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刀客 体裁/散文</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p class="ql-block">音乐/美篇</p> <p class="ql-block"> 1956年,为了配合当时的公私合营、合作化运动,也为了适应广大群众扩大解放后医疗体系的需求,我父亲联络了几个谈得来的个体医生,组建了掘港镇“联合诊所”,地址就在我家,因我家是全镇唯一一个开在正街上的诊所。</p> <p class="ql-block"> 西医是我父亲,中医姓陈,我叫他陈伯伯,家住南街;眼科医生姓罗,住我家西边不远的蒋家桥巷内,罗先生以设备搬迁不易为由基本上不来坐诊,算是挂名的;外科先生两名,一叫陈锦江,住西边竖街北口,一叫管乃菅,住东边严家巷。这里需要解释一下:那时的所谓外科先生仅能看看疮、疖、肿痛,皮肤病等,是不能做手术的。司药是个女的,叫詹守华,注:只管西药及外科相关補料,中药方由患者直接去街上中药铺买。</p><p class="ql-block"> 自从联合诊所开张之日起,我家天天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经常人多了站不下,往东沿街排十几米长的队。我上小学时,多次遇到中午放学回来,家里人多得挤不进去,只好从西隔壁裁缝店绕到后面厨房去。有时中午饭点都过了,家里还有很多患者等着父亲看病,父亲常常忍不住发一通火,患者才肯让父亲吃完饭,接着再看。不过,发火归发火,父亲对病人的这种信任心里还是很欣慰的。随着患者的增加,西药、针剂及外科药水、補料的消耗很快,父亲会根据司药和其他医生的反映,每两个月都要去上海进药。</p> <p class="ql-block"> 与父亲从诊所开门忙到关门正好相反,中医陈先生除了偶尔有几个患慢性病的老客户找他开个调理方子,几乎很少有人请他看病。陈先生常常上午进诊所坐一会,见到病人越来越多,就拎着包走了。这种巨大的落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陈先生与我父亲的私人感情。中医作为我国国粹,历史悠久、负有盛名,可为何病人不待见中医中药呢?小时候我不懂,现在总算明白了。一是麻烦,中药需要水煎,而且煎法不当会严重影响药效,不及西药方便;二是药效缓慢,没有西药见效快;三是中药普遍排胃,喝下去不舒服。现在中药经过提纯,做成冲剂,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四是名贵药材象天然麝香、牛黄、野生人参、鹿茸等难以买到,中成药大多掺假。故时至今日我国中药的信誉一直提不上去。</p> <p class="ql-block"> 随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掘郊公社卫生院、掘港镇卫生院的先后成立,父亲成了各医院竞相争取的“香饽饽”,联合诊所自然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联合诊所虽然仅存在了3-4年,但在当时缺医少药的年代,联合诊所为改善广大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我父亲等老一辈医生所做出的贡献,起到了不可忽缺的替代作用,将被永久载入掘港镇医疗卫生史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