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天井

空谷幽兰

<p class="ql-block">  抖音上看到一个关于辉县黄水天井的视频,心里很是好奇和向往,于是在群里广而告知。</p> <p class="ql-block">  端午小长假,第一天正好是端午,串完了所有的亲戚。想着第二天没事儿,随口在群里约了一下,竟然有响应者,于是成行,约定第二天早七点半老地方集合。</p> <p class="ql-block">  人员聚齐,发车启程。不知所往,我随口说了黄水天井。高德地图显示一百多公里,有点儿犹豫,几位美女说,一百多公里并不远,高速很快的,又查附近有水仙寺方山等景点,也能凑合转一天,于是决定走这一路。</p> <p class="ql-block">  照样是一路上笑语喧阗,快乐随风。说笑中车程感觉很快,没多久就到了黄水天井。</p><p class="ql-block"> 黄水指黄水乡,天井是在黄水河卵石河床上向下挖一个直径五米的深井,有螺旋形台阶直通井底,井底有泉眼暗河。</p><p class="ql-block"> 我们踩着卵石走到了这个天井跟前。有三五个人正在参观。我们先沿台阶上到天井上面,天井直径五米,离地面高度有两三米,天井和台阶都是用红石水泥砌成。井台上外面没有护栏,站在上面有点儿心虚。</p> <p class="ql-block">  井台里面有一圈铁栏围着井,人们靠着栏栏往下看,心里才不感到那么怯。圆柱形的井筒,可以看到下面清亮亮的水。</p><p class="ql-block"> 螺旋形台阶仅供一人上下,若两人相向而行,要勉强错身通过。等井下的人上来之后,我们循阶而下,走到井底,向上看一饼圆圆的天空,真正体会到坐井观天的感觉。下面是两三米宽的河道,流着清澈的泉水,水浅且清,卵石历历可见,不知道是否有鱼。不知道水流自哪里,又流向何处,河道大致有方向,人如果下到河里弯着腰应该能顺暗河而行。</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下面细看,河口洞顶是平的,上面半圆形的壁上写着字,是当时很流行的毛主席语录。我们正在下面专注,上面有人投石激水,水溅到身上,冰凉透骨,下面的人也趁机反击,于是引起一阵笑闹,石头甚至投到身上。井壁上方也有当时标志性符号:五角星上面写着黄水建。</p> <p class="ql-block">  研究戏闹够了,又拾阶上去。正遇上几个当地老者,其中一个正好亲历此事,给我们做了讲解。</p><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轰动中外的一个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颇似新疆的坎儿井。我想象不出它是利用什么原理灌溉,为什么要弄到地下。</p><p class="ql-block"> 老者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十五岁时亲自在这个工地干活,全公社的男女劳力,每天四点就起床上工,工期从六七年至七0年持续三年。工程正式的名称叫什么截流工程,把山脚下的泉水引过来,沿河道挖二三十里地的暗河,让周边的农田都能受益。工程建好以后享誉中外,经常有国内外人来这里参观,现在这里成了旅游网红打卡地。下游还有几个规模较小的,但出口被堵住了。</p> <p class="ql-block">  半小时而结束了天井的参观,然后驱车去下一个目的地韩口村,水仙寺。</p><p class="ql-block"> 韩口村是一非常著名的传统古村落,只是我们知之甚少。韩口在户外界太有名了,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村落以口命名,可知是交通要道。辉县太行山中很多村落以口命名,比如雁翅口,三交口等。</p><p class="ql-block"> 韩口村在晋豫交界处,由韩口村沿不同的方向攀登可至山西抱犊王莽岭,新乡天界山,九莲山,轿顶山。</p> <p class="ql-block">  韩口地理位置特殊,这里是户外徒步者的天堂。从这里出发他们可过抱犊村而上王莽岭,也可过刘秀桥而去轿顶山的玻璃吊桥,还可去天界山的九莲山。</p><p class="ql-block"> 按他们的描述,韩口村有古树古桥古民居,古代客栈,千年枫树。附近山上有窟窿山天生桥,一线天,飞泉流瀑,这些我们全没看到。</p><p class="ql-block"> 本来说先在村里转转的,后来他们说先驱车去水仙寺,于是我们只沿路走过,拍下了坡上人家累累联珠的青杏,和在绿叶中若隐若现的大红杏。村中道旁两棵皂荚树应该有百年树龄了,枝繁叶茂,绿叶间吊着一串串豆角般的皂荚。