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书画院成员风采集第一辑——《转载报刊杂志曾登载过的李巾棠先生书画作品集(上)》

若石

序 <p class="ql-block">前些年我去李巾棠先生的寓所拜访时,无意间发现有一捆旧报纸堆放在书房一角。询问之下才知道,这捆旧报纸是先生专门收集、收藏相关内容的报纸。由于我喜欢剪报,所以也就对这捆旧报纸感兴趣了。在我进一步的追问下,才知道这些报纸都刊登有先生的书画作品、书画评论文章和活动讯息。</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要求下,先生打开了这厚厚的一摞旧报纸。展现在我面前的这些旧报纸,居然每一份报纸都刊登有先生的作品(文章、报道)。粗略估计,至少有一百多张不同时期、不同报社的报纸。令我震惊的是:这些旧报纸都刊登有先生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和书画评论文章。也有一些先生在社会上开展活动和展览的报道。认识先生也快十多年了,我从来也没有听他说起过这些。看着眼前的这些八、九十年代的旧报纸,我是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书画作品能够在主流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已属不易。李巾棠先生这些年里在各个主流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书画作品竟有一百多幅。甚至解放日报在同一天的不同版面、不同栏目上,同时刊登先生的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太了不起了!以我对报刊杂志登载文章(照片)的规律了解来看,这种情况是极少极少出现的。可见,当年先生的书画作品是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深受欢迎的。</p><p class="ql-block">拜访他的那天,我就想着一定要把这些作品汇集成册。发给我们全体书画院的成员看,以便大家在欣赏先生的书画作品中,提升自己的书画艺术修为。后来,由于疫情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这件事一直没有办成,也就拖到了今天。</p><p class="ql-block">最近,从其他书画社团组织的活动中我得到了一些启发。也想着,要给我们书画院的老师们扩大一些社会的影响力。把我们书画院老师在书画领域的成就,以风采集的形式传播出去。通过这些形式,让我们书画院优秀书画家们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和成就感。我们认为:花木书画院成员越优秀,书画院也必将优秀。反之亦然,书画院办得越好,成员艺术修为越有利于成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近,我再次登门拜访了李巾棠先生。经过我的说明,李巾棠先生同意让我把这些旧报纸中的作品一一拍了下来。经过整理、汇编、制作成今天这个《美篇》。它既记录了先生书画艺术绽放的美好时刻、展现了先生书画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映射出先生的博大心胸和谦逊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想,从今天这个系列《美篇》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李巾棠先生的书画艺术风格;了解李巾棠先生的品德和修为。我们为我们花木书画院有这么优秀的书画家感到幸福和幸运。相信在名誉院长李巾棠先生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花木书画院一定会办的越来越好!</span></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发布的《转载报刊杂志登载过的李巾棠先生书画作品集(一)》美篇。权当作我们花木书画院成员风采集的第一辑。希望大家喜欢。