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武康路上的那些建筑

宝龙

<p class="ql-block">近年来,武康大楼已然成为国内外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亦怀着好奇之心,跟随旅行团踏入武康路,探寻这片土地的奥秘。漫步于武康路,两旁风格迥异的建筑令人目不暇接。这里曾是众多名人的栖息之地,每一栋建筑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无声地诉说着往昔岁月,深刻地镌刻下海派文化的独特印记。</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这条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街道,北起华山路,南至淮海中路,全长1182.7米。我们的旅程从南端的武康大楼开始。</p> <p class="ql-block">武康大楼,坐落于上海武康路、兴国路、淮海路、天平路、余庆路口五街交汇处,曾名为诺曼底公寓。其外形宛如一艘巨型航船,由著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于1924年建成,是上海首座外廊式公寓大楼。众多知名艺术家如孙道临、王文娟、郑君里、赵丹、黄宗英、秦怡等都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395号,这是一座建于1926年的巴洛克风格百年建筑。最初为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的私人府邸。1933年,因与李石曾(中法大学创始人)的深厚友谊,叶恭绰将此建筑赠予北平研究院,用于筹建镭学研究所和药物研究所,居里夫送给中国的镭元素曾存放于此。如今,这里是上影演员剧团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393号,初建于1912年。1914年至1916年,同盟会创始人之一黄兴曾寓居于此,期间孙中山曾两次到访。1916年10月31日,黄兴在此逝世。</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392号,这是一座建于1912年的独立式花园住宅,为西式折衷风格,四层砖木结构,又名“武康内阁”。这里曾是国民政府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马步芳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391弄1号,这幢淡黄色的小楼是金嗓子周旋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390号,建于1932年,是一幢典型的地中海花园式别墅,红瓦白墙,运用简单圆润的线条,并设有众多的回廊、过道、圆拱门等元素。这里曾作为意大利领事馆,见证了中意两国的外交交流与文化往来。现为上海汽车集团所在地,中国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376~378号(武康庭),建于1928年,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花园住宅。这里曾是私人住宅,如今已变身为集餐饮、购物、休闲为一体的文艺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333号霞飞别墅(北门),建于1930年,原是一组西班牙式的联体别墅,由英国人艾来克建造,住户多为洋人,曾被称为“外国弄堂”。许多名人如著名诗人、翻译家、出版家邵洵美,电影演员顾而已、白穆、冯喆、向梅,话剧演员严丽秋等都曾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278号世界小学,曾是1936年由李石曾、张静江创办的世界学校。这里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包括著名画家杨之光、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海派油画家汤沐黎、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高锟、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等。</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274号,曾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郑洞国将军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240号~246号开普敦公寓,建于1946年,该四层混合结构建筑呈现欧洲现代派风格。从一侧望过去,呈现出又尖又薄的纸片楼形态,独特的外形使其成为武康路上一道特别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湖南别墅,位于湖南路与武康路十字路口,是一座法式建筑。湖南路原名居尔典路,在曾经的法租界内。1934年春,汪伪政权财政部长周佛海买下这座花园洋房,因周佛海是湖南人,在张爱玲丈夫胡兰成提议下,把路名改为湖南路。解放初期,邓小平、陈毅曾在此暂住。贺子珍1962年起在此隐居了20多年。</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212号,是一座具有英式乡村风格的建筑。原为外国人别墅,后由孔祥熙持有,抗战期间被上海近代著名实业家、大隆机器厂创办人严裕棠购得,在这里居住了近70年。</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210号,是一幢建于1923年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因建筑外部的半圆形阳台形似《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经典场景,被作家陈丹燕称为“罗密欧阳台”,成为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137号美杜公寓,建于1940年,原名密勒陀公寓,为四层混合结构住宅楼,底层设计为商铺,西南侧还配有平房车库。现在仍保留历史外观,但底层商铺已融入现代商业(如咖啡馆、文创店),成为武康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129号,设计出自武康大楼的设计者邬达克,其阳台被称为“蝴蝶结阳台”,又被称为“朱丽叶阳台”,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117弄1号,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西合璧花园住宅。1943年由著名建筑师范能力设计。近代著名金融家、金城银行创始人兼总经理周作民曾居住于此。1955年后曾为陈丕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魏文伯(华东局书记)等政要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蓝灰色的外立面如同大象的皮肤,两块白色的装饰似象牙,弧形部分像大象的耳朵,故也被称为“大象屋”。由德国商人投资,法商赉安洋行设计,1931年建造,具有现代派风格。民国时期为义品放款银行使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孙道临曾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113号,1955年,巴金从淮海坊迁入此宅,这是他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居住最久的地方。在这里,他创作了《随想录》《团圆》等作品,这里也成为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109号,是一座三层砖混结构的英国乡村风格豪华别墅。曾是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在上海的公馆。</p> <p class="ql-block">107弄2号,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陈果夫的旧居。该建筑为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三层砖木结构,层间有显眼的腰线,面西南立面规整。底层两开间作错列半六边形前出,三面设窗。红瓦坡顶、烟道出檐。</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100弄,建于1918年,是一处典型的欧陆风格花园住宅。这个弄堂里共有四幢住宅,其中1号和2号相连,3号和4号也相连,都是二层砖木结构。这里原本是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高级职员的住宅。建国后,上海市委机关安排给华东局高干居住。中国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与钱钟书并称为“南王北钱”的王元化曾居住于1号。当时住在武康路100弄的还有建国后上海市委第二任宣传部长彭柏山。</p> <p class="ql-block">99号武康路,建于1928年,为欧式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最初是英商正广和洋行大班的住宅,曾是民主爱国人士刘靖基旧居,后为中共上海市委招待所使用,潘汉年、魏文伯、王震等曾居住于此。李安导演在电影《色戒》中,将此处作为主角爱巢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67号,这栋建筑是一座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建于1946年,曾是国民党中统创始人陈立夫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40弄建于 1932 年,由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为西班牙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p> <p class="ql-block">40弄1号,是一座典型的西班牙式洋房。1937 至 1938 年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曾居住于此。</p><p class="ql-block">1938年9月30日,蒋介石下令戴笠派赵理君把唐绍仪刺杀于家中。</p> <p class="ql-block">40弄4号,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假三层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中国现代医学先驱,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创校院长颜福庆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2号,该建筑建于1922年,最初为洋人住宅,1926年被湖州“丝业大王”莫觞清购入,成为莫氏家族宅邸。</p><p class="ql-block">1949年~2006年,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曾在此居住。1965年春,这里是上海市委写作组所在地,姚文元在此写就《评新编历史剧&lt;海瑞罢官&gt;》。80年代,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使用。</p><p class="ql-block">2006年,莫氏外孙女杨敏德(香港溢达集团主席)购回作为上海居所。</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1号是面粉业巨子孙多森的豪宅。这座建于1918年,具有西班牙风格的独立花园别墅,主入口有拱形门框、螺旋罗马柱及精美雕刻。</p><p class="ql-block">孙多森1882年在上海开办了国内第一家华商机械面粉厂阜丰面粉厂,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磨面面粉厂,孙多森也是中国第一个银行条例缔造者。</p> <p class="ql-block">两小时的武康路漫步,让我读懂了武康大楼成为网红打卡地的深层密码——这座城市地标历经近百年岁月沉淀的文化底蕴,正是吸引万千中外游客慕名而来的根本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