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洛阳共有东汉十一陵,分列于北面的邙山陵区的北兆域和南面的洛南陵区的南兆域。“北五南六”的格局是学术界对东汉帝陵分布的共识。邙山东汉五陵分别为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灵帝文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送庄镇三十里铺刘家井村北。墓冢高10米,周长320米。俗称“鏊子冢”。墓顶有两个盗洞,1984年5月,专家在该冢盗洞孔附近发现有玉衣残片,黄肠石等该陵被盗时的遗留物。玉衣残片是金缕玉衣或银缕玉衣片;其中两块黄肠石上分别刻有隶书文字……建宁五年二月”,另一块写有“熹平六年二月……”。专家李南可据此推断该冢为灵帝文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灵帝刘宏(公元157-189年),东汉第12位皇帝,汉章帝刘炟玄孙。建宁元年(168年),刘宏继桓帝位,中平六年(189年),灵帝病逝,终年34岁。汉灵帝刘宏在位期间,平定西南夷反叛、经略西域。组织刻印了《熹平石经》,设置鸿都门学。在位期间黄巾起义爆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因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又遇全国大旱,颗粒不收,百姓无路可走。巨鹿人张角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揭竿而起。凉州的北宫伯玉、李文侯、韩遂、边章等人也起兵叛乱。为抵御黄巾起义军,汉灵帝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和五校尉营屯都亭,以镇京师;在京都洛阳周围设置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置八关都尉,警卫京都安全。很快,黄巾军等都被镇压了,但东汉各地军阀割据、名存实亡,导致三国的形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蔡邕校正儒家书籍。光和六年(183),历时八年,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碑高一丈许,广四尺。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除《论语》外,皆当时学官所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熹平石经》刻成后立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故又称太学石经。石经为隶书写成,方平正直,中规入矩,故也称“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后因战乱毁坏。历代共发掘收集8800余字,共四十六石,残石藏于洛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灵帝为了摆脱“独尊儒术”的藩篱。于东汉光和元年(178年)二月,创办了世界第一所文艺专科学校鸿都门学,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生招收的大多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士族看不起的,“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之人。鸿都门生以自己专长的尺牍、辞赋及鸟篆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后来唐代的科举和设立各种专科学校开辟了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深度洛阳游 第314篇 东汉帝陵~汉灵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