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高腰峴炮楼遗址

明少

<p class="ql-block"><b>  高腰峴炮楼遗址,位于麻黄山乡东南方向,沿省道201十余公里处的高腰峴自然村。在我孩提时代这座遗址或远或近我都有印象,在我的记忆中应该和烽火台没啥两样,所以一直也是只经过没有去一探究竟。</b></p> <p class="ql-block"><b>  在山脚下上炮楼遗址的入口处已经有明确的标识碑“高腰峴炮楼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沿着村民别有用心修建的土层台阶,直达山顶炮楼遗址。能看出虽已列入文物保护对象,还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山顶位置不大,目测小于足球场地大小,呈自然椭圆形,三面环山险峻,纵深过百,东侧于山势衔接,平缓相通。炮楼遗址构造,遍布整个山头,炮楼工事构建总体呈东西方向,山顶偏西设主炮楼,顶部设有瞭望台和攻击口,炮楼身多处设有机枪口,楼身方圆十余米,高不及十米。但是借助孤傲隐蔽的有利地形已经可以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了。</b></p> <p class="ql-block"><b>  炮楼总体设施分为中心炮楼、东西两处辅助炮台和彼此连接防御的地壕防御作战工事。沿炮楼四周均修建地壕,于山顶南北侧地壕相通,深约一米五于上口宽度相当,局部深约近两米,底部宽度约为一米,主要防御山顶两侧敌人袭击。距炮楼二三十米处的东西两头分别设有炮台,呈阶梯状分三层构筑,下面两层都可以布置机枪隐蔽打击,顶部依旧可以布置小型机炮,主要打击防御借助较为平缓山势攻入山顶的敌人,炮台靠近山顶部位同样和两侧地壕相通,在战时减少伤亡风险,整个炮楼均以暗道可以相通,根据地形两端侧重布置炮台,加强防御力量,借助有利地形,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根据炮楼遗址构建,可以初步判断适合一个连一百余人的力量防御作战。仔细研究了一番,仿佛置身于当年就是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从居高临下发现敌人来犯,爬出炮台,钻过地壕,到达炮楼汇报组织研究制定打击方案后,带着情报沿路传达好战斗指令,再一次回到了我的战斗岗位,再一次瞄准了来犯的敌方……</b></p> <p class="ql-block"><b>  从主炮楼到辅助设施的炮台,再到链接主副炮楼的地壕,均赋予了战斗防御的功能,能相互策应和加强补充,整个炮楼防御工事固若金汤完整一口气。从遗址上来分析,炮楼要么没有经历残酷的枪炮袭击,要么敌人根本就没有还击的余地,就已经被革命先辈借助这强大的军事工事消灭的荡然无存了。如今炮楼依旧孤傲的屹立于四面环山的山顶之上,接受着岁月的洗礼和风沙的侵蚀,用古朴而又沧桑的容颜始终彰显着红色政权的绝对权威。</b></p> <p class="ql-block"><b>  从资料考证《麻黄山乡志》记载,高崾岘炮楼遗址构筑于1936年11月山城堡战役之前,由西征红军部队所建。1936年11月中旬,中央军委下达指示“目前中心任务是打破敌之进攻”。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虽言简意赅,但是字字重如千斤,坚如磐石。这里的军事防御堡垒系统和革命圣地的延安军事战略意义属于一脉相承。不得不肯定的讲这是一处近现代史上留下一处较为完整的精品军事防御堡垒工事炮楼遗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