树下的那户农家取名皂角树下,红石瓦房布置得很有田园特色,时才半晌,院中已经有不少等吃饭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让人心动的曲折短巷,矮矮的石头院墙上爬满了凌霄。凌霄花正在开放,每一朵花张着喇叭歌唱,热情似火。还有一片紫茉莉,颜色却是黄中有粉色的斑点,比单纯的粉花或者黄花要好看。</p> <p class="ql-block">  我们驱车直到水仙寺台阶路下,有一条路能走车,但路况难走,我们决定步行拾级而上。</p><p class="ql-block"> 台阶在山间崎岖蜿蜒而上,石阶都是红石垒成,台阶两旁长着长春藤一样的蔓草,把台阶也铺满了,远远望去像从山上倾泻下一道绿色的瀑布。山间有烟花爆竹的声音,起初我们以为是从庙里传来的,走近一看,是当地人家在坟上祭奠,应该是办三周年吧。</p><p class="ql-block"> 山路不太难走,台阶也不太陡,我们走走歇歇,一路说笑,没多久而到达了水仙寺。</p>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水仙寺何以得名,水仙应该不是神的名字。这片庙宇群据说已有千年的历史了,初建于隋唐,重建于明朝。这是一个大山窝,像佛龛一样,庙宇就在石龛之下,石龛是天然的保护。这里有释有道,各路神仙在此都有道场。道教有玉皇大帝,真武大帝,三清,三官等。我原以为三官是天地人,原来是天地水。这或许就是水仙寺之得名?佛教有观音,如来佛,弥勒佛等。</p><p class="ql-block"> 这片庙宇群分列在三四个平台上,中间地势最开阔,主殿是两层楼,一楼供奉玉皇大帝,二楼供奉三官。院里还有善家捐的砖瓦等建材,每片瓦上都写着善家的名字。左手边一个高台,左手边两座院落,由台阶相连。有一处房屋写着三省堂,名字极妙。我以为供奉哪位神仙,却是在此修行的道士自居。</p> <p class="ql-block">  庙宇后面紧贴山崖有一个小夹道,我们顺夹道返回到最开始的庙前。紧挨石壁有水渠,现在是干涸的,到雨季应该有山水淋下,汇流成溪,跌至山下成瀑,于是山有泉瀑,庙有神仙,人间仙境,此便水仙寺之得名也。</p><p class="ql-block"> 遍游而返,没走原来的石阶,走了车道,绕了路但没转多远。这是一条土坡路,路上有碎石,还有拐弯。越野车还可通行,一般的车不太容易上去。半小时左右而到车前,于是乘车而返。</p><p class="ql-block"> 忙于找饭店而忘了再转韩口村之事。正值午饭期间,村内农家客满,于是我们到偏远人少处吃饭。恰值六一儿童节,我们也举杯,为我们这群老小孩儿自己庆祝过节。</p> <p class="ql-block">  饭后本打算上方山,有人感到登山之劳苦,不想再登山,于是寻找别的景点,搜索到附近有一个湿地公园,于是前往。</p><p class="ql-block"> 未几而到一片茫茫水域,入口处一茅草木坊上写着情水湾。水域面积挺大,边上长着芦苇菖蒲,香蒲,浅水处种有荷花,团团的叶子中粉荷不少,初到花季。不远处小岛上有鸭鹅,应该是人工养的。</p> <p class="ql-block">  顺小道越过码头小院而到码头,水里有摩托艇,画舫,小木船,老板在张罗拉客,每人十五块八,坐船去看荷花。我们则沿河堤而至荷花边,并且近距离接近荷花。</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人讲,这里是煤矿沉陷区,于是让当地人搬迁,农田也不再耕种,采矿所产生的水被引到这里,于是桑田成沧海。</p><p class="ql-block"> 最是看重荷花,总想入藕花深处,亲手去感受,尽管周敦颐告诫我们荷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p> <p class="ql-block">  莲真是出淤泥而不染,我们不能接近,便是怕踩一脚烂泥。况且荷叶荷花的梗上有刺啊,不小心弄断了,会扯出长长的白丝,让你真正理解藕断丝连这个成语。</p><p class="ql-block"> 当然,莲是可以采的,否则古诗中不会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这里说的采莲是采的莲花吧?当然莲子更可采。</p><p class="ql-block"> 不能亲采,便摄莲入画,于是拍荷叶,荷花,不同姿态入镜。人也在花中留影,微雨而不欲归。</p> <p class="ql-block">  雨渐密,我们恋莲不舍,但终须再见,转身而返,于细雨中结束今天完美行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