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div><br> 3月26日一早,我们乘班车离开河南省驻马店市,途经周口市,于中午到达安徽省亳(bó)州市。 <h5> 河南周口市淮阳服务区</h5> 说到“亳州”,我先在这里冒昧地问诸位一句:你是不是将“亳州”读成“毫(háo)州”了?“亳”,一个使用频率极低的地名专用字,很多人极少见过或不认识。“亳”和“毫”两个字的整体结构几乎一样,仅是下半部分一横的差异,不细观察很难区分,加上“毫”字是高频率常用字,在快速阅读或不经意间遇到“亳”字时,容易想当然地将其误读误认成“毫”字。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由字形高度相似和字频太过悬殊造成的混淆,不知君以为然否? <h5> 亳州火车站</h5>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言归正传,下面继续我们的游记。</div><div> 亳州,古称亳,别称谯城。亳字拆分,由高字头和宅字底组成,所以又称“高宅之地”,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亳州素有“南北通衢,中州锁钥”之称,明清时期因航运盛极一时,有“小南京”之称。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 3700 多年的历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商汤的建都之地,也是道家文化、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三朝古都”。亳州历史名人辈出:如一代圣君商汤、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一代圣哲庄子、统一中国北方的魏武帝曹操、神医华佗、巾帼英雄花木兰等。亳州拥有众多珍贵的名胜古迹,如被称为中原宝藏的花戏楼,以砖雕、木雕、铁旗杆“三绝”闻名于世;还有曹操地下运兵道,是迄今发现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被誉为“地下长城”;此外,曹氏家族墓群、华祖庵、南京巷钱庄等也都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亳州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休闲娱乐多样,中医药产业发达,白酒产业知名,新兴产业兴起,交通便捷发达,城市布局有序,美食风味独特,是一座极具魅力与特色的城市。</div> <h5> 亳州火车站广场上的曹操塑像</h5> 到达亳州后,先在亳州市谯城区青皮树酒店登记住宿,下午2点,我们怀着对医圣华佗的崇敬与对古老文化的向往,赴华祖庵这片承载着千年记忆的圣地,探寻医圣遗风。<br> 在亳州这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古城,华祖庵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静静闪耀着中医药文化的光辉。华祖庵,又名华祖庙,位于亳州市永安街12号,始建于唐天佑元年(904年),是为祭祀东汉时期的医药学家华佗建立的庙祠。因庙的历代住持皆为女僧,因此称为庵。 <h5> 华祖庵外景</h5> 华祖庵门前双狮雄踞,这两座石狮子来自谯城区十九里镇的铁关帝庙,建成于明代,分为雌雄双狮,二十世纪的70年代初石狮被运到华祖庵。 <h5> 华祖庵门前的雌雄双狮</h5> 踏入华祖庵的大门,一座古朴典雅的庭院便呈现在眼前。华祖庵是传统的“三厢两厅正堂屋”结构,以挑檐式建筑为主,总占地1.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山门、耳房、大殿、东西殿、禅房、元化草堂、存珍斋、益寿轩、课徒馆、自怡亭、五禽戏台、药圃、洗芝池、碑廊等,映入眼帘的建筑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传统建筑的精湛技艺。<br> 华祖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间,历代多次修缮。1962年,亳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并增设华佗纪念馆,郭沫若题写馆名。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华祖庵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AAA级旅游景区。 <h5> 郭沫若手书“华佗纪念馆”</h5> 我们首先来到“益寿轩”参观,益寿轩上方悬有清嘉庆二年(1797年)安徽巡抚朱圭题写的“燮理通微”匾额。殿内金柱上有朱圭题写的楹联:“五戏转灵枢道本皇轩仙位业,四轮消劫运功参地释佛菩提”。益寿轩内供奉着雕塑大师钱绍武为华佗雕塑的铜像。铜像庄重矗立,目光深邃,仿佛正专注于济世救人的大业,那神情栩栩如生,让人不禁对这位伟大的医学家肃然起敬。 <h5> 益寿轩</h5> <h5> 益寿轩悬挂的“燮理通微”匾额</h5> <h5> 益寿轩殿内的楹联与华佗铜像</h5> 我们还游览了华祖庵内的其它展区和亭院。华祖庵不仅是祭祀华佗的场所,还展示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庵内有大量的医史文献和文物展品,包括华佗的生平事迹、医术和医德。此外,华祖庵还设有课徒馆,传为华佗授徒讲学的地方,展示了华佗的学术传承。