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无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景泰有岩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无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先民们从无到有,从起源到发展,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在岁月无声无息中,给我们留下许多经典的文化遗产,岩画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岩画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文明痕迹,是人类在文字出现之前,用坚硬的石器或金属器在裸露的岩石上运用点凿、磨刻、涂绘方法创作的图画或符号。那些制造出来的精美图画和符号,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经济形态、社会宗教信仰等自然和人文多方面内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来,景泰也有岩画。景泰这个地方,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又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要道,位于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这一地区地处亚欧草原通道东端,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自古以来就是草原居民生活、角逐、迁徙的历史大舞台。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景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数量众多的文化遗址,如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遗址。张家台遗址。这些文化遗址的发掘,证明了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生活在景泰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居多,生活丰富多彩。从不同地方出土的一些青铜器物折射了少数民族特征包括战争、出行、日常生活等多方面内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景泰境内有如此丰富的人文历史,岩画出现是必然的。景泰县岩画的发现,始于2006年寺滩乡白茨水村石鹿沟的一幅鹿岩画。后陆续在红水镇姜窝子沟、梁家湾、狼洞沟,中泉镇野狐水村板荨沟、尾泉村陈家坝沟和尾泉沟口,草窝滩镇三眼井村红石崖,正路镇彭家峡和芦阳镇黄崖沟的深山沟谷内发现。这些岩画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古朴。2015年,姜窝子沟岩画成为中国岩画学会首批认证的13处“中国岩画遗存地”之一,也是甘肃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处“中国岩画遗存地”。</p><p class="ql-block">从这些岩画现存的分布情况来看,它们多深藏于高山深沟或沟口,主题都是反映古代先民们的现实生活,可以想象到他们当时精湛的技艺、艰辛的付出是多么可贵。 也体现了当时这些地区应该是水草丰盛,适合先民们居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姜窝子沟岩画位于景泰县红水镇红岘村南山,名曰“姜窝子沟”,沟内有一个自然形成并形似臼窝的石构造(当地人称石臼为“姜窝子”,“姜”或“臼”)。姜窝子沟山脉属于祁连山余脉,与祁连山主脉平行,东西走向,北临腾格里沙漠,是农耕与游牧的重要交接点,附近即丝绸之路北线。从景泰县城出发,开车一个多小时可以到达进入姜窝子沟的沟口。从沟口进入姜窝子沟的路一车宽,夹在高山深沟中,山路间经雨水冲刷形成的连绵山峦有着典型的丹霞地貌 ,山体上有红色砂砾岩,砂砾岩与土山之间层次分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近姜窝子沟后你会发现,这里山势陡峭,海拔高,顺势而上,山上岩石由小变大,快到山顶,岩石以突兀形式分布在崖壁上,这些岩石一半扎根崖壁,一半裸露在外,扎根崖壁的部分呈红色,裸露在外的岩石因风化、雨水浇淋等原因呈青色。从山体岩石分布可以看出,岩石分为半山和山顶两个层次。坐北朝南,采光充足,能遮风避雨。据学者考察发现,这里岩画分布广泛,有十几幅之多。岩画凿刻在向阳且比较平整的石面上,这些岩石分布约100平方米,来这里,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和文保员的指引,是很难找到岩画的。这些岩画中刻画最多的内容是动物,主要有羚羊、大角羊,牛,鹿以及与动物有关的场景。在古代来说,动物是古代先民赖以生存的衣食之资、生活之源,如此多的动物图像正是先民们对动物崇拜的印证,所以在景泰发现的多处岩画中,动物出现的频率很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姜窝子沟岩画与景泰另几处岩画的描述场景大同小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在这些岩画当中,有些岩面没有图像,却有明显的敲凿痕迹,整个岩面被敲凿成麻点状,麻点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面形,可以看出应用工具不是金属利器,而是一种钝尖的石器。为何不绘图,只敲凿简单的点,而且布满整块岩面?敲凿者是不会刻画的少年、老者或者是一位没有审美观念的捕猎高手?这些麻点代表着什么?动物的数量、部落的人数还是天地间的星辰?我们看图说话,脑洞大开理解不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些岩画中,有一幅看似舞蹈的人物画像,画中两个人物,明显感觉是一男一女,男的线条简单粗犷有力,双腿叉开青蛙腿,双手与肩平,头顶上方画有简单线条,好似弓箭。如果真是弓箭,那弓箭预示着什么?表明这位是男性?还是想表明男人以猎为生的强大?女的头戴头饰,长发过肩,下跨间有尾饰,双腿叉开,双手打开,手指清晰,整个线条纤细流畅。下跨尾饰,代表着什么?反应生殖的重要性?他们张开双臂翩翩起舞,或许是在庆祝捕获猎物后的喜悦、节日中的狂欢、祭祀表演?也或许是牧人们沉醉于那里自然景色的美好,来表露自己的舒畅心情吧!这一切让人遐想翩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幅以同心圆组合的太阳和鸟的图像,其刻画技术精湛细腻。在这幅画中,太阳被刻画成一个重环同心圆,有放射形线条,圆内一个小点好似人眼睛的瞳孔,这或许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先民们心目中的“太阳神”。 画面正中是一只由同心圆和短线连接构成的大鸟,昂首展翅一样向着太阳的方向起飞。图案右下角带有对角线的方块可能是对大地或氏族部落生活领域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太阳,高居天体之上,主宰万物,在古代来说是万物之神。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就像现在我们祈求佛祖保佑一样吧。太阳是他们的信仰也是希望。大鸟伴着太阳,就如太阳的守护神,一飞冲天是古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p><p class="ql-block">掠过岩画,时间无声无息走到现在,这些岩画,经过风吹雨淋,阳光暴晒,有些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但它们的出现,丰富了景泰古代文化宝库,并具有艺术价值,这些岩画犹如一个多彩的艺术画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名扬天下,宁夏贺兰山的岩画无人不知,中卫市有岩画,到景泰县多处发现岩画。一条从西北走向西南的岩画传播带,沿着祁连山东边边缘画了一个弧形,在同一传播带上的景泰,好似和他们是一连山的兄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景泰岩画最早起源于何时,我们无从考证,但从这些岩画的刻画水平来看,高低不同,也从中可以看出年代的不同,内容的变化,代表着一代一代先民们的思维变化和生活场景的变化。生活总是往好的方向发展,岩画的发展,也是我们先民繁衍生息的过程,在这些场景中,他们勇敢面对自然环境带给他们对生活的挑战,和他们对生活锲而不舍的执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岩画就像一部会说话的史书,不管怎么样,时间取代不了实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和岩画对话,可以感受到岁月的厚重和深沉,仿佛与那些逝去的岁月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更能感知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对生活的勇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