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读古人,以文临旧迹——舒心读书会第280期

阳光(拒绝闲聊)

<p class="ql-block">亲爱的书友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晚上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麦海翻金浪,农家收获忙。六月,是农人们收获的季节;也是莘莘学子接受考验,收获学业的季节,再过两天,就是今年的高考,在此祝愿所有考生:乘风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宫看今朝! 请孩子们记住,青春的赛道上,你奋力奔跑的样子最美,考试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愿你们所有努力都化作理想学府的入场券;六月,也是我们收获的季节,从去年秋季开始共读《中国文脉》,到今天为止,我们对这本书的阅读学习也已接近尾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晚我们共聚一起,在上周晓梅姐组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阅读学习《六百年郁闷》之后三节内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百年郁闷”主要指的是明清两代,即从明朝的建立(1368年)到清朝的结束(1912年)的这段时间,共计544年。这一时期,中国虽然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仍有所发展,但相对于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文化气氛较为压抑,社会氛围较为封闭,这与朱元璋实施的文化专制主义有关, <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体上呈现文化高压的态势。一个王阳明,一部红楼梦,再加上一个郑和下西洋,是郁闷气氛下的一点亮色。</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失之交臂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本来是有过一些足以释放郁闷的大呼大吸的。比如15世纪初期的郑和下西洋,以及16世纪晚期的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但令人仍然郁闷的是,中国文明以农耕文明加游牧文明的立场避过了海洋文明,也在半推半就的延宕中放过了欧洲文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和舰队领先欧洲80年,为何七次后停航?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大规模航海,郑和七下西洋直到现在都还在被人津津乐道,其所代表的是一段辉煌的航海篇章,不仅展示了当时古代中国的强大国力和先进的航海技术,也促进了中外文化、贸易和技术的交流,与海外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且巩固了明朝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宗主国地位。如此有意义的远洋壮举,一共只进行了七次就再也没有后续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是何种原因导致明朝下西洋被停止了呢?可以从最初明朝下西洋的目的开始说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1405年7月,62艘九桅十二帆的宝船一字排开接受朱棣的检阅,随后便浩浩荡荡的从太仓刘家港出发,这个场景足以颠覆我们对古代航海的认知。这支舰队所拥有的巨大帆船以及技术优势,直到80多年后的哥伦布所率领的环球航行船只都无法媲美。如此大规模的航行,其主要目的也只是为了加强国威与对外交流,贸易也有但是不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续随着朱棣去世,新继位的皇帝对航海兴趣大减,宣德年间时技术传承出现了断代,造船图纸与航海资料大部分都被毁,导致后期朱瞻基只进行了一次航海就无以为继了。朱瞻基之后的明朝皇帝虽然想重启航海,但是却发现关键技术已经失传许久,彼时的明朝也没有永乐时期强盛的国力,造船所需要的巨额花费也无力承担,再加上也没有像郑和那样忠心耿耿的人可以担任舰队的总指挥,故此明朝的下西洋也就到此为止了。这些情况反映出了明朝官僚体系的一个致命弱点:缺乏制度化的知识传承机制。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历史也让我们思考:如果当年明朝能够及时调整政策,开放海禁政策让民间资本参与海外贸易,如今的中国海洋文明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另外再想想,如果郑和船队当年发现美洲,历史会怎样改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朝的进与退:东西方文明为何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元璋统治的原则就是全面的社会控制,把每个社会成员的一举一动都严格控制在政府权力之内,以杜绝任何不安定因素。他把全国变成了一个大村庄,取消了多元和层级发展的可能,由官僚包办一切事情。在他的统治下,大明社会变成了一个大监狱,各级官员都是狱卒,所有百姓都是囚犯。百姓稍有逾越狱规,则惩罚立刻劈头而来:“充军”“斩首”“乱棍打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元璋创造的明朝在宋朝的坐标下实现了全面“大跃退”。明代的经济发展远远不及宋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真宗时代,国家财政收入为一亿六千万两白银,而据黄仁宇计算,明王朝在1570到1580年间,平均每年财政收入是三千零七十八万两,不过是宋朝的19%。更主要的是,农业税占明朝政府总收入的81%,工商杂税只占总收入的12%。这个数字告诉我们,相对宋代,明朝的经济结构是何等落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他敏锐地意识到了商人财富的增长可能对政权带来的挑战,因此在他的统治下,中国几千年来的抑商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屡屡说:“农桑为衣食之本。”在他看来,只有实实在在出产了粮食和棉花的活动,才是劳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规定,商人外出经商,必须经官府严格审核,发给通行证才行。如果没有通行证随便外出,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把商人拿赴官府,治以“游食之罪”,重则杀头,轻则发配到边疆地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又明令取消了全国所有的商业经纪人和中间商,只允许最低限度的商业活动存在。商人被列为社会上最低一层,想考学、当官,都会受到种种刁难和限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代财政收入早就实现货币化,朱元璋却把税收制度倒退了几百年,恢复了低效率的实物征收制和劳役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元璋始终崇尚平均主义,防止局部地区经济领先发展,强迫领先地区向落后地区看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元都是世界性帝国,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巨大财富。