国家利益受损,自己则被万民诟病。</p><p class="ql-block">所以晚清历史上的李中堂很难用只言片语,来评断他的是非功过,黑白曲直。</p><p class="ql-block">在琉球问题上的处理是在当时复杂的政治背景下,清政府实力衰微、外交孤立无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他有一定的外交努力,但最终的处理结果未能有效维护琉球的主权,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藩属国体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李鸿章未能充分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的野心和决心,他低估了日本吞并琉球的强硬和行动能力,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p><p class="ql-block">而他所过于依赖的“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期望借助西方列强的力量制衡日本;但没想到,西方列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未真正给予有力支持,反而利用清政府与日本的矛盾从中余利,导致这一策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p><p class="ql-block">-李鸿章的“分岛改约”,不仅承认了日本对琉球部分领土的占领,而且分割琉球也未得到琉球方面的认可,实际上损害了琉球的主权和中国的宗藩权益。</p><p class="ql-block">更没有有效利用军事手段进行威慑。</p><p class="ql-block">当时清政府的海军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没有与日本抗衡的可能,但李鸿章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导致在外交谈判中缺乏有力的后盾,使日本在琉球问题上更加有恃无恐。</p><p class="ql-block">李鸿章一开始并非完全放弃琉球。他曾试图通过外交途径与日本交涉,希望日本能尊重琉球的独立地位。</p><p class="ql-block">他与日本驻华公使进行多次谈判,试图以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为依据,维护琉球的主权。但这一举措,只是在和强盗对话,毫无意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当时清政府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远逊于西方列强,所以在与日本的谈判中,缺乏有力的筹码。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逐渐增强,对外扩张野心勃勃,根本不把清政府的抗议放在眼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谓的抗议,只是别人打了你一巴掌,然后你对着他说我抗议!</span></p><p class="ql-block">他试图借助西方列强的力量来制衡日本,以夷制夷!但列强们出于自身在华利益的考虑,并不愿意真正帮助清政府解决琉球问题,而是希望利用清政府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来获取更多的在华利益。</p><p class="ql-block">在与日本谈判过程中,李鸿章同意了所谓的“分岛改约案”,即把琉球北部五岛归日本,中部琉球主岛归琉球,南部八重山列岛、宫古列岛归中国。这一方案看似是一种妥协,但实际上却承认了日本对琉球部分领土的占领,而且琉球国王及其臣民并不认可这一方案,认为这是对琉球主权的严重侵犯。</p><p class="ql-block">  晚清时期,国家内忧外患!</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清政府面临着太平天国运动,还有一系列国内起义的冲击,而西方列强在沿海地区的威胁,日本在东亚地区的崛起和扩张;都让清政府手忙脚乱。</p><p class="ql-block">政府在军事、经济等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国力衰微;根本难以集中力量,应对琉球问题。</p><p class="ql-block">而西方列强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东亚地区已经成为他们角逐的重要区域。</p><p class="ql-block">而日本,则将琉球视为其扩张的强国梦第一步;而彼时的清政府在外交上,根本没有能够肩靠肩.背靠背的的盟友。</p><p class="ql-block">有的只是那些包藏祸心,同样虎视眈眈的列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到后来,甲午战败,硝烟散尽;又有了《马关条约》……</p><p class="ql-block">又承认了朝鲜脱离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等。条约虽未提及琉球。但事实上,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已经通过武力正式侵占了琉球,并将其改为冲绳县;日本对琉球的侵占已经成了事实。</p><p class="ql-block">二战后期,在开罗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两次提议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管理。</p><p class="ql-block"> 罗斯福认为琉球在地理位置上离中国很近,历史上与中国关系紧密,且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对于中国东部海防意义重大,同时也考虑到日本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抢夺该群岛的,所以想将其交给中国。然而,蒋介石却表示琉球问题比较复杂,认为应由中美两国占领,然后国际托管给中美共同管理为好。蒋介石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他去开罗会议主要是争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没有争琉球的方案,觉得能将这些地方争回来就足够了;另一方面是他担心中国得到琉球后,日本日后会找中国扯皮,中日两国再结新怨。</p><p class="ql-block"> 由于蒋介石的犹豫态度,《开罗宣言》在写到日本应归还中国的领土时,只提到“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未提及琉球群岛。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改变了对琉球群岛的立场,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完全主权,1972年,美国将琉球诸岛交给日本;至此,日本完全控制了琉球群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