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行走在洛阳老城,仿若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卷。明清古建筑散落期间,飞檐翘角诉说往昔繁华。民主街、敬事街里流传着陈谢兵团新闻博物馆、何家天井窑院等故事,藏着红色记忆与建筑智慧。勒马听风街里,感受三国硝烟烽火,关羽单枪匹马在曹营外,立马听风,打探曹营虚实。夹马营、八孔窑承载帝王传说,老子故宅彰显文化底蕴…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让人寻觅、感叹洛阳曾经的沧桑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 为记录洛阳文旅盛况,促进影友交流,图说洛阳摄影群于6月2日上午组织老城街拍活动。</p><p class="ql-block">主题:行走老城,读懂洛阳</p><p class="ql-block">讲解:红红老师</p><p class="ql-block">街拍路线:青年宫石狮子集合——敬事街小学——民主街——陈谢兵团新闻博物馆——勒马听风街——夹马营——八孔窑俩皇帝出生地方——老子故宅——中州东路——青年宫</p> <p class="ql-block"> 福王府,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是明神宗为其子福王朱常洵所建,占地面积约36000平方米,仿皇宫布局而建。石狮为福王府遗址地面现存唯一的明代石刻。石狮为一雌一雄,整体由石狮和基座两部组成。两石狮昂首挺胸,狮背上为二狮仔嬉戏。雄狮右前脚踩球,口微张;雌狮左前脚抚耍一狮仔,口微张。狮座离地高0.9米,基座为须弥座浮雕形式,上层为莲花瓣,下层为二狮戏球,层间为花卉图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洛阳老城敬事街,原有“周南书院”,因匾额为“敬事乐群”而得名。1706年,这里建立天中书院,后改名周南书院,1905年,洛阳县知事在原址创办洛阳县立高等小学,历经变迁,最终成为敬事街小学,“敬事乐群”也成为学校校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敬事乐群”出自西汉《礼记·学记》,原指学生应专心学业、与同学融洽相处、共同探讨学问,后引申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强调对待事情要认真负责,与人交往要团结友爱、相互合作。</p> <p class="ql-block"> 陈谢兵团新闻博物馆即洛阳新闻博物馆,位于老城区康乐巷33号院,这里前身是明清时期的三官庙。解放战争时期,成为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兵团新闻培训班及《新洛阳报》的主要办公场所。1948年4月5日,陈谢兵团第二次解放洛阳,中共洛阳工委决定创办报纸,从陈谢兵团调来钱抵千、艾柏、赵慎应等人筹备。4月9日,《新洛阳报》正式创刊,这是河南省首家中共地方党委机关报。</p> <p class="ql-block"> 公仪休拒鱼是一个出自《史记·循吏列传》的典故,讲述了鲁国宰相公仪休廉洁奉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公仪休非常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却坚决不接受。他的弟子问他原因,公仪休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不能接受别人送的鱼。如果我接受了鱼,就可能会因为人情而偏袒送鱼者,从而违背法律。一旦我违法失去了宰相的职位,就没有人会再送鱼给我,我自己也没有能力再买鱼吃了。而我现在不接受鱼,能够保持廉洁,继续担任宰相,就可以用自己的俸禄买鱼吃,这样反而能长久地吃到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体现了公仪休的明智和廉洁,他深知不能因眼前的小利而失去长远的利益,也成为了后世为官者廉洁自律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三国时期,曹操与关羽作战,关羽单枪匹马来到洛阳城外,想打探城中曹军的虚实。他骑在马上,勒住缰绳,侧耳倾听城中的动静。此时,关羽的赤兔马仿佛也感受到了主人的心意,静静地站立着,一动不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关羽的这一英勇行为,就将他勒马听风的地方命名为“勒马听风街”。</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条街原名“勒马听封街”。关羽在白马坡斩颜良后,曹操为了笼络关羽,在洛阳为其封侯,关羽在此勒马听封,故而得名。随着时间的推移,街名逐渐演变成了“勒马听风街”。反映了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们对关羽这一历史人物的崇敬与纪念,也为这条街道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 洛阳夹马营,历史渊源深厚。夹马营古称“甲马营”,因五代时期,此地作为拱卫首都洛阳的军事重镇,是后梁禁军的一个营,常年有军队驻扎,后经历史演变被称为“夹马营”。</p><p class="ql-block"> 后周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出生于此,据传他出生时,夜半有红光冲天,异香经宿不散,身体泛现金色,三日不变,其弟赵光义也在此出生,因此夹马营又有“香孩儿营”“双龙巷”“火烧街”等别称。</p> <p class="ql-block"> 洛阳老城何家天井窑院,位于瀍河区勒马听风街一个小巷子里,地处邙山脚下,大约有百年历史,是洛阳市区保留不多的一座天井窑院的代表。该窑院为正方形,长宽各8米,深7.5米,内有5个窑洞分东、南、北排列,西侧为楼梯。</p><p class="ql-block"> 屋门统一雕刻铜钱连串镂空花形,门口均有两个菊花样纹路的雕花门墩儿。在院墙四周高约4米和6米处,各有一道青砖砌成的花边,院顶有高约半米的镂空花墙。该窑院全部用蓝砖包砌,是洛阳周边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其建造工艺和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水平和艺术特色,对研究传统建筑技术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洛阳八孔窑,历史渊源与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紧密相关。</p><p class="ql-block"> 八孔窑位于今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的东北角,是中州路与夹马营交汇处北约100米的西侧的一条小巷。因村内原有八孔窑洞而得名。后周天成二年(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此。传说他出生时,八孔窑一带瑞气环绕,赤光照街,异香经宿不散,故此地得“火街”之名,又称“双龙巷”,其弟赵光义也在此出生。</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为后唐军官,当时夹马营为禁军营地,赵弘殷安家于此。后来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成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当皇帝后,将出生地“甲马营”改为“兴道坊”,并对其父“宣祖旧宅”进行扩建,后建成“洞真宫”。如今,八孔窑虽已难寻窑洞踪迹,但其作为赵匡胤的出生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洛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吸引着众多历史爱好者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 洛阳老子故宅,位于瀍河回族区东通巷北头西侧,今洛阳市第二十四中学校院内。老子姓李名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被道教尊为始祖。他从20岁入周到70岁出函谷关,在洛阳生活了半个多世纪,道家思想在此生成、发展。公元前518年,孔子从鲁国赶来拜访老子,两位先贤的会面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孔子入周问礼”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清朝雍正五年:时任洛阳县令郭朝鼎在故宅大门南墙、北墙,分别刻立镶嵌有“老子故宅”碑和“孔子入周问礼停车处”碑。原故宅为二进院,大门上雕石龙,有正房、厦房等,并塑有老子父母及老子塑像。</p><p class="ql-block"> 2005年,在洛阳市第二十四中学家属院南院一处民宅废弃的墙体内发现了刻有“孔子西向问礼行车地”碑和老子故宅砖雕,佐证了老子故宅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