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午的沁州,空气中浮动着艾草清香。2025年山西省“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示范活动期间,沁县环湖路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化作流动的“文化剧场”,一场由百姓亲手烹制的文化盛宴正热气腾腾地开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者现场:民俗幻彩,端阳踏歌,浸润民心,共庆安康。以群众为主角的文艺展演不仅以艺术形式弘扬了端午文化,更展现了沁州儿女蓬勃向上的时代风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有遥不可及的明星,舞台的主角是邻家阿姨清越的朗诵、是社区青年舞动的身姿、是稚童清脆如铃的歌声。《汾水出嫣》的古老韵律在话筒中流淌,仿佛漳河水千年的低语;《你要跳舞吗》的动感节拍骤然响起,引得台下白发老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脚尖轻点。当《诗韵中国》的旋律飞扬,孩子们旋转的裙摆如同盛开的夏花,映亮了观众席上一张张含笑的脸庞——这方舞台,是群众献给自己的节日厚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记者的镜头捕捉到这场盛宴的精魂:民俗文化的主角,正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水城儿女。舞台上,10岁的温浩轩深情朗诵的《龙舟的自诉》赢得满堂彩:“我不是专业演员,但想把传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扎着马尾辫的幼儿用童谣唱响端午习俗,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彩绳编织技艺,年轻舞者激情演绎《春晓》……一篇篇诗歌、一支支舞蹈、一首首旋律,勾勒出沁州儿女蓬勃向上的时代群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李未佳被《风筝的故乡》里纯净童声打动:“一场场文艺演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使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我们体验到了归属感和生在北方水城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演者王凯擦去额角的汗珠,兴奋未褪:“很高兴可以参与到咱们端午的这个节日当中,同时呢,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机会,将现代还有包括我们民族性的东西,可以更好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进行一个展示,让咱们沁县的广大人民群众,可以了解到我们的一些文化和历史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口中的“机会”,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表演场地。当《春晓》的诗意伴着童声流淌,当《和光同尘》的悠扬旋律在夏日弥漫,这座舞台化身为一艘文化渡船,承载着沁县沉淀千年的历史水脉,驶向每一个寻常百姓的心港。群众演给群众看,这朴素的互动,恰恰是文化自信最坚实、最鲜活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沁州端午的这席“文化大餐”,原料是千年传承的民俗精粹,掌勺者是满怀热情的街坊邻里,品尝者则是心领神会的父老乡亲。群众亲手端出的这份文化自信,带着生活的烟火气,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在北方水城的夏日里,比冰镇西瓜汁更清甜解渴、令人回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井娇 张婷 瑜琛 慧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