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水珠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几天下乡路过德格海子水库,眼前浮现出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到云南考察旱情时蹲在干涸的水库库底,看着皲裂的土地沉思的画面。然而,温总理大概不会想到,这只是一个开始,从此,德格水库再也没能积起水来。眼前的水库早已没有了水库的样子,原来的水域面积快被黄土填平了,长着零零星星的荒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端午节回家,看见房后的藕田、之前的育秧田、还有几个大大小小的水塘都已被平整,正在搭盖大棚。父亲带着庆幸的口吻说,这块藕田白给村里人种了十多年,现在包给外地人种大棚蔬菜,一年就一千多收入。农村的土地上除了房屋,目之所及,皆为大棚,看不到土壤的颜色,闻不到泥土的芳香,没有可以漫步的田间小路,更别说夏夜里田间地头那一首首自然界的和音和野趣了,“田野”这个词于我来说成为了诗词里的意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糟糕的是整个坝子的土地上几乎都是大棚蔬菜,需要大量的水,这些年雨水稀少,只有打机井。之前,三米以下就有水现,现在下钻近百米甚至更多才能见水。过度采取地下水,存在着地质疏松地面下沉的隐患。我担忧,长此以往,这片曾经的高原水乡还适宜居住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全省最大的坝子,水域面积占了三分之二,村镇间的往来主要交通工具是摆渡,那是父辈们经历过的生活。后来,因为水患,因为生活,西桥炸滩,水被排走了,沧海变为良田。八九十年代的坝子,三春杨柳、九夏芙蓉、四围香稻,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春天的傍晚,漫步在学校四周的蚕豆田间,在温柔的晚风中边读书边采食刚刚好的蚕豆。暑假,到田里拔稗子,时不时的会捡到一窝秧鸡蛋,令餐桌生辉,食欲大增。夏天的晚上,在漫天的星光下,倾听青草池塘间的蛙虫声鸣,它们像是在聊天,用自己的语言谈论着它们的幸福生活;又像是一个盛大的演唱会,那边唱,这边和,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月去罗平看油菜花,那万亩的油菜花开满了田畴慢坡,黄色的花海金波荡漾。穿梭在起伏的路上,花浪从山脚漫向云端。翻滚的黄色花潮争先恐后地将花香送入你的心脾,好像在唱:请把我的香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乡的风景,令我羡慕的同时,更平添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曾经,在这个一马平川的大坝子里,每年三月都盛开着油菜花。金黄色的油菜花在雨水贵如油的春天里,纤体迎风招展,暖色的花朵带着露珠,为焦躁的土地平添了几分温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士农工商,是皇朝社会职业阶层的划分,曾几何时,每年的阳春三月,在丰泽园皇家御田里,就连贵为天子的皇帝也要扶犁演耕。父辈们用长茧的双手锄地、撒种,细心照料,精心耕耘,像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孩子的出生。待到收割时节,天微微亮,趁油菜籽还未醒来,大人们就在田间忙碌,手拿镰刀,弯着腰,带着露珠的菜籽便离开了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年的土地,千年的锄,以地平线为弦,弓着背,双手在土地上弹奏,这种劳动的姿式千百年来一直未变。农人用手探看季节的冷暖,用手触摸土地的温度,在寂寞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一茬一茬的稼穑,一季一季的收获,黄的油菜、绿的蚕豆、红的高粱,土地也生动活泼起来,带着诗情画意。农民们不是诗人,却用双手在大地上种出了美丽的诗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这种劳动的姿式已经被改变,我想象着,播种的季节,无人机排着整齐的队形在天空或直行或绕圈,种子从空中倾斜而下,像断线的雨珠落入疏松的土地,沉睡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慢慢地等待它的成长。收获的季节,机器人开着收割机在田间忙碌。晒场上,机器人在整理庄稼入仓。后来的人们,大概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还能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辛苦劳作吗?当教科书上描述菜籽、水稻的人工种植过程,听起来是不是也像天方夜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片曾经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父辈们耕着耕着,就把油菜花给弄丢了;耕着耕着,又把蚕豆、水稻给弄丢了,如今,偌大的坝子里,全是白茫茫的大棚。大自然为大地景观赋予了多样性,人们却偏偏热衷于将它单一化。我要的是那个“田野”,你要的是拿到手的实惠,他要的是主政一方的实绩,此事古难全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哎,多少人在怀念这片土地曾经的容颜!而未经过水患的我却时常怀想那个盈满水泽的坝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