</p><p class="ql-block"> 若石</p><p class="ql-block"> 2025.6.2</p> <p class="ql-block">1987年2月19日文汇报</p> <p class="ql-block">上海环境报</p> <p class="ql-block">上海环境报</p> <p class="ql-block">1987年12月14日新民晚报</p> <p class="ql-block">1988年3月22日文汇报</p> <p class="ql-block">上海环境报</p> <p class="ql-block">1988年11月24日文汇报</p> <p class="ql-block">1988年12月4日劳动报</p> <p class="ql-block">1988年12月10日凤凰报</p> <p class="ql-block">1989年2月7日新民晚报</p> <p class="ql-block">1989年4月17日华东电力报</p> <p class="ql-block">1989年10年13日新民晚报</p> <p class="ql-block">1989年10月21日上海劳动保护报</p> <p class="ql-block">1990年5月3日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1990年7月28日文汇报</p> <p class="ql-block">1991年2月13日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1991年2月21日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1991年6月2日乔木先生写的文章,在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对李巾棠先生的画作给予了评价。</p> <p class="ql-block">1991年10月7日新民晚报</p> <p class="ql-block">1992年1月31日上海商报</p> <p class="ql-block">1992年8月19日新民晚报</p> <p class="ql-block">1992年8月28日文汇报</p> <p class="ql-block">1992年10月15日新民晚报</p> <p class="ql-block">1992年10月16日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1992年12月17日新民晚报</p> <p class="ql-block">1993年5月22日文汇报</p> <p class="ql-block">1993年7月16日九江日报</p> <p class="ql-block">1993年11月10日美术报</p> <p class="ql-block">1993年12月14日解放日报</p><p class="ql-block">蔡兵老师写有《笔有情而心如童》评价李巾棠先生。</p> <p class="ql-block"> 《笔有情而心如童》</p><p class="ql-block"> 蔡兵</p><p class="ql-block">李巾棠君和我相识多年,他平时不苟言谈,但论起画来,却滔滔不绝。在一次画展上看到他的新作,画面采用泼墨溶 彩,追求润与湿的含蓄意味。颇有几分灵气。</p><p class="ql-block">巾棠最初从乔木先生习花鸟,以工笔入门。后得野平先生悉心亲炙,专攻山水,画艺日臻精健。他的中国画作品取材广泛,黄岳云峰,武夷九曲,漓江帆影,峨眉山色……,对祖国的大好山水尽情写生,尽情创作。看了他充满激情的画作为他的艺术展现而赞叹。</p><p class="ql-block">巾棠的足迹北临北疆,南下云贵、川,每临一地,速写不止。他将"为山川传神为己任",以"思"悟情,用"心"作画,力求画出时代的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巾棠在"笔墨"上是花了大功夫的,他开始从临摹前人入手,尤对黄子久、苦瓜和尚的名迹细细琢磨,从墨点,墨线,章法的气格上研究,充实自己作品的内涵。他十分注意用刚柔相间的笔法,有机地表现出郁郁葱葱的山间风光,产生灵透、气韵生动的滋润味。他取法古人,更师法造化。他对董其昌的"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影响很深,他服膺"二石",钟情王蒙,更追求中国画"笔墨"的"士气"。故此他的作品能以形传神、劲健、刚逸、豪放中蕴藉俊逸,浓重中又透示淡泊,于人以高远之遐想。</p><p class="ql-block">巾棠作画还追求白居易"古人唱歌兼唱情"之意境。近日看到他在《匡芦闻瀑》画上题了一首五绝:"重墨写黛山,白云伴我还,下笔应有情,更觅童心闲。"表达了他豁达、潇洒的气质,在描绘祖国山山水水的同时,又追求着儿童稚拙的纯真心态。