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漫談

香蓮

<p class="ql-block">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人們說法不一。</p><p class="ql-block">有些人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有人說是為了紀念楚大夫伍子胥。更多記載表明,端午節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這後一種說法更符合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主題。</p><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符”。</p><p class="ql-block"> 老子、孔子也都有關於人和天之間關係的論述。在道家來看,人順應天行事和生活,才能保持天人合一,人體才能健康,家庭才能和睦,社會才能太平;反之,無論個人,家庭還是社會,都很容易病患災禍此起彼伏。</p> <p class="ql-block">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區人過端午節的習俗是相同的。</p><p class="ql-block">根據文獻記載,五月被視為“毒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兩千多年來,每到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尊重傳統的華夏子孫都要進行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活動,比如插蒲子、艾葉,懸掛鐘馗像,喝雄黃酒,佩香囊,祭五瘟使者,等等。五月初正是櫻桃、桑葚等水果成熟的時節。因此老北京人過端午節有吃“五月鮮”的說法,據說吃了“五月鮮”,整個夏天都不會有蚊蟲叮咬。</p> <p class="ql-block">說到掛鐘馗像,也是端午節習俗。在中國江淮地區,家家都懸掛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p><p class="ql-block">相傳唐明皇開元,自驪山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鐘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愈,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以驅邪魔。</p> <p class="ql-block">在山東一帶,流傳著一個端午節在自家門上掛蒿子、桃樹枝、小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在很久以前,有一村莊的人道德敗壞,神決定滅掉這個村的人,於是指派當朝官差在端午節那天執行,並派人提前把守本村路口要道不讓村裡人隨便外出。對這個消息,村裡人無人知曉。</p> <p class="ql-block">這天村裡一婦女帶兩個孩子外出,當路過關卡時被當差人攔住,納悶的問道:“你這人真奇怪,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不背,反而背著能走路的大孩子,是太偏心了吧!”</p><p class="ql-block">婦女答道:“官差你有所不知,我手領的孩子是我親生的,我身上背著的孩子不是我親生的,有句俗話說:‘拿別人的孩子當塊金,把自己的孩子拉成人。’ ”官差聽後心生敬意,讚歎不已,自語道:“這村竟然還有這樣的好人。”</p><p class="ql-block">於是官差把天機告訴了這位婦女,讓她趕快回家在自家門上掛上蒿子、桃樹枝、小麥,避免滅頂之災。</p> <p class="ql-block">婦人趕快回家,把此事告訴了鄉親們。結果端午節那天官差來村莊時一看,全村家家戶戶全掛上了蒿子、桃樹枝、小麥,官差立刻明白這是好心婦女所為,所以官差一個人也沒能殺。</p><p class="ql-block">由於全村人都相信她的善言勸告,生命都得以相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