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 佛山博物馆

郭争鸣

<p class="ql-block">  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且充满活力的城市,佛山历史源远流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2000年。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聚落。唐宋年间,佛山成为工商业城镇,至明清时期更是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商贸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聚”,又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合称为“中国四大名镇”。佛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岭南文化元素。这里有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如佛山祖庙的三雕两塑(砖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技艺精湛,是岭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佛山祖庙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庙宇,也是广东佛山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 - 1085年),最初是供奉北帝的神庙,经历代多次扩建和修缮,逐渐形成了如今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规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庙以其精湛的建筑装饰工艺闻名遐迩,拥有砖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等传统技艺。这些装饰遍布祖庙的各个角落,题材丰富多样,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花鸟虫鱼等,造型生动逼真,工艺精湛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祖庙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由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组成,结构严谨,气势恢宏。作为供奉北帝的神庙,祖庙承载着佛山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是当地民众祈福禳灾、祭祀神灵的重要场所。祖庙与佛山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如佛山秋色、醒狮表演等传统民俗活动经常在这里举行,是展示佛山民俗文化标志。</p> <p class="ql-block">  祖庙灵应祠是佛山祖庙的主体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最初叫北帝庙,后因“历岁久远,且灵应祠屡著”,于明朝正统年间被朝廷封为“灵应祠”。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与扩建,才形成如今我们看到的规模。灵应祠运用了大量的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等装饰工艺。比如其木雕神龛,雕刻精细,刀法娴熟,上面的人物、花卉、鸟兽等图案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采用传统的抬梁式木构架结构,建筑气势恢宏,布局规整。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前殿、正殿等主要建筑,左右对称,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灵应祠主要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也就是北帝。在古代,北帝被视为水神,对于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的佛山来说,人们希望通过供奉北帝来祈求风调雨顺、消除水患。</p>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日在广州火车站乘地铁二号线于南州转广佛二号线至祖庙站出站就来到佛山祖庙。</p> <p class="ql-block">  整个上午就在祖庙参观,观看了庙内特色醒狮表演,祖庙除灵应寺供奉北帝真武之外,黄飞鸿和叶问两位佛山武术大师在此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流派,由老子开创,庄子进一步发展,对中国文化、哲学、政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一种超越人类感知和语言描述的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p> <p class="ql-block">  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道教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同时融合了古代的鬼神崇拜、巫术、神仙方术等。东汉时期,张道陵在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尊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标志着道教正式形成。魏晋南北朝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涌现出许多道教学者和教派,如葛洪、陶弘景等,他们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唐朝因统治者自认是老子李耳的后人,因此道故在唐朝得到飞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  佛山道教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当地的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道教在佛山的传播可以追溯到晋代,当时就有道士在佛山地区活动,修建道观,传播教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在佛山扎根并发展起来。