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文的美篇

泽文

<p class="ql-block">“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粽香筒竹嫩”:以“粽香”点明端午节主题;“炙脆子鹅鲜”:描绘了节日的丰盛与美味。端午粽香,诗意绵长。端午节吃粽子,这是过端午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这天,家家吃粽子,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还有几天就要高考了,家长们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如今的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更是每家每户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桌上美食。就我家而言,今年包的绿豆沙粽,前一天准备了糯米,用水泡了几个小时,让它变更软糯;将绿豆用高压锅压成豆沙;新鲜箬叶开水烫一下杀菌。关键步骤:豆沙加猪油炒香,搓成乒乓球大小;箬叶折成漏斗状,先铺层糯米,塞颗豆沙再盖米;棉线捆扎别太紧(煮时会膨胀);冷水下锅煮熟,关火焖到自然凉。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传统的美食还包括咸鸭蛋、黄鳝、黄瓜、绿豆糕、鸡蛋、红苋菜、艾草糕和雄黄酒。咸鸭蛋:在端午节,咸鸭蛋是常见的食品之一。其习俗可追溯到汉朝,当时人们用稻草灰和食盐加水捣烂,涂抹在鸭蛋上密封一个月制成。咸鸭蛋不仅口感独特,还具有滋阴清肺的功效,古人认为吃咸鸭蛋能压住邪气。黄鳝:营养丰富,是上好的食品,可滋补肝肾、增强体质。黄鳝——“端午黄鳝赛人参”,老话讲“夏吃一条鳝,冬吃一枝参”,端午时节的黄鳝肥美无刺,蛋白质爆表!古人认为它属“五黄”之一,能驱虫避暑,滋补又驱邪。尤其适合孩子和老人吃。黄鳝的家常做法:是“大烧马鞍桥”,这是一道以黄鳝和五花肉为主料的淮扬菜,其核心做法:主料,黄鳝:去内脏后切段,每段剞2-3刀后焯水去白膜;五花肉:切块后煸炒至变色,加酱油、绍酒焖煮30分钟;辅料:葱、姜、蒜:炒香后用于提味;青蒜/香菜用于装饰。制作流程:肉块预处理,五花肉切块后煸炒,加酱油、绍酒焖煮30分钟,捞出备用。鳝鱼处理,黄鳝焯水后洗净,与肉块同锅翻炒15分钟,再加入香醋、酱油、盐、糖色等调味。收汁装盘,旺火收汁至汤汁浓稠,淋入水淀粉勾芡,撒上青蒜丝即可。制作“大烧马鞍桥”关键技巧,火候控制:全程以小火慢烧,保持肉质Q弹入味;调味平衡:需精准调配酱油、香醋、糖色等比例,突出鲜香与醇厚;食材:黄鳝、大蒜、姜片、黄酒、生抽、老抽、糖。宝应端午的早晨还有人惦记着一碗长寿面:这是藏在碗里的智慧。端午这天大都是吃粽子,而有人却嗦面条,为什么呢?原来这“龙须面”象征蛟龙入海,配上荷包蛋就是“蛟龙戏珠”!宝应食客讲究,面汤里要加艾草水,说是喝了整年不头疼。黄瓜:作为端午节前后的时令蔬菜,此时的黄瓜口感脆爽、鲜嫩多汁。在部分地区,端午节吃黄瓜是“五黄”习俗的一部分。绿豆糕:其主要原材料是脱皮绿豆,经过浸泡、脱皮、蒸熟、碾碎、翻炒、脱模等工序制作而成。端午节吃绿豆糕,有清热降暑的作用,同时也寓意着家人身体健康。端午吃绿豆糕,还有一重要寓意——“糕粽=高中”,考生家庭必吃!家制绿豆糕,食材:脱皮绿豆、黄油、白糖、桂花蜜少许。秘诀:绿豆泡几小时蒸烂,加黄油炒成沙(不粘锅是灵魂)用模具压出花纹,冷藏后口感更绵密,撒桂花蜜增香。鸡蛋:端午节这一天的鸡蛋被叫做“端午蛋”,常见的是水煮蛋,不过很多地方也会做成茶叶蛋或者艾草煮鸡蛋。有句俗语:“端午吃个蛋,石头都踩烂。”古人认为这天阳气最旺,用艾草煮的“艾蛋”能驱五毒。更绝的是,有些老人会把鸡蛋染成五彩网兜挂在孩子胸前,说是能防瘟神呢!民间有一种翡翠卧蛋,说是几分钟就能搞定的神仙吃法。食材:鸡蛋、艾叶、葱花、生抽;深盘里倒1厘米深的温水,鸡蛋轻轻滑入水中,撒上切碎的艾叶、葱花,淋生抽,滴几滴香油,水开蒸几分钟(溏心蛋控火候),蘸着蒜泥醋汁,酸爽开胃停不下来!红苋菜:是端午节的时令蔬菜,具有解毒祛湿的功效,古人认为端午吃苋菜可以驱赶霉运。艾草糕:端午节时,制作艾草糕。艾草有特殊的清香味道,人们通常会在端午节将艾草和菖蒲挂起来,甚至点燃晒干的艾草来驱赶蚊虫。雄黄酒:在古代,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雄黄酒传统上用于驱邪解毒,但现代多以黄酒或普通白酒替代。部分地区会配艾叶、菖蒲等草药煎煮后饮用。一言以蔽之,端午节饮食文化以粽子为核心,融合地域特色与民俗寓意,既体现历史传承,又蕴含健康养生观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