</p> <p class="ql-block">春岭秋韵——李巾棠</p> <p class="ql-block">1994年10月9日文汇报</p> <p class="ql-block">1994年11月10日华夏画刊</p> <p class="ql-block">1995年4月2日</p> <p class="ql-block">1995年7月2日解放日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囿传统创新意</p><p class="ql-block"> 曹简楼</p><p class="ql-block">尝日,古人山水之作,常以勾、皱、染、点之法,沿袭至今,遂为传统。今人翻其陈习,又开泼墨泼彩之技,蔚然成风……现观巾業所作水乡小景,以中锋用笔人画,勾划奇峰异嶂、郁郁苍松,简洁练达,意境寥远而旷阔,予人以深邃之遐想,诚谓不可多得之册页小品。</p><p class="ql-block">李巾棠十六岁受业于南有斋,勤勉专注,终日涂鸦未已,继而人室『愚楼』,仍然好学不怠,终得其师﹣﹣野平先生亲炙,画艺长足进步,于意境、章法、色彩上均有所创意,令画坛刮目相视。岁月荏苒、时光流逝,巾棠已近天命之年,然其仍孜孜以求、敬师重道,不以小功而踞傲。其作画注重传统技法,又尚出诸新意,常在夜深人静之时,面壁悟思,探求绘画之自然境界。不久前,其携多幅画作。寒舎求教,有拨色之山川、有点风之云海、有简笔之花卉、有厚重之叠嶂(其在画山水之暇、又随意画几笔花卉,竟亦得逸趣)。我纵观巾棠之山水画,逸气飘纷、雅趣迭呈,如《明月松同照,清泉石上流》、《武陵金鞭溪胜境》、《……》等皆是,令人可喜。</p><p class="ql-block">我与之在闲聊之中,其微露学画易而作画难,欲得传统又欲出新意,独创风格更难。此言甚是。我言欲得此精髓,除“艺长于勤而精于思之外”,也必“工夫在画外”,多读书、多修行,提高自身之文化素养,合人品、画品而为一,方能成其事。巾棠静肃傾聆,谦逊之状,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1996年4月17日上海商报</p> <p class="ql-block">1996年5月17日解放日报等报道了李巾棠先生的画展</p> <p class="ql-block">1996年5月17日文汇报报道了李巾棠先生的画展</p> <p class="ql-block">1996年5月17日在新民晚报上谷冬老师撰写了《李巾棠的山水画》一文</p> <p class="ql-block">李巾棠的山水画</p><p class="ql-block">谷冬</p><p class="ql-block">古今中外,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从模仿,练习基本功开始,写字学画之初也如此,先从临帖、临画入手,一条线,一个皴地画,从传统入手,习技法,读画理,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艺术才能不断发展。</p><p class="ql-block">董其昌曾提倡,"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中年山水画家李巾棠先生也深谙此理,数十年博采众长.另辟蹊径,逐渐形成自己的面貌。十年动乱期间,别人冲冲杀杀,他却迷恋书画,认真临摹宋元以来诸家名作,从用墨、点、线和章法上苦心琢磨、研究。他先随乔木先生学花鸟.以工笔入手;后来他又跟应野平先生学山水画,在应先生的悉心指教下,他十分注重笔法的运用,讲究骨法用笔,常以勾、勒、染与泼墨、泼彩相互渗透,以中锋用笔,线条苍劲挺拔,又刚柔相济,展示出一种清新隽秀的风格。</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很快,很活跃,画家们可以在"多元互补"的领域里自由选择.可以在多元的立交桥上各行其道.与别人拉开距离.中西结合,形式多样。巾棠先生在传统的中国画笔墨中又吸收了西洋画的技法和观念.他的画勾泼相融,工写结合,色彩明快,画面有层次,空间感很强,淋漓的墨,富于力度的线,情与景相会,画面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后以造物为师",他经常北临北疆、南至云、贵、川等地写生。汲取大自然的新鲜养料,创作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山水画作品,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美感。</p><p class="ql-block">巾棠先生为人诚实、忠厚,敬师重道,喜交朋友,谦虚好学,聪颖而有悟性。"