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堡藏寨--川西高原上的石头城堡

悠闲居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境内,距理县县城8公里的杂谷脑河对岸山坡上,有一座雄伟的石头城堡,耸立在大山的脚下,那就是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甘堡藏寨。甘堡藏寨毗邻国道317线,距成都192公里,位于理县至马尔康百里藏羌文化走廊的中心地段。 甘堡藏寨藏语意为坡上的村落 。整座寨子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早在四百多年前,甘堡藏寨就已是百户规模的大寨,甘堡甲穹(藏语意为:百户大寨)声名远播。 甘堡藏寨里是一幢幢用石头垒砌而成的石屋。建造石屋的建材,是就地取材于附近的山上、河水中顺水冲下的花岗石(当地俗称麻子石),切割加工成大小不一的石块,用当地的黏土垒砌而成。石屋冬暖夏凉,不易风化,防震、防火、防水。石屋一般两三层,下宽上窄;一层养牲畜、堆杂物、二层是客厅、厨房、卧室、客房;三层屋顶平整可作凉晒粮食的场地。有的藏居甚至还有类似现代楼房中内、外阳台式的建筑。石屋毗邻相连,高低错落有致,自然排列成村落;屋与屋间有狭窄的巷道、宽的三米左右、窄的仅能并肩过两人。巷道路面全部用麻子石或者鹅卵石砌成。无论上高高的后山俯瞰,还是伫立公路远眺,甘堡藏寨的石屋像一组壮观的艺术群雕。<br> 羌人游牧区的藏族人是哪里来的?<div> 春秋战国至晋朝属维洲属地,阿坝是羌人游牧区之一,南北朝时期属吐谷浑国。</div><div> 唐太宗贞观年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唐蕃战争,松赞干布派大兵压境,在松洲(即今松潘县)一带发生激战,占领了该地区,当时甘堡一带是两兵激战争夺的地方。战后,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藏人没有回西藏而留了下来,与羌人融合比邻而居世代繁衍,成为嘉绒藏族。<br> 明代推行土司制,甘堡属杂谷脑土司领地。清朝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废除土司制实行改土归流将杂谷土司属地设五国军守备,甘堡设苟桑二员守备,其中桑式守备衙门主体至今保留完整。</div> 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与汶川邻近的甘堡藏寨毁于一旦。湖南省对口支援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于2009年3月5日启动对甘堡藏族恢复重建,并于2010年完成建设。<br> 甘堡藏寨在重建时,遵循“传承文化、保护特色;修复文物、重建家园”的理念,按4A级景区标准实施,历时两年多恢复原貌。在重建过程中,注重尊重藏族传统,培训当地工匠,确保嘉绒藏族文化可持续传承。<br> 重建后的甘堡藏寨从百年官寨重建为千年古寨,实现“家园变花园,灾区变景区”的目标,成为藏羌文化走廊上的璀璨明珠。 2011年,甘堡藏寨被第三届中国景观村落评审委员会评为“中国景观村落”。 景区门口塑有佛家“吉祥八宝”,藏语称“扎西达杰”,是藏族绘画里最常见而又赋予深刻内涵的一种组合式绘画精品。大多数以壁画,雕刻和塑造的立体形的形式出现,这八种吉祥物的标志与佛陀或佛法息息相关。“吉祥八宝”分别为:吉祥结、莲花、宝伞、白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金鱼。 2010年,甘堡藏寨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藏族人信奉藏传佛教,寨内广场一角有转经筒,内装经文,每转动一次,相当于诵经一遍。这种需要使劲全身力气推动的转经筒一般出现在村镇或庙宇里面,转经筒一只只推过去转圈,身后逐渐发出轰隆隆的声响,这声响应该就是开启了与神灵的对话。推动转经筒的人从其眼神里看出他们的虔诚,无欲无求。 煨桑文化 <div> ”桑”是藏语“祭礼烟火”的意思,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族风俗。“ 煨桑”是用松柏枝、艾蒿、石南等香草的叶子在煨桑炉里先点燃,使其焚起蔼蔼烟雾,再添加糌粑、茶叶等材料,口诵“六字真言”并挥洒清水三次。 ”煨桑”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种宗教祈愿礼俗,是宗教场所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div> 农耕文化--二牛抬杠<div> 甘堡藏寨人世代以耕种山地为生,在世代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摸索出适合于山地操作的耕地方法--二牛抬杠。靠牛帮助耕种粮食。