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大米上市啦

白春骝

<h1><b>2024年,大米价格突飞猛进,涨疯了。在此省去涨价原因的分析,只看实际市场的需要与供给的现实情况。5公斤一袋的大米,2023年的价格也就是1000日元到1500日元(50~75元人民币)。但从2024年开始,涨到3500日元到4000日元(175~200元人民币)。</b></h1> <h1><b>再看2025年超市的米价,5公斤一袋的大米价格已经突破200元大关。</b></h1> <h1><b>如此疯涨下去,用不了多久就会突破250元大关!</b></h1> <h1><b>与前年同期相比,5公斤一袋的大米价格,上涨了一倍还多。难道说,日本列岛还要再次上演“米骚动”吗?</b></h1> <h1><b>民以食为天,战后的日本,除了刚开始一段时间的混乱期,粮食都是国家管控的,买大米只能去米店买。</b></h1> <h1><b>米店,就是咱们并不陌生的“粮站”。</b></h1><div><br></div> <h1><b>买米是需要登记在册,有所限制的。</b></h1> <h1><b>“米谷通帐”,就是咱们并不陌生的“粮本”。</b></h1> <h1><b>日本的“粮本”制度,从战争期间开始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期。</b></h1> <h1><b>随着农业人口的增加,农业机械的发达,政府的保护政策,日本的大米产量稳步增长。结果,物极必反,到了60年代后期,出现了大米产量过剩的情况。</b></h1> <h1><b>大米产量过剩,意味着管理粮食的政府的负担加重。政府当然不愿意多掏钱包买单,开始推行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和改种其他农作物的计划。</b></h1> <h1><b>同时,由于生活方式的西洋化,国民每年的人均大米消费量也从1962年的120公大幅下降到现在的50公斤,不仅政府拿着烫手的山芋,日本的农家也感到无所适从。</b></h1> <h1><b>于是,政府想出一个招法:放权,制定一个自主流通的制度。这个制度从1969年开始实施,一直持续到2004年。</b></h1> <h1><b>日本的粮食流通制度,从1942年开始实施,一直持续到1995年。政府委托农协购买农户生产的大米,然后由农协转批給米谷店(粮站)。</b></h1> <h1><b>这种制度实际上是政治与利益集团结合,让农协当上了大地主,主导大米的市场价格和流通。</b></h1> <h1><b>名义上,农协从各方面给农户提供生产销售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帮助。但实际上,农协独霸一方,农户的力量被彻底削弱。</b></h1> <h1><b>农协不仅独霸一方,而且涉足到各个领域,成为了一个独立王国。</b></h1> <h1><b>权力与利益的结合,农协失去原本的作用。</b></h1> <h1><b>正是这种“不务正业”,使得农协竟然多年出现巨大亏损,而政府竟然也“烂泥扶上墙”。最终,不得已,粮食管理制度寿终正寝。</b></h1> <h1><b>给予不堪一击的粮食管理制度最后沉重一击的是,1993年日本大旱,粮食欠收。政府不得已紧急进口外国大米。</b></h1> <h1><b>这次的全国规模大米供给严重不足,被称为平成年间的“米骚动”。</b></h1> <h1><b>新粮食管理法的出台虽然原则上允许大米自由流通,但农协这个“毒瘤”并没有受到多少威胁。</b></h1> <h1><b>有“毒瘤”,自然就不正常。现实逼得政府和农协不得不“让步”,于是2004年开始,大米市场流通完全自由化。</b></h1> <h1><b>说是大米市场流通自由,实际上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农协大网依然操控着大米市场。</b></h1> <h1><b>鉴于大米价格疯涨,社会舆情失去对政府的信用,2025年开始,终于决定政府介入市场,打开粮仓,拿出储备米救市。但不出所料,果然放出的大米都去了农协的仓库。</b></h1> <h1><b>也就是说,农协利用“市场经济”,竞价高价拍下政府的储备米,囤积居奇,左手倒右手,凭空大赚钱。眼里哪有百姓利益。而农协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胆妄为,自然少不了政府的内应--农林水产省的人和国会议员的一部分人。</b></h1> <h1><b>民怨沸腾,风雨飘摇,终于政府割发断腕,临阵换上勇武次郎。小泉进次郎上任三把火,没过两周,5公斤一袋的大米,价格直降,从接近5000日元猛降到2000日元。</b></h1> <h1><b>所以,市场经济是根本,但市场经济不万能。必要的时候,政府是应该果断介入市场的。当然政府不能过于干预市场,一定要注意进入市场和退出市场的火候,因为权力一旦不受限制,将出现一个万劫不复的结果。可以说,7月20日的参议院选举在即,能不能稳定大米市场,关系着政府和执政党的命运。</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