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站上舞台,成长已悄然发生——探秘《海底两万里》自导自演背后的蜕变之旅

Jenny

<p class="ql-block">  您见过孩子用雨伞变身水母、垃圾袋重塑海蜘蛛的神奇魔法吗?当一群少年亲手将《海底两万里》搬上舞台,这场充满奇思妙想的戏剧盛宴,正藏着超越课本的成长力量!</p> <p class="ql-block">一、剧本创作:笔尖流淌的不仅是故事,更是思维的突破</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化身“文字创作者”。在改编《海底两万里》时,他们深入研读原著,梳理人物关系,提炼核心主题,甚至大胆融入环保思考与未来想象。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文学素养、批判性思考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悄然提升,书本上的文字真正变成了他们理解世界的语言。</p><p class="ql-block">PS:编剧组成员(陈宣佑、武墨同、饶君诺、章梓筠)</p> <p class="ql-block">二、角色海选:站上舞台的那一刻,勇气已破土生长</p><p class="ql-block"> 从紧张到自信,从怯场到从容,每一次试镜都是孩子突破自我的见证。面对“评委”的提问,他们用即兴表演展现应变力;为了争取心仪的角色,他们反复打磨台词与动作。最终,无论主角还是配角,孩子们都学会了接纳自我、尊重对手,更收获了直面挑战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导演组(邓辰羽、袁梓煊、宋君昊、毛筱汐)经过商讨之后进行角色确定,并且和所有同学进行角色讨论。通过讨论发现同学们对这些角色是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的。</p> <p class="ql-block">三、自导自演:“小导演”们用行动诠释责任与协作</p><p class="ql-block"> 没有专业指导,孩子们却用行动证明“成长无需等待”。排练时,他们既是演员,也是导演、场务、剧务——有人协调道具,有人把控节奏,有人耐心指导同伴。 遇到分歧时,他们学会沟通;面对困难时,他们主动解决。这种全流程参与,远比课堂上的说教更能培养领导力与团队意识。</p><p class="ql-block">PS:导演组(邓辰羽、袁梓煊、宋君昊、毛筱汐)</p><p class="ql-block">舞蹈组编导(舒心航、黄文瑾)</p><p class="ql-block">道具组(毛筱汐、王青妤、徐曼伊、刘崇志、于新辉)</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自己编自己导自己排演。</p> <p class="ql-block">四、神来之笔:垃圾变道具,雨伞化水母</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惊叹的,是孩子们“变废为宝”的创造力! 他们还亲手缝制角色服化道:透明的雨伞加上尼龙布条变成了漂亮的水母,爸爸的老头乐汗衫配上金属画叉就是捕鲸手的模样,啦啦操的bling bling的舞蹈服配上鱼儿头套就是鲤鱼的形象,大人的,白衬衫配上一个烟斗,活脱脱便是教授的样子,向学校借的荷花舞舞蹈服配上海豚玩具就是海豚宝宝的造型,更加搞笑的是,黑色垃圾袋与废旧纸板配上扭扭棒,就是我们海蜘蛛的生动形象,塑料绳加鸡毛毽上的羽毛变身海草舞裙。每一件道具、每一套服装,都是孩子们用想象力与双手编织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五、数字与音符的碰撞:AI + PPT + 课本音乐</p><p class="ql-block"> 为了还原海底世界的奇幻,陈宣佑同学自学AI设计软件,结合PPT技巧,将深蓝的海洋、摇曳的海草、发光的珊瑚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背景中。音乐上,他们化身“剪辑师”,从课本配套音乐(比如英语课本中的第九单元歌曲)中提取灵感,重新剪辑、拼接,为每一幕剧情量身定制专属配乐,让视听体验更具沉浸感。</p> <p class="ql-block">六、舞台绽放:聚光灯下,看见更耀眼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当大幕拉开,孩子们用生动的表演、默契的配合,将观众带入奇幻的海底冒险。 这一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戏剧,更是孩子们将知识、勇气与创造力完美融合的成长答卷。</p> <p class="ql-block">精彩片段欣赏</p> <p class="ql-block">完整演出视频如下</p> <p class="ql-block">这场零外援的戏剧演出,或许不够专业,却足够珍贵——它打破了“学习=课本”的固有模式,让孩子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在协作中学会担当、在挑战中突破自我。每一张灿烂的笑脸,都在诉说:成长,本就该如此鲜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