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符为笔 ,绘就时代精神长卷。

胖猪侯

<p class="ql-block">记录:今晚的大型多媒体合唱剧《聂耳的歌》的帷幕拉开,交响乐与合唱交织的声浪瞬间将观众卷入历史的洪流。这部由中国音乐学院出品的作品,李心草指挥,以聂耳短暂而炽烈的一生为脉络,用音乐与戏剧重构了这位人民音乐家的精神图谱。以音符为笔,绘就时代精神长卷。从《义勇军进行曲》的铿锵到《卖报歌》的童真,从《金蛇狂舞》的欢腾到《码头工人》的悲怆,每一首作品都成为打开时代记忆的密钥,而音乐与情感的双重共振,更让这场演出成为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也让我回想起很多上学时候演唱聂耳作品的点滴。</p><p class="ql-block"> 从音乐角度我觉得是突破与创新的革命性表达。 聂耳的音乐语言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在《义勇军进行曲》中,他以进行曲的体裁与号角式的音调,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熔铸成激昂的旋律。不同于传统进行曲的规整结构,聂耳以短小动机为展开基础,通过动力性结构赋予音乐紧凑有力的节奏感,使副歌部分如浪潮般层层推进,直抵人心。这种突破常规的创作手法,不仅让音乐成为革命的号角,更成为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在《卖报歌》中,聂耳用轻快的节奏与跳跃的音符,勾勒出旧上海报童的苦难与希望。当琴键上的音符化作报童灵活穿梭的身影,当合唱声中响起“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我们仿佛看见一个瘦弱的孩子在风雨中奔跑,却始终怀揣对生活的热望。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视角,让音乐成为底层人民命运的代言人。《金蛇狂舞》则展现了聂耳对民族音乐元素的创造性转化。感受到的不仅是节日的欢腾,更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与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从情感与历史角度我认为是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聂耳的音乐始终扎根于人民的土壤。在《码头工人》中,他以沉重的低音与粗粝的节奏,再现了工人阶级在资本压迫下的血泪。当合唱团用沙哑的嗓音唱出“资本家住在高楼大厦大享其福,工人们汗水淋漓地在机械下暗哭”,观众仿佛听见旧中国机器的轰鸣与工人的叹息。这种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让聂耳的音乐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毕业歌》是我们上学时候一二九合唱节必唱的作品。以青春的旋律与激昂的歌词,点燃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当合唱声中响起“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仿佛看见一群学生走出校园,奔赴抗日前线。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的创作理念,使聂耳的音乐成为一代代青年的精神灯塔。 在《聂耳的歌》中,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尤为动人。当剧中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背景屏幕上闪过抗日战争的烽火、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浪潮,最终定格在2025年的今天。这一刻,音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观众意识到:聂耳的歌声从未远去,它始终在民族的血液中流淌,激励着每一代人奋勇前行。</p><p class="ql-block"> 《聂耳的歌》以合唱剧的形式,创造性地激活了红色经典的生命力。通过多媒体技术与戏剧叙事的融合,作品将聂耳的音乐作品转化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当交响乐团的弦乐与合唱团的声浪交织,当舞台上的演员与屏幕中的影像互动,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成为历史的参与者。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对聂耳精神的当代诠释中。</p><p class="ql-block"> 在剧中,聂耳不仅是音乐家,更是革命者、思想者。他以音乐为武器,批判旧社会的腐朽,呼唤新社会的到来。这种将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精神,正是当代文艺工作者需要继承的遗产。</p><p class="ql-block"> 以歌为证,永志不忘。正如剧中聂耳的台词所言:“生命的旋律从不曾停止歌唱!”在聂耳的歌声中,我们听见了历史的厚重,感受到了现实的温度,更望见了未来的希望。这,正是红色经典永不褪色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