艺长于勤,而精于思",现在巾棠先生已把很多精力用于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他在追求一种新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1996年5月23日浦东新区周报上刊登了郑菁深老师观看李巾棠先生作品展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 丹青写尽人生志</p><p class="ql-block"> 郑菁深</p><p class="ql-block">《李巾棠画展》,于明媚五月,在家乡浦东展出。</p><p class="ql-block">人云"画如其人",斯言极是。</p><p class="ql-block">巾棠为人爽直浩荡,忠恳勤奋,故其画亦然如此:寓天地之精气,含山水之灵秀,豪放中蕴藉俊逸,浓重中透示淡泊,于人以高远之遐想。</p><p class="ql-block">巾棠常语:"艺长于勤而精于思"。功夫在画外。其幼时尝酷爱丹青,终日磨砺,好学不倦,及长遂擅写花鸟,尤工山水。为作一画常中宵绕室而行,苦思冥想,而后命笔乃得心应手也。为使胸中自有万峰壑,其不惜自费邀游四方,揽武夷,登黄山,访东嶽,攀峨嵋,下桂林,历名山大川,探幽胜古境以为创作之素材,故其山水莫不熔自然风貌与艺术魅力于一炉,构思新奇而形神兼备,为诸国画名家所嘉许。</p><p class="ql-block">此次展出的佳作如《武陵金鞭溪胜境》、《黄嶽云峰》、《春风又绿江南岸》无不逸气纵横、雅趣浑成,既陈大自然之廓形,又融创作者之气质,笔墨淋漓,意气浩荡,令观者心旷神怡,肘腋生风。巾棠已过不惑之年,从艺逾三十载仍勤学不辍,敬师重道,合人品画品为一,此次展出72件作品乃多年创作之硕果,盛可喜可贺。</p> <p class="ql-block">1996年5月28日华夏画刊报道了李巾棠先生的画展</p> <p class="ql-block">1996年6月4日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1996年6月15日劳动报</p> <p class="ql-block">1996年6月15日劳动报木子老师评李巾棠先生画作</p> <p class="ql-block"> 谁谓伤心画不成</p><p class="ql-block"> 木子</p><p class="ql-block">在通常情况下,创新一词在笔墨线条领域里预示着一种开拓和进取的精神。这些年来,有多少画家在中国画高深莫测的堂奥中踮着脚瞻前顾后进进出出左右观望。到头来,有几人真正走出门楣入得堂奥,寻找到被公认为创新的那一份感觉?应了诗人高蟾的“世间无限丹青</p><p class="ql-block">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的妙句。大千宇宙,芸芸握管者,若稍稍留意,尚可发现尽管惚惚膨涨的空气中氤氲着求新求异求变的气味,然仍有相当数量的夫子屏息坐观,神游墨池,他们就是重技法、轻表现的一类画家。李巾棠君是也。</p><p class="ql-block">.现为浦东新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的李巾棠,其60余幅山水、花卉作品最近在新区露脸,迎来了浦江两岸百来位绘画友人欣喜的目光。数十年博采众长,今日里尽显其容,画如其人亦可诠释,同道友人无不颔首。</p><p class="ql-block">李巾棠幼时酷爱丹青,终日磨砺,好学不倦,迷恋画艺,是从临摹宋元以来诸名家画谱起,从笔、墨、线条、章法中苦心研习,以吸取养料。青年时代他随乔木先生习花鸟,以工笔入手,后延师国画大家应野平先生学山水画,深得理法之点拨,恍然间神明气通,悟性勃发。且看《武陵金鞭溪胜境》、《黄嶽云峰》等作品逸气纵横、雅俗浑成。寓天地之精气,含山水之灵秀,浓重中透出淡泊,清新中显出潜质。这些得意之作皆是他激情昂扬拥抱大自然后的回声。多年来,他不惜自费游历大江南北,揽武夷、登黄山,攀峨嵋,下桂林,广览古境奇景之素材,在宣纸上营造出源于自然感于心灵重于功力的"现实主义"意境的景致,给人以清淡高远的美的遐想。</p><p class="ql-block">"艺长于勤而精于思",为人厚道、处事真诚的李巾棠把此语作为从艺道路上的书签,在日日忙于公务之余,每每青灯摇曳,长夜相伴,与书中的哲人默语,与画中的自我浅呷,千万次地问:谁谓伤心画不成?</p> <p class="ql-block">1997年1月13日文汇报</p> <p class="ql-block">1997年3月7日</p> <p class="ql-block"> 风骨之美</p><p class="ql-block"> 大壶</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这智慧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以贯之的恒久性。