参观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中医学院学生正在华祖庵内的医药学教室上课,为传承和发扬光大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学努力学习。 <br> <h5> 华佗纪念馆</h5> <h5> 华佗纪念馆内景</h5> <h5> 华佗纪念馆内的华佗庙祠~永誌哲人</h5> <h5> 华佗站像</h5> <h5> 殿外楹联上联</h5> <h5> 殿外楹联下联</h5> <h5> 华佗纪念馆内的华佗庙祠~苍生大医</h5> <h5> 华佗坐像</h5> <h5> 华佗纪念馆内的华佗庙祠~元化草堂</h5> <h5> 古药园入口</h5> <h5> 古药园内景一瞥</h5> <h5> 古药园内景一瞥</h5> <h5> 古药园内景一瞥</h5> <h5> 古药园内景一瞥</h5> <h5> 古药园内景一瞥</h5> <h5> 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展品一瞥</h5> <h5> 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展品一瞥</h5> <h5> 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展品一瞥</h5> <h5> 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展品一瞥</h5> <h5> 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展品一瞥</h5> <p class="ql-block"> 华祖庵中的华佗庙祠、华佗故居、古药园和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内陈列展示的文物、图片和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华佗的生平事迹与卓越的医学成就。一幅幅珍贵的画卷,讲述着华佗如何妙手回春,治愈无数疑难杂症;一件件古老的医具,见证了他在医学探索道路上的艰辛与执着。在这里,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华佗在简陋的医馆中,以精湛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他所倡导的养生理念和医疗实践,对后世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麻沸散的发明,到五禽戏的创编,华佗的智慧与贡献让我们深深感叹古人的伟大与智慧。 </p> <h5> 华祖庵存珍斋</h5> 走出华祖庵,我们依然沉浸在对华佗的敬仰与对中医药文化的惊叹之中。这次华祖庵之行,我们不仅领略到了古老建筑的魅力,更深入了解了华佗的伟大一生和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永远铭刻着中华民族在医学领域的辉煌成就,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与传承。<br> 诗云:<br> 旧色厅中塑像慈,神医故事古今奇。<br> 回春便是杏林旨,济世悬壶志不移。 <br> ——张志平 • 华祖庵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div><div><br> 在历史文化名城亳州,隐匿着一处震撼世人的地下奇观——曹操运兵道。怀着浓厚兴趣,离开华祖庵,我们踏入这神秘之地,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探秘之旅。<br> 曹操运兵道又称曹操藏兵道,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老城内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是魏武帝曹操为其军事需要,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曹操运兵道”。</div> <h5> 曹操运兵道外景</h5> <h5> 谯望楼</h5> 曹操运兵道包括谯望楼和古地道两个部分。<br> 步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庄重的仿汉建筑,建筑顶层正中悬挂着黑底金字牌匾“谯望楼”,底层墙体上镶嵌有“曹操地下运兵道”几个金色大字,景区名称下面一座巨型石碑上镌刻着相传为至今发现的曹操留下的唯一书迹“衮雪”二字,其碑铭全文如下:<br> “‘衮雪’,这是至今发现的曹操留下的唯一书迹。<br> “曹操不但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被人称颂的书法家,他对书法艺术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著名书法家蔡邕、钟繇、韦诞、邯郸淳、张芝、张昶等人都与曹操关系很深,经常在一起切磋书艺。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语说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绝伦’。<br>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西征汉中,经过栈道咽喉褒城石门(今陕西勉县东北)时,看到褒河水流湍急,冲击河内礁石,好像连绵不断地雪团在滚动,兴之所至,便题写了‘衮雪’二字,勒铭而还。