明清时期是佛山道教的兴盛阶段。这一时期,佛山经济繁荣,城市发展迅速,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众多道观纷纷建立,道教活动频繁,信众数量不断增加。近现代以来,佛山道教经历了一些起伏。在社会变革和历史动荡的影响下,部分道观遭到破坏。但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佛山道教逐渐恢复生机,一些道观得到修复和重建,道教活动也日益规范和丰富。</p> <p class="ql-block">  佛山禅城区是佛山市的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是佛山市的中心城区。禅城区历史底蕴深厚,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佛山祖庙、南风古灶等,见证了佛山的繁荣与发展。 旅游景点有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庙宇建筑。它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等多种精湛的岭南建筑装饰艺术,有“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美誉。南风古灶集旅游、观光、生产、习艺、研讨、参与、购物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  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等众多领域,它在中国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岭南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当地的越族先民创造了独特的原始文化,如以几何印纹陶为代表的陶器文化,展现了早期岭南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秦汉时期,中原文化大规模传入岭南。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大量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观念,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例如,在语言方面,古汉语与当地土语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粤语等方言。唐宋时期,岭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文化交流更加频繁。</p> <p class="ql-block">  祖庙的砖雕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瑰宝,以佛山祖庙的砖雕最为典型。佛山祖庙砖雕在构图上追求饱满、丰富,往往将众多的人物、场景、动植物等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中,营造出热闹、繁华的氛围。例如一些大型砖雕作品,可能会描绘出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等复杂场景,人物形象生动,姿态各异,场景之间过渡自然,毫无拥挤之感。雕刻艺人运用娴熟的刀法,在青砖上雕刻出细腻的线条和精美的图案。刀法有阴刻、阳刻、浮雕、圆雕等多种,根据不同的题材和表现需要灵活运用。比如在表现人物的服饰、须发时,会采用阴刻刀法,以细腻的线条展现出质感。</p> <p class="ql-block">  北帝又称玄天上帝、真武大帝等,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重要神祇,北帝的形象通常为身着黑衣,披发跣足,手持宝剑,身旁常有龟蛇二将侍卫。这种形象威严庄重,体现出其超凡的神力和地位。在道教神话体系中,北帝是北方之神、水神和战神。作为北方之神,他与五行中的水相对应,掌管着北方的星辰和气候;作为水神,他能调节风雨、平定水患,保障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安宁;作为战神,他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能降妖除魔、护佑众生,守护人间的正义与和平。北帝信仰起源较早,其原型可追溯到古代的星辰崇拜。古人将天空中的星宿与地上的方位相对应,认为北方七宿组成了龟蛇的形象,称为玄武。</p> <p class="ql-block">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等,是中国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神祇,通常被描绘为身着黑衣,披发跣足,手持宝剑,身旁常有龟蛇二将侍卫。这种形象体现了他的威严和神秘。其信仰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最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水神。战国时期的《楚辞·远游》有“召玄武而奔属”之句,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p> <p class="ql-block">  北帝一般指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荡魔天尊等。他是道教所奉祀的重要神祇,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传说他是盘古之子,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为龙身,是中华之祖龙。其形象通常为披发跣足,身着玄袍,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在道教经典中,他被认为是镇守北方天界的重要神灵,具有消灾解厄、惩恶扬善等神力,尤其擅长降妖除魔。武当山被视为真武大帝的道场,每年都有众多信徒前往朝拜。</p> <p class="ql-block">  佛山祖庙孔圣园坐落于佛山祖庙博物馆内,它把传统儒家文化与佛山本地特色文化巧妙融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场所。园内矗立着庄严的孔子像,这尊孔子像成为了孔圣园的核心象征,让人一入园便能感受到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不少人会在这里恭敬行礼,表达对先圣的尊崇与敬意。