</p><p class="ql-block">浦东新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李巾棠是一位尊重传统并对其有深刻领悟的学者型画家。欣赏他的国画作品,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传统中国画所特有的风骨之美。从元四家到黄宾虹,中国画历史上几乎每一位大师都能给予人以醇厚恒久的风骨之美。中国画的风骨出于那些倔如虬铁、柔若清风的线条。在常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线条,中国画家却都赋予了它最深厚的底蕴。八大的线条分明是滴滴泪行;齐白石的线条则唤发出生机的勃发;王蒙繁密的线皴反映其飘忽不定却又寻求安宁的一种心态;金冬心率直稳定的线条则是一派长者之风……李巾棠先生的线条内涵独具。其所作《葫芦墨趣图》的藤若虬龙盘游、蜿蜒轩翥;《武夷胜景》则纯以粗放简练的线条构筑画面,墨象意趣,元气淋漓。《朝露》中牵牛花昂首怒放,笔笔中锋,渗透籀篆笔法,如云鹄游天,虎卧凤阙,令观者唏嘘不已。巾棠先生惨淡经营近四十年,而今已越知天命之年,然其仍孜孜以求,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创作体系。他的清丽婉约的画风也随之而出。</p><p class="ql-block">"艺长于勤而精于思。"这是巾棠先生的座右铭,如果说90年朵云轩与其他五位画家的联展是他的一次厚积薄发,91年在台北文荟堂画展的成功则令画界为之侧目。96年,他又在浦东新区举办了第一个个人画展,其作品令观者心旷神怡,肘腋生风,营造的风骨之美亦日趋完善。李巾棠十四岁师从当代花鸟画名家乔木,后延师山水画大家应野平先生,深得乃师亲灸。近年来,李巾棠画名日盛,求画者络绎不绝,然其不为所动,仍处世真诚,尊师重道。</p> <p class="ql-block">1997年3月29日新民晚报</p> <p class="ql-block">上海商报</p> <p class="ql-block">上海商报</p> <p class="ql-block">1997年10月27日新民晚报</p> <p class="ql-block">1998年1月16日东方城乡报</p> <p class="ql-block">1998年2月9日文汇报</p> <p class="ql-block">1998年2月27日上海商报</p> <p class="ql-block">1998年5月8日上海商报</p> <p class="ql-block">1998年6月24日</p> <p class="ql-block">1998年7月10日文汇报</p> <p class="ql-block">1998年11月6日上海商报</p> <p class="ql-block">1998年11月25日新民晚报</p> <p class="ql-block">1999年2月26日新民晚报</p> <p class="ql-block">1999年6月17日上海商报</p> <p class="ql-block">2000年8月17日劳动报</p> <p class="ql-block">2000年11月22日</p> <p class="ql-block">2002年3月4日新民晚报</p> <p class="ql-block">劳动报</p> <p class="ql-block">上海申报</p> <p class="ql-block">上海商报</p> <p class="ql-block">2003年11月9日劳动报</p> <p class="ql-block"> 梦境山水李巾棠</p><p class="ql-block"> 成莫愁</p><p class="ql-block">意境是什么?现实意境、虚幻意境,借助想象的魔杖,勾起人们一百五十亿个大脑细胞的精神活动达到一个广阔的秘境,有回忆,有对未来的往与憧憬等等,它不单有视觉形象,也有听觉、嗅觉与触觉形象。意境储存在我们感觉的各个触须并以此照出我们心中的梦想。</p><p class="ql-block">每个画家都在发挥他能动的想像力,追求自己的心象。李巾棠也不例外,他似乎比别的画家更自由地驰骋于山水意境之中,神与物游,其神远矣。他的画,受到诸多名家的赞誉。画作见于国内外画展和发表各大报刊,并有专文评介。他的《一时情寄水云间》佳作获"东方之韵"大赛一等奖。</p><p class="ql-block">追随李巾棠的艺术之路,便能读出意境的另一种含义。李巾棠,生于1946年元月,祖籍浙江宁波。