后人附镌‘魏王’衔名,保留至今,原石由汉中博物馆珍藏,此石是依原拓片于一九九七年重刻。<br> “‘衮雪’二字,是汉代八分(隶书)体,字径尺余,以圆笔出入,笔力横绝,遒劲挺拔,气宇轩昂,字如其人。” <h5> 曹操书迹“衮雪”及碑铭</h5> 传说曹操挥笔题写“衮雪”二字后,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 <h5> 谯望楼内展出的曹操书迹拓片</h5> 谯望楼是曹操运兵道的入口以及游客服务中心所在,是一座仿汉主体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地上六层分别为建安文学馆、序厅、书画厅、服饰厅、乐府厅、赋诗厅。地下一层为地下长城军事奇迹展厅,经过这一层,穿过大门,沿着通道缓缓下行,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进入了曹操地下运兵道。史料记载,东汉末年曹操兴建的谯望楼高八仞,相当于20多米高,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以军事瞭望以及宴请宾客、吟诗作赋,以及为修建运兵道做屏障等,是当时谯郡最高的建筑。 <h5> 建安文学馆展板之一</h5> <h5> 建安文学馆展板之一</h5> <h5> 建安文学馆展板之一</h5> <h5> 建安文学馆展板之一</h5> <h5> 建安文学馆展板之一</h5> 古地道是曹操运兵道的精华所在。我国历史上地道战最初在战国时期被运用,而曹操运兵道则是古代地道战的一个生动案例,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div> 地道以浑砖结构为主,即全部用砖砌筑,地道顶部青砖紧密排列形成弧形穹顶,受到重力时砖块平均受力,不易坍塌。整个地道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内部结构复杂,包括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div><div> 单行道是运送士兵的主要通道,道高一般在1.7米至2.1米之间,道宽0.6米至0.9米。每隔一段距离,道壁上端留有方形或竖长方形的龛洞,供放置油灯使用。券顶上方留有直通地面的通气孔,这种通气孔,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作为临时出入口使用。</div><div> 平行双道是指相距3米左右的两条单行道,朝同一方向延伸,两道可同时使用,为方便两道互相联系,传递信息,在相靠近的道壁上留有方形传话孔,使两地道相互通连,使用方便,传音效果好。</div><div> 上下两层道是指用砖券把地道隔成上下两层互相叠压的地道,一般上层地道较矮。</div><div> 上述三种形式的地道,纵横交错,互相通连,就形成了立体交叉道。</div><div> 古地道内有作战的遗迹,道内设有猫耳洞、障碍券、障碍墙、陷阱、绊腿板、指挥室等多种军事设施。猫耳洞主要分布在单行道的两侧,或大或小,没有统一规格。障碍券是古地道内常见的障碍之一,主要设置在单行道内,采取突然降低券顶的方法,不熟悉道内环境的人,稍不留神,就会被碰得头破血流。障碍墙设在道内“T”型转弯的地方,地道的一端筑有一条下宽上窄的砖墙,使人的活动在此处受到限制。陷阱位于单行道地墁以下,采取突然降低地面的方法,稍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或碰破皮肉,或扭伤筋骨。绊腿板设在大隅首东西走向的单行道内,在道壁下端将木板横向卡在槽内,人走到此处不注意就会被绊倒。指挥室位于大隅首西侧上下道之下道向北20米处,砖木结构,平面呈“串”字形。</div><div> 运兵道立体分布、结构复杂,布局奥妙、变化多样,设置精密、攻守兼备,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在地下蜿蜒延伸,似无尽头,纵横交错,犹如一座地下长城,十分壮观。</div><div> 地下运兵道已发现8000余米,是国内现存最古老、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也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古代地道战术的总汇。中国古代地上建筑星罗棋布,但像曹操运兵道这种体系兼备,工程浩大的地下军事建筑却为数不多,它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这些设施不仅展示了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还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和战术具有重要价值。2001年6月25日,曹操运兵道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r> 据史书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在讨伐董卓失败后,曹操曾率军返回家乡,以图再起。曹操那时兵少将寡,为了不暴露弱点,迷惑敌人,曹操在家乡秘密修建了地下军事防御战道,也就是亳州古地下道。