崇正堂作为孔圣园的重要建筑,崇正堂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在这里,你可以参与传统的成人礼、开笔礼等仪式,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庄重与神圣;也能欣赏到传统曲艺表演,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佛山祖庙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庙宇,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 - 1085年),最初是为了供奉北帝而建,后经历代多次重修和扩建,逐渐成为一座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建筑特色三雕两塑砖雕用青砖雕刻而成,题材广泛,包括人物、花鸟、山水等,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造型逼真。</p> <p class="ql-block">  佛山祖庙内的醒狮文化独具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以下从相关表演、文化意义、传承发展等方面为你介绍:祖庙内的醒狮表演通常由两人合作扮成一头大狮子,一人扮成一头小狮子,另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狮子。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还有走梅花桩、过跷跷板、窜桌子等高难度动作,动作刚劲有力、威武雄壮。祖庙会安排固定场次的醒狮表演供游客欣赏。</p> <p class="ql-block">  叶问练功木桩即木人桩,木人桩通常由桩脚、桩身及三个桩手组成。桩脚固定在地面,确保整个木桩的稳定性;桩身垂直于桩脚,模拟人体的躯干;三个桩手分别模拟人的双手和一手一脚,其长短、角度和位置都有特定的规格,用于练习咏春拳的各种手法、身法和步法。叶问是咏春拳一代宗师,木人桩训练是他日常习武和教学的关键内容。通过长期与木人桩的“对抗”练习,叶问不断精进咏春拳技艺,将木人桩法练得出神入化。他还对传统木人桩法进行了优化和创新,使木人桩法更系统、更科学,更符合实战需求。练习者可以借助木人桩练习咏春拳的各种手法,如摊手、膀手、伏手等,通过不断击打、接触木人桩的桩手,强化手部的反应速度、力量控制和准确性。在围绕木人桩练习的过程中,练习者需要不断调整身体的姿势、重心和移动方式,从而提升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平衡感。木人桩可以模拟真实的对手,让练习者在与木人桩的对抗中,练习应对不同攻击和防守的策略,培养实战意识和应变能力。在佛山祖庙叶问堂内,摆放着叶问曾经使用过的木人桩。这根木人桩不仅是叶问习武生涯的重要见证,也成为众多咏春拳爱好者和游客前来瞻仰和缅怀叶问宗师的重要物件。</p> <p class="ql-block">  叶问是一位在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人物,叶问原名叶继问,1893年出生于广东佛山桑园,出身于当地的富贵之家。他自幼体弱,父亲为了让他强健体魄,便让他学习武术。叶问先后拜陈华顺、梁璧为师学习咏春拳,经过多年刻苦钻研,技艺日益精湛。叶问是咏春拳体系的开宗立派人,他将原本秘而不传的咏春拳公开传授,使咏春拳得以广泛传播。他在香港收徒授拳,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弟子,如梁相、李小龙等,为咏春拳在全世界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叶问对咏春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他不断总结和完善咏春拳的理论和技法,使咏春拳的体系更加完整和科学。</p> <p class="ql-block">咏春拳有多位堪称“一代宗师”的人物,他们在咏春拳的发展和传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叶问(1893年—1972年),原名叶继问,广东南海人。他出生于富裕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叶问七岁开始习拳,先后拜陈华顺、梁璧为师,系统学习咏春拳。20世纪50年代,叶问前往香港授拳,打破了咏春拳秘而不传的传统,将咏春拳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他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弟子,如李小龙、梁挺等,为咏春拳在全球的传播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黄飞鸿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武术家、中医外科名医、舞狮名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黄飞鸿于1856年出生在广东佛山南海县。他出身武术世家,父亲黄麒英是晚清“广东十虎”之一。因其父授徒时有所保留,黄飞鸿便在13岁时拜铁桥三传人林福成为师,学得铁线拳、飞砣绝技。他早年在佛山、广州等地卖武行医,后随父在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22岁时,黄飞鸿受聘广州水师武术教练,之后任广东民团总教练。黄飞鸿将虎拳和鹤拳的特点相结合,创立了虎鹤双形拳。此拳法刚柔并济,既具有虎拳的刚猛有力,又具备鹤拳的灵活多变,成为了咏春拳之外广东武术的又一代表拳种。他在传统醒狮技艺的基础上,融入武术元素,创造了“工字伏虎桩”“麒麟步”等醒狮套路,使醒狮表演更加富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被尊为南派醒狮的一代宗师。 医德仁心黄飞鸿不仅武艺高强,还精通中医外科,他开设了宝芝林医馆。他对待病人一视同仁,无论贫富都悉心诊治,其医德深受百姓赞誉。宝芝林以伤科跌打药及救治外科病症而闻名,研制出了诸如“通脉丹”等跌打损伤的特效药。黄飞鸿的传奇事迹成为了文学、影视创作的热门题材。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以黄飞鸿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多达上百部,如《黄飞鸿》系列电影,由李连杰等演员饰演的黄飞鸿形象深入人心,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黄飞鸿成为了正义、勇敢和爱国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无数人为了正义和民族尊严而奋斗。