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球共有四条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中国大运河以其最古老的历史和最长的里程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5世纪),全长约1794公里,跨越2500余年的历史,连接中国南北,沟通黄河、淮河、长江、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它不仅是重要的水利工程,更是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命脉。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在今江苏扬州开凿邗沟,连接长江与淮河,揭开了大运河修建的序幕,成为大运河最早的河段。</p> <p class="ql-block">隋朝时期,隋文帝和隋炀帝为巩固统一、加强南北经济联系,动用数百万劳力,历时六年整合既有河道并大规模开凿新运河,形成以洛阳为中心、呈“人”字形的运河体系,连接南北政治与经济中心,总长约2500公里。</p><p class="ql-block">北宋定都开封,运河以汴河为中心,连接黄河与淮河,漕运达到顶峰。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开封汴河沿岸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元朝时,元世祖忽必烈为连接新都大都(今北京),开凿会通河(山东段)和通惠河(北京至通州),奠定了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元、明、清时期,运河主线调整为京杭大运河,洛阳、开封不再是核心节点,部分河段因功能萎缩而干涸或改作他用,城市交通逐渐转向陆路。</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全图</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中国大运河不仅是水利和航运工程的奇迹,更是一条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交流的纽带。它连接南北,助力物资运输、商贸发展、人口流动和文化融合,对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影响深远。大运河被誉为“流动的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迹、民俗传统和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来自河南开封的25.7米古汴河剖面,如同巨型地质切片,清晰展现隋唐至明清1400年间河道从宽300米萎缩至淤塞的演变轨迹</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对中国大运河的作用和历史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我们应保持清醒认识。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曾提出,中国有两种文化:一是“长城文化”,象征隔绝与阻塞;二是“运河文化”,体现南北通联的“通”。但金先生所指的“通”,本质上是一种向内的内循环。作为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仅仅依赖发达的内河航运远远不够。从地图上看,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与东部海岸线方向一致且距离不远。因此,元朝统治者在完成京杭大运河最后拼图的同时,大力发展海运。江浙的粮食等货船可沿东海北上直达大都,提升了货运能力。“海上丝绸之路”在元朝极为繁荣,泉州、广州、宁波成为主要港口,连接东南亚、南亚、波斯湾、阿拉伯地区,远达东非。这或许与元朝统治者征战欧亚、视野开阔有关。</p> <p class="ql-block">↓重达1.5吨的明代镇水铁剑</p> <p class="ql-block">早期因造船技术受限,海运不发达尚有理由。到了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展示了中国领先的造船水平。然而,郑和远航更多是为了炫耀国威而非经济贸易,成本高昂,最终终止。郑和之后,造船与航海技术停滞,船厂衰退,技术资料失传。与此同时,明朝自洪武年间实行海禁,贯穿整个朝代并延续至清代,导致中国与海外交流减少,错过了航海时代的机遇,与欧洲大航海时代(15至17世纪)形成鲜明对比。要知道拥有出海口成为海洋国家,是许多国家梦寐以求的腾飞之路,而我们却错失良机,岂不痛哉。令人欣喜的是,如今我国造船能力全球领先、稳居第一,希望未来继续保持,成为开放的海洋大国。</p> <p class="ql-block">↓镇水兽</p> <p class="ql-block">目前,运河的部分河段(如苏杭段)仍具航运功能,其他段多转为文化旅游资源。沿线城市通过博物馆、遗址公园等方式展示运河文化。现今,中国以“大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有5座(扬州、北京、杭州、洛阳、聊城),另有沧州博物馆、通州博物馆等设有大运河相关展览,合计7座与大运河文化密切相关的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分别于2021年和2023年建成,是申遗成功后的标志性项目。</p> <p class="ql-block">↓三神石人 四川成都都江堰渠首</p> <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向公众开放。博物馆气势恢宏,坐落于扬州市三湾古运河畔,是一座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运河展馆,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博物馆占地约200亩,总建筑面积约7.9万平方米,由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五部分组成。整体设计形似一艘巨轮,寓意“运河上的巨轮”,象征大运河承载千年文化,扬帆启航,乘风破浪。</p> <p class="ql-block">作为国内首座全方位展示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生态及科技面貌的专题博物馆,馆内收藏春秋至当代的运河主题文物1万多件(套),包括古籍文献、书画、碑刻等。常设展览包括“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以及“运河上的舟楫”“河之恋”等9个专题展。据《群众》杂志2024年8月26日报道,自开馆以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超900万人次,成为网红打卡地、学生研学首选地和游客的热门目的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