二牛抬杠是甘堡藏寨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宝贵财富。<div><br></div></div> 藏族人多信奉喇嘛教,门窗上则是他们挥洒艺术灵气的天地,图案多为双鱼、狮子等宗教图案。 屯兵广场<div> 广场正北方有点将台,上书一个巨大的“将”字。点将台的两侧,则有屯兵们的戎装雕像,有的肃然站立,有的跃马扬鞭,有的吹着牛角号。看其装备可谓冷热兵器兼备,除了传统的刀剑弓箭,也有火铳之类的武器;</div> 屯兵文化<div>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清王朝灭杂谷土司,将其领地分置为四个土司五个屯,史称“五屯四土”,甘堡藏族是“五屯”之一,各屯设守备(正五品武官)可拥有一定的兵额,实行一户一兵制。甘堡屯设有两员守备,屯兵650名,他们“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屯兵们驻守甘堡,形成独特的军事文化。寨内保留有清代点将台等军事遗迹,体现屯兵制度的历史传承。</div> 五屯官兵奉命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其中重大的有清乾隆五十六年五月(1791年)赴西藏与廓尔喀作战,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赴东南沿海与英军作战,不少屯兵英勇作战而受到清王朝的嘉奖。 <div>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国侵略军在我国沿海烧杀抢掠,甘堡屯兵又被抽调到浙江宁波一带抗击英国侵略军。在宁波战斗中,屯兵浴血奋战,五百屯兵壮烈牺牲,剩余的屯兵将他们的辫子剪下连同腰牌送回了故乡,修建了“辫子坟”,让他们的灵魂在故乡亲人的祝祷下超脱六道轮回,升入极乐世界。</div><div> 归来的屯兵们回到家乡后,将在沿海作战的经历编成锅庄《博巴森根》流传至今。”博巴”意为藏人,”森根”意为狮子,”博巴森根”是甘堡藏寨所独创独有的民间大型叙事性群众锅庄舞蹈,为纪念清朝宁波战役抗英英雄所创,歌颂了屯兵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阳节时,全寨子人举行“辫子坟”祭祀活动时才跳,人们又称为端阳锅庄、祭祀锅庄,百人群舞,以纪念甘堡屯兵奔赴江浙抗英的那段历史。<div><div> 2008年6月7日,博巴森根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div></div> 甘堡藏寨依崖而建,采用石头垒砌碉楼,有点将台、烽火台等军事设施遗址,展现了屯兵时期的军事布局。 沿着屯兵广场边上的小路,可以到达有白塔、挂着经幡、风马旗的山顶。 站在甘堡藏寨的观景平台上,整个村落一览无余。 从山顶上下来,沿着村寨的小路,可以游览各式各样的石头垒砌的藏式民居。 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的演变发展中,甘堡藏寨深受藏、羌、汉三种文化的影响,甘堡藏寨的居民可以用四川话与游客交流。民居屋顶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各家各户大门上挂着的红灯笼给这个古老的藏寨增添了不少亮色;街沿上码放着成堆的木头,这里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储备了不少木柴,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的红辣椒和玉米棒子。全然是一幅嘉绒藏族农耕图景。 甘堡藏寨的碉楼是一种战碉,多修建于寨内及出入村寨的要道旁、渡口及关卡等地,是一种军事防御性建筑。底层一般用于战时储存粮食及各类物资,二层以上均有战争所需的瞭望孔、射击孔。战时由内向外,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现在甘堡藏寨已成为成都市的蔬菜基地,村民除大量的种植蔬菜、高原特色水果外,还搞起来藏家民宿、为来旅游的客人出租藏装、出售当地的特色商品,藏民的生活逐步提高。<br> 作为九黄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之一,甘堡藏寨的锅庄、民歌、服饰、习俗以及屯兵文化、农耕文化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巴森根”等,都有极大的魅力。甘堡藏寨独特的文化现象引起了国内外民族学、民俗学乃至人类学专家的浓厚兴趣,并纷纷前往探秘寻幽。<div> 在甘堡藏寨可以观藏寨,看藏碉,吃藏式火锅,跳嘉绒锅庄。甘堡藏寨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前来观赏游玩、休闲度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