他所代表的“尚武崇德”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飞鸿去世后,其弟子们继承和发扬了他的武术和医德。如今,黄飞鸿的武术流派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吸引了众多武术爱好者学习和传承。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黄飞鸿武术传人齐聚佛山,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这位一代宗师。 </p> <p class="ql-block">  黄飞鸿出身武术世家,父亲黄麒英是晚清“广东十虎”之一。因其父授徒时有所保留,黄飞鸿便在13岁时拜铁桥三传人林福成为师,学得铁线拳、飞砣绝技。他早年在佛山、广州等地卖武行医,后随父在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22岁时,黄飞鸿受聘广州水师武术教练,之后任广东民团总教练。黄飞鸿将虎拳和鹤拳的特点相结合,创立了虎鹤双形拳。此拳法刚柔并济,既具有虎拳的刚猛有力,又具备鹤拳的灵活多变,成为了咏春拳之外广东武术的又一代表拳种。他在传统醒狮技艺的基础上,融入武术元素,创造了“工字伏虎桩”“麒麟步”等醒狮套路,使醒狮表演更加富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被尊为南派醒狮的一代宗师。飞鸿不仅武艺高强,还精通中医外科,他开设了宝芝林医馆。他对待病人一视同仁,无论贫富都悉心诊治,其医德深受百姓赞誉。宝芝林以伤科跌打药及救治外科病症而闻名,研制出了诸如“通脉丹”等跌打损伤的特效药。黄飞鸿的传奇事迹成为了文学、影视创作的热门题材。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以黄飞鸿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多达上百部,如《黄飞鸿》系列电影,由李连杰等演员饰演的黄飞鸿形象深入人心,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成为了正义、勇敢和爱国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无数人为了正义和民族尊严而奋斗。他所代表的“尚武崇德”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飞鸿去世后,其弟子们继承和发扬了他的武术和医德。</p> <p class="ql-block">  佑圣真君,通常指的是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荡魔天尊等,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在道教经典里,他被视为天界重要的神祇,地位崇高。其形象通常为披发跣足,身着黑衣,手持宝剑,身旁常有龟蛇二将侍卫。这种形象展现出他的威严与神秘,披发表示随性自在,黑衣象征着北方之色,宝剑则代表着他降妖除魔的力量。真武信仰起源较早,其原型可追溯到古代的星辰崇拜。古人将天空分为二十八星宿,其中北方七宿组合成龟蛇的形状,被称为玄武。随着时间推移,玄武逐渐人格化,成为真武大帝。在宋代,为避宋圣祖赵玄朗讳,玄武改称为真武。宋朝时期,统治者大力推崇真武信仰,真武的神格不断提升。到了明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曾宣称得到真武大帝的庇佑。称帝后,朱棣更是大力扶持真武信仰,在北京修建了真武庙,武当山也因真武大帝而成为道教名山,大兴土木建造道观,使真武信仰达到鼎盛。在道教神话体系中,真武大帝是镇守北方的神祇。北方在五行中属水,所以他也被视为水神,有掌管雨水、消除水灾的职能。被认为具有强大的法力,能够降伏妖魔、驱邪避灾。</p> <p class="ql-block">  佛山祖庙在历史上也被称作灵应祠、灵应寺,此外还有彭州灵应寺、厦门灵应寺等, 佛山祖庙(灵应寺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 - 1085年),最初是供奉北帝的神庙,后因屡显神灵,于明朝正统年间被敕封为“灵应祠”。建筑特色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等多种精湛的岭南建筑装饰艺术,有“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美誉。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三门、前殿、正殿和庆真楼等建筑,布局规整,气势恢宏。是佛山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每年举办的祖庙庙会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和本地居民参与,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地道岭南味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它体现在岭南地区独特的饮食、建筑、艺术等多个方面,粤菜选料精细、技艺精良、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还兼容许多西菜做法,讲究菜的气势、档次。代表菜品有白切鸡,皮黄肉白,肥嫩鲜美;烧鹅色泽金红,皮脆肉嫩;龙虎斗是将蛇和猫等食材一起烹饪,味道醇厚;还有咕噜肉酸甜可口,深受大众喜爱。早茶“一盅两件”是传统早茶的标配,即一壶茶搭配两份早点。</p> <p class="ql-block">  佛山图书馆是一座具有丰富资源和多样服务的公共文化场所,佛山图书馆新馆于2015年12月正式启用,它是佛山市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之一,也是广大市民获取知识、休闲阅读的理想去处。该馆建筑面积达4.3万平方米,设计藏书量为200万册,可同时容纳3000名读者。馆藏纸质文献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包括文学、历史、科学、技术、艺术等,既有经典的学术著作,也有热门的畅销书籍,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p> <p class="ql-block">  迁西板栗是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迁西板栗外形玲珑,呈红褐色,有浅薄蜡质层,鲜艳而富有光泽;内皮易剥,这一特点使得食用起来更加方便。肉质细腻,糯性粘软,味道香甜,营养丰富。无论是生吃还是熟吃,都别具一番风味。生吃时,口感脆甜,汁水丰富;熟吃时,香甜软糯,香气四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