但明朝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措施,非但不准国人出海,对外国进行“朝贡贸易”的数量也限得极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元璋开创的明朝,贱视大臣的程度创了中国历史之最。皇帝一不高兴,就把大臣按到地上脱下裤子一顿棍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宋以生机勃勃的外向型的竞争社会呈现于世界,而朱元璋统治下的明朝则是内向的、反竞争的、缺乏想象力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元璋开创的三百年大明,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朝代之一,而这三百年,却是欧洲历史上最为动荡的阶段。不过正是这些动乱,孕育了现代西方文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明近三百年,正是中国大幅度后退,西方大踏步前进,双方擦肩而过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比宋朝和欧洲,明帝国的局面用张宏杰老师的话说就是“空有生存权,而无发展权”。统治者满足于封闭社会中短期一切尽在掌握的快感,却看不到封闭和专权对社会的长期影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好还好,暮气沉沉的明清文坛,在民间还是有一些排解郁闷的文化力量,文学上还有两个闪亮的光点,那就是明清小说和戏剧。 </p><p class="ql-block"><b>小说与戏剧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小说创作中,《红楼梦》堪称顶峰,无与伦比。《红楼梦》的最大魅力,在于全方位地探寻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它抵达了绝大多数艺术作品,都很难抵达到有关天地人生的哲思层面,并且这种哲思全部走向了诗化。它实实在在打破了明清两代的文化郁闷。这是可以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比肩的健脉和神脉。它是另外一个天域的存在,抚慰了五百年的荒凉。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小说,明清两代的戏剧也有创造性的贡献。在元明清三代的中国文脉中,戏剧是主脉所在。昆曲代表作当推汤显祖的《牡丹亭》。他在呼唤一种出入生死的至情,有整体意义,又令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牡丹亭》剧情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共55出。该剧讲述了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因读《诗经·关睢》而伤春,后在丫环陪同下游赏后花园,梦见一位书生柳梦梅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因此病重,最终在弥留之际要求葬于梅花树下,并将自画像藏于太湖石底。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在梅花庵观中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她就是梦中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花园,与柳梦梅再度幽会,最终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牡丹亭》</span>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别号玉茗堂主人,江西临川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戏剧家和文学家,被誉为“中国戏圣”和“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的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长生殿》剧情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生殿》唐明皇自登基后励精图治,国力日渐强盛,因此自满,耽于声色,下旨选美。才貌双全的杨贵妃被选中,册封为贵妃,享尽荣宠,她的哥哥杨国忠被封为丞相,三个姐妹也都被册封为夫人。其中虢(guo)国夫人不施脂粉,淡雅美丽,被唐明皇宠幸。后来,唐明皇私召梅妃,杨贵妃醋意横生,口不择言,惹恼了唐明皇。唐明皇愤而让高力士送她回娘家,之后却又十分后悔。高力士将此事告知杨贵妃,她将自己的一缕头发剪下来,托高力士送给唐明皇。唐明皇见到头发,非常感动,连夜将杨贵妃接回宫中,两人冰释前嫌,于七夕之夜在长生殿立誓,永不分离。此后,杨贵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为了她,唐明皇不惜劳民伤财,还千里迢迢从海南运来新鲜荔枝给她吃。两人终日玩乐,唐明皇根本无暇理会政事。这段时期,安禄山通过贿赂杨国忠,得到唐明皇的重用,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他招兵买马,积蓄力量,终于起兵谋反。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到长安。唐明皇带着杨贵妃和一些大臣匆忙逃离,走到马嵬(wei:高大耸立)坡时发生兵变。唐明皇在将士们的逼迫下处死了杨国忠,并赐杨贵妃自尽。后来,安禄山叛军被大将郭子仪击败,唐明皇重返长安,日夜思念杨贵妃,还让人为她招魂,最终打动了上天,到天上与杨贵妃重逢,两人长相厮守,永不分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生殿》是一部以写“情”为主,兼寓政治教训与历史伤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的传奇(戏剧),共二卷。该剧定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p> <p class="ql-block">《桃花扇》故事梗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事的开端是崇祯癸未年(1644年),复社文人侯方域正寓居南京莫愁湖畔,参加了反对阉党的政治活动。此时,做过光禄卿的阮大铖也在南京,因曾投靠阉党而遭到复社学子们群起攻击,急于自救。阮大铖的结拜兄弟杨文骢要将秦淮歌妓李香君介绍给侯方域,劝阮大铖匿名赠送梳拢所用的妆奁以拉拢侯方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久,侯方域得见李香君,两人一见倾心,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题诗扇,梳拢了香君。但李香君得知妆奁出自阮大铖之后,坚决退回,由此得罪了阮大铖。癸未七月,镇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因缺少军粮,意欲移兵就食南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文骢请侯方域以其父侯恂(左良玉之师)名义写书劝止左良玉,并使柳敬亭递书前去。阮大铖借此机会,在诸官议事时诬陷侯方域勾结左良玉,背叛朝廷。