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

清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这首歌颂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友谊的歌曲,我们从小就会唱。还有一首“阿尔巴尼亚,什么都不怕……”,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人会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位于亚得里亚海东岸、巴尔干半岛的西侧。下午3:00从黑山共和国滨海城市布德瓦budva出发,开车一路向南,距离<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尔巴尼亚第二大城市斯库台Skadar约</span>90公里的路程,走了2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 随着二国边界的临近,导航把我们引进了一条乡间小路,弯弯曲曲,路面狭窄,几乎无法错车只能单行,长段距离长的修路使得雨后的路面更显泥泞、<span style="font-size:18px;">坑坑洼洼。记忆中的阿尔巴尼亚远比南斯拉夫贫穷落后,与刚离开的黑山共和国相比,在颠簸的路途中更加坚定了以往的故知。可是到了斯库台与地拉那后,所闻所见完全改变了认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阿尔巴尼亚的城市规模不大,新建筑不多,房屋大多数是几十年前的建筑,很陈旧,但干净整洁,也基本上见不到交通堵塞的场面。除了地拉那中心区,街上看不到警察,秩序井然。看得出城市的基本设施变化不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这里伊斯兰、天主教、东正教的人并存和谐,不同的信仰教堂毗邻。市民生活慵懒,表情温和,说话低声,不急不慌,见面行贴面礼。车量行人过马路很守规则。</span></p><p class="ql-block"> 游客明显少于巴尔干半岛其它国家,来自中国的游客更少。这里不是旅游的热点国度,旅游的配套设施不是很完善,公路狭窄,在市区停车很难,路边到处是拖车的标牌,让人无可是从。</p><p class="ql-block"> 在斯库台酒店的门口,车位难求,警察知道我们是外国游客,开的是外国车,特开恩允许我们停在路边。这可能是个例外,却让我们惊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斯库台古城堡的门口,一个老汉用坡脚的中文叫住了我们。似懂非懂的简单交谈,知道了他在70年代还是小孩子时曾跟着父亲来过中国上海。见到我们他异常的兴奋,喋喋不休的不停讲述。</p><p class="ql-block"> 地拉那的街头遇到一个中年男人与我们打招呼,他曾经随着在阿尔巴尼亚住中国大使馆工作的父亲一起在北京生活过三年,可以用流利的中文与我们交谈、聊天。</p><p class="ql-block"> 几天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尔巴尼亚的</span>经历,虽然短暂,但能切实感受到了与巴尔干半岛其它国家人的区别与不同,真实的验证了中阿二国曾经的友好交往与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在霍查统治时期,经济非常的落后,人民生活艰辛。经过三十多年的变迁,有了很大的改变。可是在当代对现实的不满被转嫁到对霍查统治时期历史的怀念,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许多人的口中</span>喜欢霍查,更愿意回到那个年代。看得出那个时代的宣传、教育与生活对于今天的阿尔巴尼亚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看得出这里的人文化程度不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尤其是年长的人,更为突出。另外阿尔巴尼亚人普遍英语不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人与其它南斯拉夫人相比,黑头发多,虽然个头稍矮,但是鼻子坚挺、眼窝深陷轮廓更加分明,皮肤细腻白嫩,尤其是儿童少年五官精致、漂亮,无论男女<span style="font-size:18px;">身材苗条,</span>几乎见不到胖子。在街上能看到的阿尔巴尼亚美女如云,尤其是年轻的女孩儿,绝对是一道靓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许是这里的人生活习惯与交往方式的需求,</span>街上到处是咖啡厅、酒吧、冷饮店、披萨餐馆与快餐店,三三两两的随时都能看到客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尔巴尼亚的咖啡特别的浓、苦,啤酒与咖啡可能是这里人每天的必需。</span></p><p class="ql-block"> 街上的小门小店、水果摊很多,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可以住宿的饭店却不多,许多店铺不能刷信用卡或不收欧元,对于游客有些不方便。阿尔巴尼亚货币是ALL列克,1欧元大约100列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共厕所少,一般需要收费。</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50年前的中阿关系曾经牢不可破。中国大量的援助被阿尔巴尼亚所挥霍,建立了大量的碉堡、雕像。因为早有耳闻,特此专访,看到后着实的使人激动。</span></p><p class="ql-block"> 首都地拉那可以看到霍查时期的历史遗迹-地堡与人防工事,以及那个时期阿尔巴尼亚国家、社会与人民的政治、经济、科技与人民生活的专门展览与介绍,包括实物展示、图片、录音、录像等等。</p><p class="ql-block"> 有些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比如1988年建成的“恩威尔.霍查纪念馆”如今已成为“现代青少年艺术与滑板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国家,这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有历史的、让人同情怜悯、国民颜值靓丽漂亮善良的、对于中国人曾有记忆情怀友谊的国家,这就是阿尔巴尼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条大河的河水流入了</span>斯库台湖-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湖泊。该湖<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积370平方公里,有五十多个岛屿,最深处44米,</span>孕育了黑山与阿尔巴尼亚二国的土地与人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库台 罗扎法城堡(Rozafa Castle)‌遗迹是斯库台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可俯瞰斯库台市全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库台市中心步行街广场上 特蕾莎修女(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巴尼亚人)雕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库台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库台步行街区的傍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库台古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过黑山边界,在阿尔巴尼亚境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斯库台(Skadar)</span>道路正面的山坡上,耸立一座碉堡,枪眼正对着过来的公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拉那 阿尔巴尼亚总统府,恩威尔.霍查曾经的官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拉那 阿尔巴尼亚议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拉那广场、大剧院、清真寺、英雄雕像、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拉那核心区街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街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拉那(Tirana)城市中心广场上遗留的地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拉那地下防御工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培拉特(Berat)是一座奥斯曼历史名镇。其土耳其塔成为全镇的焦点,是巴尔干地区历史的显著特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古老居民伊利里亚人的后裔,阿尔巴尼亚历史多灾多难,屡遭入侵。公元前167年被罗马占领;公元9世纪后交替受到拜占廷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的统治;1385年被奥斯曼帝国入侵;1415年土耳其入侵被统治近50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奥匈、意、法等国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被意大利人占领,意大利战败后又德国人入侵。</p><p class="ql-block"> 直到1945年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才又独立。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恩维尔·霍查(1908.10.16—1985.4.11),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span style="font-size:18px;">领导了此巴尔干的“山鹰之国”四十余年,创建“霍查主义”政治理论体系。先后与南斯拉夫铁托、苏联赫鲁晓夫交恶,一段时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霍查为防止被侵略,曾</span>下令在阿尔巴尼亚境内建造几十万个地下堡垒及碉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堡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阿人民友谊万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