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黉学走出的寒门骄子——谢桓武

木林鋆燊

<p class="ql-block">唐县黉学走出的寒门骄子——谢桓武, </p><p class="ql-block"> 谢桓武祖籍为河南省南阳人,原名谢锦堂,后更名桓武。他出身寒门,自幼天资聪颖,入学堂后更是品学兼优,一路从秀才、举人,考至贡生。据其孙谢育涵在《谢淯涵谈爷爷谢桓武》中所述,谢桓武出生于南阳城区西关,因家境窘迫,无奈之下,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自己考取的学位转售他人。他凭借这笔资金,在南阳家乡购置田产,建起了气派非凡的 “谢家大院”,当时,亲朋好友皆为他的选择感到惋惜,然而谢桓武却自信满满,笃定地保证下次科举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但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限制,且科考三年一次,个人学籍仅能使用一次。谢桓武因卖了学位,不得已只能改用唐县黉宫学学籍就读黉学,所以史料记载谢桓武为唐县籍人士。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谢桓武亲自为谢家大院撰写对联: “传家有道唯存后,处事无奇但率真”,以此明志。光绪三十年(1904 年)他再次踏入科举考场。是年适逢慈禧七旬万寿,为庆贺慈禧太后寿诞,将原本是正科的会试和殿试改为恩科,谢桓武便参加了这次甲辰恩科会试。果然他不负所望,最终蟾宫折桂,高中二甲进士。同年六月八日,受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接见,和他同时登上金銮殿的共有 273 名新科进士,谢桓武倍感荣幸,成为唐河黉学史上的最后一名进士。从《中国历代进士录》中可见,其籍贯标注地亦为唐县,正是这段曲折的经历为唐河黉学的辉煌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再说当时高中进士的谢桓武,在金榜题名、获授内阁中书、翰林院大学士之职后,还特意回到老家,邀请东谢营秀才谢登云、南谢营秀才谢应杰,一行三人历时近一个月,走访南阳、唐县及湖北枣阳等地谢氏宗亲,共叙血脉深情,并多处竖立旗杆,以彰祖德。此后,他出任山西高等审判厅厅丞——相当于古时 的“八府巡按”——在宣统年间官居四品。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谢桓武又任 “参政院参政”,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还练就一手好字,才华出众、文笔斐然,深受袁世凯信赖,多次为袁世凯起草文件诏书。然而,其后袁世凯称帝,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谢桓武备受恩宠。袁世凯的称帝之举遭到多方反对,当时国际国内政治局势风云变幻,谢桓武因受袁世凯信任而锋芒过盛,也招致政见不合者忌恨。最终在西山参加会议时,不幸被人在酒中下毒而含恨离世。2013 年国家拍卖的《晚清史实手札》中,收录了 20 余位晚清官员的毛笔手书,其中便有谢桓武替袁世凯撰写的奏章。其字迹工整遒劲、清秀飘逸,艺术水准堪称一绝,丝毫不逊色于专业书法家。作为唐河黉学走出的杰出才俊,谢桓武刻苦求学、仕途通达的经历,无疑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谢桓武在南阳所建的谢家大院被收归公有。1980年,相关部门将谢家大院附近的杨家大院、徐家大院、泰古车糖公司等大院进行整合,统称 “杨廷宝故居建筑群”。其后成功申报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与、“国家级民居古建筑保护群”。这座谢家大院,也成为了封建科举制度在南阳最后的历史见证。1905年,自隋唐开创的科举制度,在运行了1300多年后,袁世凯和洋务大臣张之洞等人向慈禧太后建议废除了科举制度,实行实学。1905 年 9 月 2 日,清政府一纸诏令,宣布自丙午(1906 年)科起,停办所有乡、会试,各省岁、科考试也随之废止,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就此终结。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也十分重大。甲辰恩科进士谢桓武也成为唐县黉学乃至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进士。而承载着无数荣光的唐县黉学,也随着时代的洪流不断变迁。宣统二年(1909 年),唐河黉学改为官立初级师范学堂;1910 年又转型为小学堂;1955年变为第四初级中学;“文革” 期间,成为唐河第四高级中学。鼎盛的古代黉宫学堂成为近代爱国学生团体的红色旗帜,已随着历史的风云镌刻进属于这片土地的丰碑史册。</p><p class="ql-block"> 2022年唐河县第四高级中学迁址唐河西岸,原校园被并入唐河县第一初级中学。历经岁月沧桑,文化历久弥新,现在的文庙大成宝殿依旧巍然耸立在那里,成为唐河县第一初级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与周边矗立的现代化教学楼和谐相生、相得益彰。 一初中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对文庙大成殿、状元桥和泮池的保护。学校本着对文庙大成殿的传承保护并使之重焕生机的初衷,积极报请上级文化、文物、消防部门审验,在不改变原来大成殿外部主体建筑结构和风貌的情况下,对文庙大成殿内部空间进行改造,科学利用大成殿内部空间,使之改造成现代化标准图书馆,使沉寂已久的大成殿恢复了往日的人声鼎沸,书声琅琅。他们以大成殿、状元桥和泮池一线为中轴,在大成殿南侧装饰了孔子文化墙;在大殿西侧布置了“诸子百家“”传统文化墙,西侧的教学楼命名为“黉学楼”,它们构成了学校发展的厚重历史文化遗产。记述至此,不由得想起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奋发向上,力求上进的一代代“黉堂”学子,一代代唐河仁人志士,博学笃志,忠心报国,他们不断从这里起航。同时,黉学也见证了一个个家族数代人的成长,见证了中国教育制度变革的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乾隆唐县志》,《南阳最后一位进士谢桓武》《谢淯涵谈爷爷谢桓武》等。</p> <p class="ql-block">就子思想集大成之地!</p> <p class="ql-block">  在唐县黉学内,有一座激励生员奋发向上的状元桥。这座桥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梦想与希望,象征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状元桥不仅是一处景观,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提醒着每一位学子,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  唐县黉学以孔庙为坐标,中轴线直达前方的状元桥。这条中轴线不仅是建筑布局的核心,更是黉学精神的体现。黉学传承的“黉尚精神”——守正创新,刚毅竞进,团结协作,追求卓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奋发向上,忠心报国。在这片土地上,无数仁人志士从这里起航,书写着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