自幼嗜画。14岁师从花鸟画家乔木,后拜山水画家应野平,两位名家对李的真诚、勤学、尊师重道赞许有加,目睹他一步一个脚印从工笔花鸟技法中走出来,走进"愚楼"(应野平)的山水中,又走向神州四方山水。他探名胜幽境,好学不倦,在学业上不急功近利,沉浸于对山水的崇拜中,他经常临北疆、走云南、去贵州、赴四川等地,一叠叠写生稿,源于自然感于心灵,于是,便随心挥毫,将各座名山英姿风骨化为艺术上的奇峰峻岭,令观者在其墨象意趣横生的山水中,驰骋触类旁通的想象,找到与之共鸣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原来李巾棠的意境不仅属于他个人,也属于让大家都能看懂并能从中感受到。从俗到不俗,不俗到俗,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大俗即大雅。李巾棠的山水出于"愚楼"又脱于"愚楼",在应野平清丽、飘逸、人见人爱的基础上,他又力图变新,将西洋画法的用光用色及各种技巧,更主要是观念,运用到中国山水之中。他是个好学又不断总结推敲的聪明人,"艺长于勤而精于思"是他的座右铭,思索成为他的习惯,而习惯促使他的画不断开掘出新的境地。</p><p class="ql-block">在《江面春雨》一画中,那山的肢裂,雨的朦胧,画面令人感到呈风骨之美:山何其伟岸,空气何等湿润,船在飞流行驶……画山的技巧出于传统又别于传统,整个线条构架成山石的自然裂痕状态,讲究横平竖直。联想中国先民在造字中也以方块字来记事,而自然界生物造型皆具有平衡、对称、均匀之美。李巾棠取山石的裂痕肌理而还原于整座山上,这样的艺术移植,更令人感到可信而又创出新意。在《春山云起》中,飞云、飞瀑、飞流是动;青山、松树、石头是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画面动静相参,线条刚柔互济,能让观者看到、听到、也闻到青山之气,这样的山水有幽深之感,……</p> <p class="ql-block">2004年3月22日家庭教育时报</p> <p class="ql-block"> 《武陵山色》欣赏随笔</p><p class="ql-block"> 郑箐深</p><p class="ql-block">中年画家李巾棠先生擅长花鸟画和山水画,尤工山水画。他早年习画,常以宋元以来诸多名家为楷模,终日临摹,研习不止,后经名师乔木、应野平先生悉心指点,画艺突飞猛进而日臻完美。巾棠先生延名师博采众长,得窥传统之精华;游山川另辟蹊径,志在创新储内涵。所以他的山水画既大气奔涌、灵动蕴藉,又亲切秀美、现实如见,真是可居可游而非瑶琳仙境,不可仰攀,因而更具可观性和亲切感。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传统与创新有机糅合于画中,故传统者赞其创新,创新者又羡其不失传统。此诚可算最可贵之处。如这幅《武陵山色》彩墨画,气韵生动、意境高远,山峦飞瀑、林木江渚,既显古朴苍润,又具时代风情,尤其是在云烟水波之中,一船夫或渔夫隐约可见,陡增画面生动,也更添时代气息,确实令人可观可赏。</p><p class="ql-block">巾棠先生为当下山水画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时见于国内外画展及报纸杂志,并多次获奖,如力作《一时情寄水云间》曾获"东方之韵"大赛一等奖。他常对画友说:"画贵有个性,不随波逐流,师古而不泥古,方成正果。"他画画之外,还研读古典诗文,勤练书法艺术,这就是他的绘画日臻完美、充满情趣理念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2004年6月5日新民晚报</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6日劳动报</p> 后记 <p class="ql-block">李巾棠先生在主流的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远不止这些,随后就推送《转载报刊杂志登载过的李巾棠先生书画作品集(下)》。请注意收看。</p><p class="ql-block">李巾棠先生的作品在网上也有主页。需要进一步了解李巾棠先生的作品和活动讯息可以上网查看。</p><p class="ql-block">网址:www.lijintang.com</p><p class="ql-block"> 微信公众号:雪野述事</p> 谢谢观赏! <p class="ql-block">图片编辑整理:若石</p><p class="ql-block">文字审核:许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