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州路102号,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1961年暑假刚过,一群懵懂少年怯生生地走进了这所上海市重点中学的校门。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p><p class="ql-block"> 附中操场上,做完广播体操,每个班级排着整齐的队伍,聆听陆善涛校长讲话,内心总升腾起激动的心情,浑身充满了力量。</p> <p class="ql-block"> 光华大学,诞生于1925年,今年,怡逢建校百年。光华大学附中,后改名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58年,因华师大二附中创立,又易名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08年,学校从中州路迁至虹关路88号新校区。</p><p class="ql-block"> 6月1日,这所名校迎来百年庆典,校友们从世界各地走来,躬逢其盛。新校区到处充满了喜庆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 昨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无法阻止校友们奔赴母校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 庆典邀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文仪和阿彦担任主持。文仪是附中1966届、阿彦是1984届校友。</p> <p class="ql-block"> 附中管弦乐队为庆典增添了喜庆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 64届中三戊班同窗合影。</p> <p class="ql-block"> 陈培元(中)是我班“女婿”,他爱人是我班朱錦霞。陈培元当年在篮球场上带球过人,势不可挡,人称“坦克”,至今仍雄风犹在。</p> <p class="ql-block"> 张长生,曾任《解放日报》及《支部生活》记者,他擅长舞蹈,百年校庆,难抑激动的心情,在现场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 初中时我们同届五个班的教室紧邻着,朝夕相处,彼此熟悉,今日再见,已两鬓染霜。</p> <p class="ql-block"> 陈蕾(图中),当年,在附中大礼堂舞台上和体操房里常见她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李蒸(图中),从附中毕业,又回到附中任教,曾创作诗歌《永不停止的接力赛》,抒发了她对母校的炽热情感。</p> <p class="ql-block"> 老同学见面,格外亲热。</p> <p class="ql-block"> 在会场,我幸遇恩师童明友。当年,我们还是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童老师亦师亦友,待我们亲如家人,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今天,老师已届耄耋之年,仍然精力充沛。</p> <p class="ql-block"> 《51号兵站》的“小老大”梁波罗校友也来了。右为62届的杨文瑛。</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团委书记、原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步君老师登台讲话,忘不了六十年代初他从新疆考察归来在大礼堂为学生作报告,让我们听了热血沸腾。后来,我又在母校教学大楼他的小办公室几次聆听教诲,他还在自己的证件照后题字勉励,赠我留念,至今仍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除了陈步君老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梳着两条长辮子的大队辅导员林炳英老师,与我们在操场上踢小足球的另一位辅导员林树清老师。</p> <p class="ql-block"> 我初中的同班同学刘承高擅长篆刻,为迎接百年校庆,多才多艺的他选取附中校训,精心刻制两枚印章,被学校评为篆刻一等奖,並在校史馆展示,为班级增了光。</p><p class="ql-block"> 许多同学因各种原因未能来到庆典现场,也在班群里留言,抒发自己对母校的深厚情谊,让人感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刘承高的获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 为迎接百年校庆,学校精心组织,编辑出版纪念文集丛书。王新书记、袁芳校长担任主编。</p><p class="ql-block"> 这套丛书的出版,意义非凡,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是一种血脉的相连和精神的传递,融入了每一个附中学子的血脉之中。</p> <p class="ql-block">原副校长李支舜主编《百年附中 百年树人——百年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 李支舜主编《百年名师》。</p> <p class="ql-block"> 曾任一附中《华光报》主编、现任《校友通讯》主编的胡锦城编撰《附中往事》。</p> <p class="ql-block"> 胡锦城、吴传发主编《校友风采》。</p> <p class="ql-block"> 校友会副会长、 原附中党总支书记项志良主编《附中名录》。</p> <p class="ql-block"> 李永圻老师的学生,策划编辑了《桃李成蹊》一书,缅怀恩师。</p> <p class="ql-block"> 主流媒体纷纷载文,盛赞华师大一附中百年办学成果。</p> <p class="ql-block"> 附中百年,育人无数。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姚依林、尉健行等是校友中的佼佼者,从这里,走出了十余位院士和众多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如著名导演谢晋、上海市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赵长天,中国科学院院士方成、陈凱先等,当然,我认为母校之所以赢得崇高的社会声誉,並不仅仅是培养了多少名人,而是培养了万千为民族解放、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的革命者和建设者。</p><p class="ql-block"> 附中在培养学生成长方面有许多特色,对我们一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上世纪六十年代,教育改革让我们不但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做人。星期天,我们曾在乍浦路桥堍“推桥头”,起个大早,到里虹桥船码头拉糞车,到农村参加“三夏”、“双抢”劳动,艰辛的生活磨练了我们的意志。</p> <p class="ql-block"> 许多附中学子在海外发展,成绩斐然,他们纷纷回到母校致贺。上图左为旅居海外、担任美国著名高校教授的校友卢毅成,右为校友会名誉会长、原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叶骏。</p> <p class="ql-block"> 上海主要媒体都用专版报道了附中百年纪事。庆典当天,海内外校友在线下观看典礼视频实时转播,几万人在云端相聚。</p> <p class="ql-block"> 百年校庆筹备工作中的两位功臣——胡锦城(上图,《校友通讯》编辑)和王凯(下图,校友会秘书长)。</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母校,百年诞辰之际,我们为你骄傲,为你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