马士英派人捉拿侯方域,杨文骢提前通风报信,侯方域遂留李香君在南京,自己逃走投奔史可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甲申三月(1645年),流寇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消息传到南京,凤阳总督马士英与阮大铖等人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弘光帝。弘光帝即位后,重新启用阮大铖,阮趁机报复复社党人,强将李香君许配给党羽田仰。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定情诗扇,其养母李贞丽无奈冒名代嫁。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香君使苏昆生寄扇与侯方域。侯方域此时与高杰同在河南,然高杰为许定国设计所杀,侯方域逃向南方,在黄梁山,与史可法会合。史可法此时已被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排挤,无力抵抗清军。侯方域收到李香君的扇子,心中感动,决定与她相见一面。他乔装成商人,潜入南京,与李香君在秦淮河边重逢。两人相拥痛哭,侯方域劝李香君随他逃走,但李香君担心自己的身份会连累侯方域,只好推辞。侯方域只得含泪告别,回到史可法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乙酉四月(1646年),清军攻陷南京,弘光帝被俘。李香君在秦淮河边见到了清军将领多尔衮,多尔衮对她一见倾心,要求她陪他同行。李香君不愿屈服于清军,假意答应,趁机跳入河中自尽。侯方域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写下《桃花扇赋》,将扇子投入河中,以表对李香君的永恒思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丙戌六月(1646年),清军攻破南昌,唐王朱聿键自缢。史可法率领残兵在扬州城内坚守。清军围城三月,城内饥荒交加,史可法仍不屈服。最后,在城破之夜,史可法与侯方域等人出城投江而死。剧本以“余韵”结尾,作者孔尚任以自己的身份写下了对南明王朝和复社文人的哀悼和赞美。</p> <p class="ql-block">《桃花扇》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岸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他生于清朝,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p> <p class="ql-block"><b>近代和现代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化上最有意义、最值得肯定的事有两件事,一是破读了甲骨文,二是推广了白话文。这两件事有效增强了中国文化对于古代和未来的双重自信,是从两端疏浚了中国文脉的千古经脉。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这两件大事外,也有一些人物值得关注。比如作家鲁迅、沈从文,公众知识分子有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胡适、王国维、陈寅恪等。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位特别令人尊敬的知识分子,那就是张謇。他是清代光绪年间的状元,熟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却能全方位地创建从教育到实业的一系列近代文明,他切实地展示了一条将国际化和中国化融为一体的可行之路。</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乡土文学之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代表作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p><p class="ql-block">经典语录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p><p class="ql-block">——《边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p><p class="ql-block">——《边城》</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一纸文凭,却被誉为“三百年一遇的奇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他是一代宗师陈寅恪。他终身连一张过硬的文凭都没有,历史学家傅斯年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5年,清华创立国学研究院,意在整理国故,培养栋梁之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院之初,国学院欲聘四位导师,前三位都已有了着落:第一位导师王国维,曾开创以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第二位导师梁启超,著作等身,戊戌变法核心人物,第三位导师赵元任,从哈佛回来的汉语言学大家。较之这三位,陈寅恪的名声没那么响亮,但为了推荐他做导师,梁启超还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校长说:“陈先生一无大部头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堂堂国学院导师,怎么能连个学衔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和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了吗?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加起来不足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迟早会被外国大学请去的!”清华这才下了聘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90年7月4日,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祖父陈宝箴,官拜湖南巡抚,被曾国藩称之为“海内奇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陈三立,晚清著名诗人,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一起,号称“清末四公子”,文学成就曾被誉为鲁迅前近代中国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寅恪9岁那年,家里出了件大事。祖父眼界高远、志在变革,携陈父一同响应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两人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父亲陈三立从此远离政治,寄情于诗词:“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陈三立说,这是家族不幸,没想到却成就了陈寅恪。陈三立不要儿子应科考、求功名,只叫他遍读典籍,打下深厚旧学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寅恪才13岁,就被送去日本求学,博闻强识的他由此接触到西方文化。