他通过每天晚上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城内经由运兵道暗暗送出城外,天亮后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如此反复,使敌人无法准确判断曹军的实力,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br></div> <h5> 曹操运兵道简介</h5> <h5> 地下运兵道(图左侧是猫耳洞)</h5> <h5> 地下运兵道(前方右侧是通往另一条运兵道的通道)</h5> <h5> 地下运兵道(前方是上下两层道)</h5> <h5> 地下运兵道(前方是障碍券)</h5> 走出曹操运兵道,我们仿佛从一场历史的梦境中苏醒。这次奇妙的游览,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三国时期的军事文化魅力,也对曹操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曹操运兵道,不仅仅是一条地下通道,更是一部立体的史书,一段凝固的历史,吸引着后人去解读波澜壮阔的三国风云,去探寻古代军事设施的宏伟与智慧,去感受历史的厚重。<br> 诗云:<br> 人撰汗青全难信,助兴演义俗尘连。<br> 文功武略曹丞相,谯望楼中吟美篇。 <br> ——魏宙峰 • 安徽亳州遥魏武伟业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div><div><br> 离开曹操运兵道,走在亳州古色古香的北门大街,狭窄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青石板立铺的路面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我们穿过古城门楼,左拐右转,进入充满历史韵味的南京巷。在南京巷中部,隐匿着一颗静静诉说着往昔金融商业辉煌璀璨的明珠——南京巷钱庄。<br></div> <h5> 行走在北门大街</h5> <h5> 北门大街</h5> <h5> 北门大街与古城门楼</h5> <h5> 古城门楼近景</h5> 南京巷钱庄 位于亳州市北关南京巷19号,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是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民间金融机构旧址,占地1300平方米。它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钱庄建筑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br> 南京巷钱庄是一座面阔三间的三进四合院。据资料介绍,钱庄包含门厅、正厅、后厅、柜房、账房、掌柜房、灶房等30余间建筑,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布局严谨,保存完整。景区内通过实物、蜡像等手法再现了当时钱庄经营的场景,并陈列有中国历代钱币展览,展示了从原始的贝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人民币,以及世界流通硬币,共展出文物约3588件。<br> <h5> 南京巷钱庄(外景)</h5> 南京巷钱庄不仅是金融历史的见证,还对研究近代钱庄的历史和商铺建筑有重要价值。它是山西平遥帮票号在安徽设立较早的分号之一,金融业务遍及全国各地,对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2月,南京巷钱庄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r> <h5> 南京巷钱庄(正面)</h5> 来到南京巷钱庄时,已经是下午4时50分,离各个旅游景点闭馆的时间不远了,如果在这里耽搁时间,直接影响我们下一个景点花戏楼的参观。无奈,我们只好放弃参观南京巷钱庄,前往花戏楼。恋恋不舍地离开南京巷钱庄,回望着那古老的建筑,我们心中满是对往昔岁月的感慨。南京巷钱庄见证了亳州作为商业重镇的辉煌过去,它宛如一座历史坐标,提醒着人们不忘过去,珍惜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div><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一</div><div><br></div> 花戏楼,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咸宁街一号,亳州北关花戏楼路北首路东。花戏楼原名歌台,是一座演戏的舞台,是祭祀山西名人关羽的庙祠,也是明清时山西、陕西的药商在亳州经营药材的联络之地,因此称“山陕会馆”,“大关帝庙”。关帝庙主殿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6),戏楼增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乾隆年间又增添了许多彩绘和雕刻,它以精湛的雕刻艺术、绚丽的彩绘而驰名中外;整个建筑面积3163平方米,分戏楼、钟楼、鼓楼、座楼和关帝大殿等几个部分。因为院中花戏楼色彩绚丽、美轮美奂,所以称为花戏楼。<br> 亳州花戏楼是中国四大古戏楼之一,充满历史文化底蕴,以其精美绝伦的砖雕、木雕和铁旗杆“三绝”闻名于世,因其绚丽的彩绘而驰名中外,是亳州旅游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入选“长三角100个不得不去的地方”,是来亳州必游的文化瑰宝和旅游胜地。