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粗粮的年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建西</p><p class="ql-block"> 那年代,粗粮是家常便饭。做法多种多样,吃得都腻味了。如今丰衣足食,天天吃细粮,反倒想起粗粮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打我记事时就感觉家里饭桌上都是粗粮,细粮几乎看不到,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所谓的粗粮主要就是包谷面,其次有高粱米、豆面、小米等,也称为杂粮。细粮就是麦面(白面)。这在当时的政府、工厂、学校等单位食堂印发的饭票可以看到,粗粮、细粮、副食。 家里常吃的是包谷面蒸的窝窝头馍馍,要多难吃就有多难吃,吃多了胃还反酸。搋面不像麦面那么好搋,包谷面需要用开水烫个半熟才好搋,因为有了一点粘度。每个馍馍底下用手旋个窝窝,这样容易蒸熟,这就叫窝窝头。</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是包谷面擀面条。它也需要用开水烫一下面,不烫根本就揉不到一块,要么加一个熟红苕和包谷面掺在一起,就能揉到一块了。如果条件允许加上麦面,两种面掺在一起揉就容易得多了。下熟的面也没那么劲道好吃,如果有大油就能好吃一点了。或者来一碗包谷面沾水biangbiang。味道就嘹咋咧了。</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是包谷面糊糊,基本上好做得多了。就和打拌汤一样,吃了只是哄哄肚子,一泡尿就饿了。</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是苞谷糁,都比较熟悉,做法都知道,需要人不停点的用筷子搅,一会不搅有可能粘锅。紧搅慢搅都会留一点锅巴。小时候家里大人都会把锅巴留给孩子吃。(现在商店卖的锅巴就是受到包谷糁锅底的启发制作出来的。记得最早是堡子村一家食品厂生产的《太阳牌锅巴》,当时火得一塌糊涂,那个年代的人都吃过。)</p> <p class="ql-block"> 包谷糁熬得稠一般不加膜,一老碗不够来两碗,它的最佳搭档就是自家腌制的咸菜,感觉它就是天下最好吃的神仙饭,吃完了还要用舌头把碗舔得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在农村的夏天,一到下午男人们端着一老碗稠包谷糁,上面放一些咸菜,就到村口大树底下集合,乘着凉,谝闲传,吹着牛,悠闲地吃着,好不快哉。</p> <p class="ql-block"> 第五个是包谷面打搅团。有的地方叫水围城,斜名叫“哄上坡”当时吃饱了,上个坡,又饿了。不过这包谷面搅团,浇上浆水特别好吃。</p><p class="ql-block"> 做搅团可是个累活,慢活。要一手往锅里洒面粉,一手拿擀面杖不停地一个方向搅拌,要搅365圈,搅到满锅冒泡为止,搅到屁股拧不动为止,一锅搅团就算做成了。</p><p class="ql-block"> 再麻烦一点漏个鱼鱼,浇上浆水就更好吃了。</p> <p class="ql-block"> 说到浆水必然要简单地介绍一下;浆水做起来很简单,用白菜、萝卜缨子、芹菜、野菜等等都行。洗净切碎,在开水锅里炤一下,将菜放入缸里,倒入凉开水,如有现成浆水,少量放一勺做引子,浆水酸得快,要么搅些面汤倒入亦可,然后加盖捂严,过两三天菜叶发黄,汤汁变酸,便可食用了。</p><p class="ql-block"> 搅团和鱼鱼在包谷面里是最好吃的,就是太累太麻烦。</p><p class="ql-block"> 第六个是包谷面烙锅盔,虽然不好吃但比窝窝头好吃多了。不适合老年人吃,因为太硬,咬不动。年轻人和中年人可以慢慢嚼着吃,还耐饥饱。上学的学生都会用布袋装几个锅盔充饥。大人们外出做生意也会带一些,顶饱。因为手头没有多余的钱,就是有也舍不得买着吃,家里还有老婆娃呢。</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七十年代庆华厂食堂用粗粮包谷面制做发糕,特别好吃,就和现在的蛋糕胚一样好吃。第一次吃到发糕还是玩伴赏给我一小块,感觉太好吃了,就求母亲买。可惜我家没人在庆华厂上班,只好求邻居代买,就这都不好买。因为每个职工只能买一份,给别人买了自己没得吃了。所以必须两家关系特别好,才肯给你买一份。一份就是一斤,加上水分大约是一斤半。