后因足疾回国,就读于复旦新式学堂,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德语、法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年后,陈寅恪从复旦公学毕业,登上去往西方的游轮,开始了长达16年的游学生涯。曾有学生问唐筼(陈寅恪的妻子):“外传先生懂三十多种文字,是不是真的?”唐筼说:“没有这么多,也就十七种而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1910年起,陈寅恪先后求学于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巴黎大学、哈佛大学等,掌握梵文、希伯来文等十几种语言,学问贯古通今、深不可测。但16年间,他没考取一个学位。仿佛文凭二字,不过是废纸一张。他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彼时,多少学生为获得学衔装点门面,读起书来投机取巧,避难就易,到手的学问还能有不打折扣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寅恪根本瞧不上那种人,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他便去哪里拜师、听课和研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境殷实的陈寅恪从不挥霍,每到一处,不及半载而书橱充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到美国时,豪购之举令同学诧异:学世界史,竟将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剑桥近代史》、《剑桥古代史》、《剑桥中古史》等几十巨册陆续购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柏林读书时,生活已非常清苦,每天一早,他买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到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整日不吃正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3年,赵元任夫妇到柏林,见陈寅恪午饭时总是叫炒腰花。后来在清华,陈寅恪与赵元任同住,赵的妻子杨步伟就吩咐厨子做腰花,陈寅恪却又不吃了。杨步伟觉得很奇怪,“你在德国不总是叫腰花吃吗?”陈寅恪说:“腰花在德国最便宜呀!”无怪乎后来杨步伟对人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的不得了,只有孟真和寅恪两人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狮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5年冬,陈寅恪抵达清华。他讲课前,讲义做得极为细致,每一课都要求讲得比上次更精彩,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令人瞠目,搞得很多学生根本听不懂他的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大教授季羡林就曾回忆说:“听陈先生讲课,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学生听不懂,教授来听的却不少。朱自清、钢和泰私下要到他的课表,研究院主任吴宓风雨不误,每课必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常能为人释疑,清华园里奉他为“活辞书”,不少学生发现自己教授也爱听他的课,最后就尊称陈寅恪为“太老师”。冯友兰先生是大学者,名气比陈寅恪响亮得多,在陈寅恪面前也是毕恭毕敬,感佩其学问之深。历史学家郑天挺称他为“教授的教授”,古典文学研究大师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寅恪曾经对学生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日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讲义的细致、创新贯穿他一生,他的课,总能以新资料印证旧闻,或在常见史籍中发现新的理解。门下弟子备受启发,终身受益无穷。</p> <p class="ql-block">张謇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是中国近代的重要实业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祖籍江苏常熟。张謇的祖父张朝彦因避战乱从常熟迁居通州,张謇在此出生并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謇在1894年高中状元,但随后放弃仕途,转而投身于实业救国的理想。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这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纺织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河。此外,他还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资生铁冶厂等多个企业,涉及纺织、农业、机械等多个领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育领域,张謇同样贡献卓越。他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南通图书馆等,强调“教育救国”的理念,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他的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謇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如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创办医院等,为改善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奋斗不息,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6年,张謇因病逝世,享年73岁。他的生平和事迹,特别是他的爱国精神和实业救国的理念,至今仍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宏杰老师从历史深处,窥视复杂的人性 ,他说,“关心历史其实是关心自己”,“人是太复杂的一种动物,其复杂程度有时让人类自己也瞠目结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书读古人,以文临旧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span>《人民日报》有句话:“读书会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书香浸透的灵魂,和那些从来不打开一本书籍的人,注定人生的精神体验是完全迥异的。闲时,我们不妨</span>煮一壶热茶,捧一卷闲书,或一人独处放空,抑或两三老友闲坐,来消融生活的倦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 舒心读书会2025年6月5日晚活动记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