1988年1月13日,花戏楼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花戏楼景区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h5> 花戏楼景区汉白玉牌坊</h5> 花戏楼景区是以大关帝庙为主体建筑,由张飞庙、岳王庙、朱公书院、火神庙和粮坊会馆等组成的古建筑群,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br> 来到花戏楼景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花戏楼景区南面有一下沉式广场。广场设计中西合璧,西有一大型中式汉白玉牌坊,上书“庙会广场”四个大字;东有八卦图和亳州文化墙,文化墙的西侧刻有亳州籍历史名人15位,东侧刻有亳州胜景图。汉白玉牌坊前(西)有一黑色石板装饰的大型台基,上面躺卧的巨石上镌刻着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廖奔先生于2011年12月题写的“花戏楼甲天下”。 <h5> 廖奔先生的题字“花戏楼甲天下”</h5> <h5> 花戏楼外景</h5> <h5> 花戏楼入口</h5> 进入花戏楼,绕过照壁,映入眼帘的是那气势恢宏的山门。<div> 大关帝庙山门正面墙壁有三门通道,分别是正门、钟楼和鼓楼。正门两侧各安放着一头石狮,石狮造型古朴,身姿矫健,历经风雨却依然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建筑。</div> <h5> 大关帝庙山门</h5> <h5> 大关帝庙山门前的石狮</h5> 正门前矗立着两根铁旗杆,左右各一根,每根重12000斤,高16米多,直插碧空白云间。旗杆分5节,每节分铸八卦幡龙等图案,顶端铸丹凤一只,造型生动,像在引颈长鸣,展翅欲飞,杆上悬铁联一副:“铁杆颂德高千尺,金柱铭勋参九宵”。每杆还有三层方斗插铁旗共24面,悬风铃共24只,风铃迎风叮咚作响,清脆悦耳。铁旗杆高大雄伟,纹饰精细,为会馆祈求平安吉祥。因其构思巧妙、铸造精美,是为花戏楼“一绝”。 <h5> 花戏楼“三绝”之一:铁旗杆</h5> <h5> 花戏楼“三绝”之一:铁旗杆</h5> 大关帝庙的山门是一座仿木结构的三层牌坊式建筑,上面镶嵌着闻名天下的立体水磨砖雕。这些砖雕均是经过工匠们雕、刻、磨等多种工艺手法,在不足10厘米厚的水磨青砖面上,透雕成各种飞禽走兽、山水人物,场景处理得极富层次,不仅场面宏大且雕工细腻,微妙之处都刻得十分清晰,甚至连人物的头发丝都刻得清清楚楚,真实感、立体感、透视感极强,炉火纯青的技艺使人赞不绝口。山门寥寥数十平方米的水磨砖上,雕有52幅作品,共雕刻有115个人物、33只禽鸟和67只走兽,楼、台、殿、阁多处。在这方寸之地,展现了大千世界,可谓是清代雕刻艺术的代表。这闻名于世的花戏楼砖雕,保持着清一色的水磨砖灰白色调,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一样,凭着质感,在这简单的朴素淡雅中,无色胜斑斓,展现着一种让人惊叹的美轮美奂。看似不经意的砖雕作品拼合,实则为设计者精心组合,不仅艺术语言丰富,而且浓缩着中华文化的精华,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这些雕刻和彩绘不仅展示了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习俗。砖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戏楼的砖雕属晋派微雕艺术,构图精巧,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神态各异,题材丰富而又有内在联系,同时吸纳了徽派精巧玲珑、刀法严谨的雕刻工艺,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虽历经两百余年,仍旧是栩栩如生,闪耀着艺术的光芒,成为花戏楼“一绝”。 <h5> 花戏楼“三绝”之一:砖雕</h5> 穿过山门,便是戏楼。戏楼座南面北,正对大殿。戏楼的舞台前伸,用六根立柱顶立,柱间有大枋,枋之面外皆镶大木透雕。舞台上方悬有藻井,藻井、梁枋之间布满彩绘,有戏文、人物、花鸟、山水等各种图案。花戏楼的木雕,分为普通木雕和大木透雕两种,普通木雕是雕刻中的神品。共有三国戏十八出,人物数百个,神态各异,龙争虎斗、呼之欲出,花卉、奇禽异兽均雕刻得玲珑剔透。木雕题材丰富多样,雕工精细繁复,细腻逼真,虽历经岁月风霜,却仍色彩艳丽,让人不禁为古代工匠鬼斧神工的精湛技艺所折服,无愧为花戏楼“一绝”。 <h5> 戏楼和花戏楼“三绝”之一:木雕</h5> 大关帝庙坐北面南,位于戏台正对面,是花戏楼景区的主体建筑。大殿高10米,建筑面积3163平方米,殿中供奉关羽木雕像,两侧立关平、周仓像,大殿前置铁鼎,侧立铁鹤一对,足蹬神龟,高3米,重500余公斤,铸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h5> 大关帝庙大殿</h5> <h5> 大殿中供奉的关羽及关平、周仓木雕像</h5> <h5> 关羽木雕像(局部)</h5> 花戏楼景区主体建筑参观完后,我们接着游览了景区内的其它古建筑和园林。<br> 首先来到跂鹤园。跂鹤园占地面积不大,假山、平台、绿树错落有致,几只仙鹤塑像或立或歌或振翅欲飞,给跂鹤园带来满满的生气,假山后,漂亮的亭、廊倒映在湖水中,颇具江南景象。据《亳州志》(光绪版)记载,亳州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私家园林有27处之多,其中跂鹤园为亳州支氏别院。跂鹤园意为仙鹤降临带来长寿吉祥。 <h5> 跂鹤园一瞥</h5> <h5> 跂鹤园一瞥</h5> <h5> 跂鹤园一瞥</h5> <h5> 花戏楼景区一瞥</h5> 随后,我们参观了药师殿、咸宁寺、承庆堂、中药文化传承馆等建筑。 <h5> 药师殿</h5> <h5> 咸宁殿</h5> <h5> 花戏楼景区一角</h5> <h5> 承庆堂</h5> <h5> 中药文化传承馆</h5> <h5> 国艺面塑艺术馆</h5> 火神庙,供奉火神祝融,火神信仰与商人祈求平安直接相关,反映古代商业重镇对防火的重视。 <h5> 火神庙</h5> 朱公书院,位于亳州市花戏楼东侧,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是亳州人为纪念康熙年间知州朱之琏的德政而修建的生祠,因为是为健在的人建祠,所以称书院,而不称祠。 <h5> 朱公书院</h5> 岳武穆王庙即岳飞庙,是祭祀爱国名将岳飞的庙祠,因岳飞死后被追封为鄂王、谥号武穆而得名。亳州因崇敬岳飞的民族气节,建庙以祭祀。现存岳武穆王庙为清康熙年间建筑,由山门崇楼一间,大殿三间,山门上有一砖雕麒麟,脊两端有龙形大吻(兽头),山门上镶有“岳武穆王庙”五个大字。大殿为主体建筑,分前殿和后殿两部分,内供岳飞及牛皋、张宪等抗金名将神像。院内正中有秦桧夫妇石雕受刑跪像,供人唾骂。 <h5> 岳飞庙</h5> <h5> 岳飞庙匾额及所供岳飞神像</h5> 张飞庙,前身是苏公祠,始建于清康熙5年,原为亳州人祀奉知州苏灏的庙祠。光绪9年杀猪行业集资对苏公祠进行修葺,因其行业以张飞为始祖,所以在殿内塑张飞像供奉,逐渐演变为张飞庙。 <h5> 张飞庙</h5> 漫步在花戏楼的庭院和各寺、庙、院、馆,古色古香的氛围愈发浓厚。院内的树木郁郁葱葱,与古老的建筑相得益彰。斑驳的墙壁上,岁月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在静静讲述着花戏楼的历史变迁。 <h5> 花戏楼景区一角</h5> 花戏楼不仅是晋、陕商贾为纪念关羽而建的精神驿站和娱乐场所,更是商业会馆精神信仰的核心载体和清代民俗的鲜活标本。亳州花戏楼这处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在建筑布局、整体设计及装饰艺术上,集艺术、文化、历史于一体,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舞台建筑的珍品、清代建筑艺术的代表,其砖雕更是中国砖雕艺术历经几千年演变的巅峰之作,对研究中国清代早期、中期建筑艺术和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花戏楼是一部活着的史书,是戏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它见证了亳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兴衰荣辱,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br> 离开花戏楼时,我们心中满是对这座古建筑的敬畏与不舍。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伫立在那里,等待着更多的人去探寻它的故事,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h5> 离开花戏楼景区</h5> <div><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二</div><br> 亳州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中药材交易额、中药饮片生产、养生花茶加工等均居全国首位,拥有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中医药产业贡献了全市 80% 以上的工业产值。<br> 早就听闻亳州中药材市场的大名,这次来到亳州,终于有机会一探究竟。3月27日上午,我们前往亳州市谯城区魏武大道,参观久负盛名的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br> 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坐落在亳州市省级经济开发区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市场占地1000亩,营业面积120万平方米,拥有摊位总量超8000个,商铺2000多间,从业药商3.5万人。这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药材,种类丰富,品种齐全,无论是常见的大宗药材,还是珍稀的名贵品种,在这里都能找到踪迹。中药材日上市量高达6000吨,上市品种2600余种,市场交易活跃,年成交额超百亿元,在国内中药材市场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2023年,其交易额更是突破了600亿元大关,占全国中药材交易总量的20%,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其在全国中药材市场的龙头地位。京九铁路、105国道、311国道穿境而过,交通的便利性为其成为东部核心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br> <h5> 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h5> 走近市场,远远就看到市场的建筑宏伟壮观,鲜红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英文市场名称和同样是红色的建筑物外观显得格外醒目,等待着为客户拉运药材的货运三轮车整齐划一地排列停放在市场外广场上,进入市场的人群络绎不绝。 <h5> 进入中药材市场</h5> <h5> 中药材市场广场上停放的车辆</h5> <p class="ql-block"> 随着人流,我们走进市场。