(这要说明一下;当时的面粉是按干面粉计算,做好的发糕加上水分基本上可买一斤半左右,不像现在的商家面水一起买。)能吃到发糕都是一种奢侈,可以在小朋友面前炫耀一下,可惜一斤太少了,只能尝尝鲜。不过也不能多吃,因为里面添加的是糖精,吃多了伤身体。</p><p class="ql-block"> 每到二月二家家户户都会炒豆豆,基本上都是包谷面炒豆豆,家里条件好一点再加上少许麦面,再加上少许盐和大油,揉在一起,切成不到一公分的小块代用。锅里先放绿豆那么大的沙粒,等绿豆沙烫手再放入面豆豆,来回翻炒,待炒的略黄一些就算熟了。热的豆豆不酥,凉后再吃,那才叫个又酥又好吃呢。</p><p class="ql-block"> 有的拿包谷豆和面豆豆一起炒,大多数包谷豆是单独炒,炒出来都一样好吃。炒前放一点盐。不过有的包谷豆咬不动,也不知为啥。</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了爆米花机,各家基本上告别了用锅炒包谷豆的历史,都会在家里舀一缸子包谷豆,排队用爆米花机崩包谷花,再加一点糖精,又酥又甜,特好吃!不过不能多吃,糖精有毒。现在爆米花不用糖精了,都改用奶油和白糖,更好吃了。</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到临潼上临时工那会儿,在单位职工食堂吃饭。从家拿来粮票和现金购买饭票,才知道一斤粮票细粮60%,粗粮40%。完全和西安市不一样,西安市是细粮70%粗粮是30%。也许是地区差别吧?不过比外面的食堂便宜,一斤细粮在外面是两角五分钱,在单位职工食堂是两角钱,便宜五分钱,可以买一斤白馍馍五个。(馍馍要比现在的大)粗粮是一角五分钱,也比外面便宜五分钱。</p><p class="ql-block"> 因粗粮太多,得想办法解决,职工食堂每个星期都要做些包谷面食品。例如早上喝包谷糁,中午包谷面饸饹,也叫钢丝面。偶尔也会打搅团,反正想着法子处理粗粮。就这,很多人的粗粮还是解决不完,咋办?想办法。</p><p class="ql-block"> 星期天回家让母亲买了一些猪板油,在锅里熬成大油,倒在盆子里面放凉变白,再装进玻璃瓶子里。</p><p class="ql-block"> 回到单位买了一个煤油炉子,又买了一个小铁锅,锅铲等用具。这才到职工食堂买了几斤包谷面饸饹,拿到宿舍用锅蒸,蒸熟后再在锅里炒,放一些蒜苗,再来一点蔬菜,出锅的炒饸饹还没吃到嘴里,满屋都是香味。吃完一碗还想吃第二碗,不一会就吃的肚子撑得慌。</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这一操作引来了同宿舍的工友,你尝一口他尝一口,到后来都要用我的炉子炒饸饹。他们也在职工食堂买几斤饸饹,用我的炉子和锅炒饸饹。时间长了他们就不好意思了,就自动买煤油。不过大油还是用我的,这也没啥,反正也没几个人。我也知道他们买不来猪板油,这在当时是紧缺货。肉要肉票,板油虽不要肉票但都走了后门,一般人是买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粗粮算是解决了,每个月早早就吃完了,甚至还想吃,但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一九八二年,记不清了,职工食堂用粗粮买蒸馍,还以为是杂粮面呢,没想到是麦面馍。后来才知道,粮站不再控制细粮和粗粮的比例了。职工食堂为了尽快解决职工手上粗粮票就用麦面解决。</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买了十个蒸馍,拿回洪庆的家里。有的职工买二十个呢,都拿回他们的家。</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再也没有吃过和包谷有关的食品了,主要是包谷面吃得太多了,把胃吃坏了。</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突然想吃窝窝头了,买了一斤包谷面,蒸了几个,还是那么硬,还是那么难吃,只好切成小蛋蛋煮着吃。 近年来不知咋了,不爱喝的包谷糁又想喝了,不爱吃的包谷棒现在没事就买几个煮着吃。</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已过花甲之年,很容易怀旧,怀念小时候的味道,想吃粗粮食品。愿粗粮带给我们健康和快乐!</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