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九华

翔龙阁书法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决定出发,是应了好友迟廬之约。他说其好友建了一个民宿项目——"秋浦仙居"。秋浦二字仿佛一下就把我带进了大唐李白的诗境:"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还有杜牧的《秋浦途中》中云:萧萧山路穷无雨,淅淅溪风一岸蒲。我向来对这类古意盎然的命名毫无抵抗力,便一口应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到达之日,惊艳我的是在这个山林深处,大王洞边,孑世独立的院子。远远望去,白墙黛瓦掩映在苍翠之间,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走近了才见院门上悬着一块老木匾,上书"秋浦仙居"四字,墨迹酣畅淋漓,不知出自何人手笔。推门而入,迎面是一排排新旧交错布置的书架,角落里一株老梅斜倚,虽非花期,枝干却自有一番傲骨。房前小溪水,水中有鱼,几尾不知名的小鱼,在浮萍间悠然游弋。我不禁想起苏轼"小池新凿会天雨,一部蛙鸣来鼓吹"的意境,此处虽无蛙鸣,却有山风穿堂,竹影婆娑,别是一番情趣。</p><p class="ql-block">仙居的主人是个唤作"小春"的女子,约莫四十五六的样子,一袭靛蓝粗布衣裙,发间只簪一支木钗。她迎出来时,手里还握着一把新采的野菊,花茎上沾着晨露。这女子朴素无华却透着万般灵性,仿佛从《诗经》"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中走来,又仿佛本就活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里。小院的布置处处见匠心——回廊转角悬着风铃,是取老竹节所制;堂前矮几上供着青瓷瓶,斜插几枝山樱;就连墙角堆放柴薪的所在,也特意用藤蔓编了屏风遮掩。每一花一草,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让人想起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闲愁,却比那更添几分山野逸趣。</p><p class="ql-block">然后雨就来了。起初只是疏疏落落的几点,敲在瓦当上叮咚作响。我本以为是山中的雨即来即走,没想到这场雨,就这样淋湿了我们接下来的所有行程。坐在轩窗下看雨帘垂落,远山渐渐隐入雾中,倒应了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景致。檐角滴水渐渐连成银线,在石阶上溅起朵朵水花,这景象让我莫名想起韦庄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虽然时节不对,但那烟雨朦胧的韵味却是相通的。听说附近有个村子叫杏花村,是不是牧童遥指的那个我不知道,只是在雨声惊醒的早晨我发了个朋友圈,文案改了一句古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再无杏花香。谁知刚发了,就接到了学员小汪的信息:本来我今天豪情满怀,看到你的后半句,扎心了,怎能再无杏花香呢?我说:改成已无吧,她说能喘半口气了。幸福其实真的很简单,就是我们生活状态有人随时关注着,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在仙居的两天,除了听雨写字,就是和老板娘聊酒,聊茶,聊山居的缘起及发展规划。小春取来自酿的米酒,盛在素白瓷盏里,晶莹的颜色里透出的感情比酒的度数更高。她说做酒的米都是她亲自过目的,配以山泉酿制。浅尝一口,醇香中带着山林清气,竟比得上白居易笔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意趣。雨声中,她又展示茶艺,用的是一把老铁壶,茶叶则是自家烘焙的野茶。滚水冲下时,茶香混着水汽氤氲开来,正应了卢仝"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的茶境。说到建这仙居的初衷,她眼睛亮起来:"不过是求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这话倒让我想起苏轼《定风波》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那一刻我好像聊过一些关于仙居发展的建议,听完她的故事才顿然觉得我肤浅了。</p><p class="ql-block">翌日,纪浪兄携妇人孩子同刘祥一起前来。让接下来的行程增加了太多的温暖。纪浪是旧相识,戴一副圆框眼镜,总爱穿T恤衫,又像从民国画卷里走出来的人物,温文尔雅,又书生意气。他妇人温婉,孩子活泼,一来就给仙居添了生气。刘祥则是俊朗活泼又有三分佛系,微卷的短发,说话时眼睛闪闪发亮,就好比当年师傅说我三分匪气七分文相。纪浪的心细周到,刘祥的青春激情,在来到九华山后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感动。记得上山时石阶湿滑,纪浪坚持要搀扶同行的阿姨。此刻真应把阿姨多写几笔。她是迟廬的母亲,时年八十却有六十之相,言语健谈,行走劲健,我们同桌而餐,同行豋山,老人家均走在我们的前面,有老人如此是吾辈之幸。小雨依稀无停意,刘祥不知从哪里弄来几把油纸伞,青竹为骨,素绢为面,撑开来竟与这烟雨青山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九华山是佛教名山,是地藏菩萨道场,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雨中登临,别有一番意境。山道两旁古松参天,雨雾缭绕其间,恍若置身仙境。偶有钟声从远处寺院传来,在山谷中回荡,正应了常建"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的禅境。我们访了化城寺,殿前香炉青烟袅袅,与雨雾交融;又拜谒肉身宝殿,见信徒们冒雨长跪,不禁想起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最妙的是回到酒店旁的西餐厅用餐时,忽见云开一隙,赫然一尊佛像映入眼帘,佛光映在山谷间的云海上,顿觉金光万道,蔚为壮观。此情此景,洗尽了我们所有的劳累。</p><p class="ql-block">因行程问题,九华山我们只有半天的时间。下午就要返程。太多的记忆都让这场微雨给增加了特殊的味道。记得离别时阿姨伸出车窗的手在不舍的挥动,身后是漫山烟雨,宛如一幅宋人笔下的分离。归途中,车窗外雨丝斜织,山色空蒙。这场烟雨江南之行,虽未尽览九华胜景,却让我领略了"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真谛,更懂得了苏轼所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深意。或许旅行的意义,从来不在走过多少路,而在于心中留下多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瞬间吧。乙巳五月初七王建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