踏入市场的那一刻,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空气中弥漫着各种中药材散发出来的独特气味和混合在一起形成的特有芳香。摊位上、货架上,丰富多样的中药材摆放得整齐有序、井井有条,犹如列队待阅的士兵;普通中药材零售区里药材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名贵精细中药区里的药材稀有独特,药用价值更高。各种药材跨越千山万水汇聚于此,让我们感叹市场强大的集散能力。这些以前只是听说过的东西真实地呈现在眼前,令我们大开眼界。市场内人声鼎沸,人们穿梭在各个摊位,看药询价,交易活跃,整个市场活力满满。</p><p class="ql-block"> 诗云:</p><p class="ql-block"> 亳州药市华佗乡,百草如山绽异光。</p><p class="ql-block"> 熟地滋阴添气血,陈皮理气化痰良。</p><p class="ql-block"> 丹参养血通心脉,枸杞清肝明目强。</p><p class="ql-block"> 自古妙方天物调,穷游慰藉嗅芬芳。</p><p class="ql-block"> ——魏宙峰 • 闲逛亳州药市</p><p class="ql-block"> 又诗云:</p><p class="ql-block"> 百草中华集散地,齐全品种最佳材。</p><p class="ql-block"> 除根治本无能比,成药汤丸必夺魁。</p><p class="ql-block"> ——张志平 • 参观亳州中药材市场</p> <h5>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即景</h5> <h5>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即景</h5> <h5>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即景</h5> <h5>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即景</h5> <h5>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即景</h5> <h5>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即景</h5> <h5>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即景</h5> <h5>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即景</h5> <h5> 琳琅满目的中药材 </h5> <h5> 琳琅满目的中药材</h5> <h5> 琳琅满目的中药材</h5> <h5> 琳琅满目的中药材</h5> <h5> 琳琅满目的中药材</h5> <h5> 琳琅满目的中药材</h5> <h5> 琳琅满目的中药材</h5> <h5> 琳琅满目的中药材</h5> <h5> 琳琅满目的中药材</h5> <h5> 琳琅满目的中药材</h5> 这次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之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中药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些琳琅满目的药材、热闹的交易场景以及浓浓的药香,都将成为我们心中难忘的记忆。 <h5>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周边一瞥</h5> <h5>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周边一瞥</h5> <h5>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周边一瞥</h5> 小知识:<div> 中国四大药都——安徽亳州(药都之首),河北安国,河南禹州,江西樟树。</div> <h5> 行驶在涡河大桥上</h5> 午饭后,我们乘坐客运班车,离开安徽省亳州市,经过一下午的颠簸,到达江苏省徐州市,入住位于徐州市鼓楼区的布丁酒店。<br> <h5> 徐州市鼓楼区一角</h5> 此时天气阴沉,似要下雨。我们觉得春季的雨,下不了多大,没有在意,因此在安排好住宿外出就餐时,都没有带雨具。刚走出酒店,老天就下起了毛毛雨,我们没有返回酒店拿伞,继续行路。忽然间雷声大作,一股大雨袭来,当时周边没有躲雨的地方,我们只得在雨中奔走,寻找饭店。好在很快就找到了,进入饭店,脱下被大雨浇透的外衣,那个狼狈像就别提了。我们边就餐边避雨,到雨停后才起身离开。回到酒店房间,打开空调,用热风吹着湿透的衣服,躺在床上,舒缓着疲惫的身躯,早早进入梦乡。<br> 这是本次出游我们遇到的唯一的一场降雨,这次淋雨的经历没齿难忘。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jorpxi"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乙巳仲春游记(五)</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1demzj"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乙巳仲春游记(七)</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