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十年,还有一丝回忆,再过六十年,一切将烟消云散,无影无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儿时的家乡,水多,桥多。我读小学的时候,上学不到一里路,却要过三座木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儿时的老屋,东西南北都有河流,中间围了一个比周边农田略高的坝子。坝子有两三亩地大小,朝南和朝东各建了几排房子,依河而居了六户人家。一户座西朝东,其余五家都是座北朝南。南边的人家开门见河,北边的人家背水而居,两排房子之间有一个打谷场。我家的老屋在坝子东南角,屋后和屋子东边都有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要走出坝子,就要过桥。坝子的东边和南边各有一座木桥。木桥的建造很简单,河中间打几对木桩,木桩之间搭两个横梁,横梁上面钉一些木板,就差不多完成了。东边的河流窄一点,用了两对木桩,南边的河道比较宽,用了五对木桩。木桥大部分都是农家自建,多以建桥人的姓氏命名,比如曹家平桥,米三桥,杜家高桥等等。一般谁建桥谁维护,也有一些人,经常背着木板,钉子和工具到处修桥补路,行善积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小学叫“渡缺口小学”,可能原来是一个渡口,我读小学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座木桥。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从桥上走过,下雨的时候,路上的烂泥沾满了桥面的木板,非常滑,经常有小朋友掉进河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渡缺口是当地的水路交通要道,来往的船只很多。木桥经常被过往的船只撞得东斜西歪。甚至把桥梁撞到河里漂走,不见了。大家望河兴叹,过不了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河湾子住着一个同学,他家有一条小木船,就系在河湾子的柳树下。大家在河岸边齐声喊那个同学的名字,他就会慢吞吞地走出来。其实,他就等在家里,等我们齐声喊他。他用木船把同学一船一船地摆渡过河,然后就是老师表扬,同学夸奖,他很得意,我很是羡慕。初中毕业以后,同学参军去了部队,几十年中,再也没有见过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生少,老师少,教室少,几个年级“复班”,一个教室,两个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左边二年级,右边四年级。一个老师,一会儿跑到左边给二年级的学生上课,一会儿跑到右边给四年级的学生上课,有时还要兼体育和音乐课。一块黑板,左边二年级用,右边四年级用。课堂纪律却非常好,四年级的学生要给二年级的学生“立规矩,做样子”,二年级的学生不敢讲话做小动作,否则下课要被四年级的同学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只有语文和算术两门主课,我喜欢算术,经常偷偷地听四年级的课,觉得很简单,就是“加减乘除”和一些“鸡兔同笼”的应用题。有时候,老师不在,还去帮四年级的同学做作业。老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说我“半瓶子醋晃荡”。其实,老师对我很好。1975 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在我最苦逼最无奈的时候,还一直鼓励我要去读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十年过去了,曾经的木桥已经变成了水泥桥,汽车在桥上来来往往。儿时的河流还在,但已变得又窄又浅。我读书的小学早就没有了,原来的校址上多了一圈围墙,围墙外的几棵斑驳陆离的法国梧桐还依稀留着一丝儿时成长的痕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