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有座黄金塔

姑苏人家

<p class="ql-block">  家乡无为县城北门外,大约六里地,有一座千年古塔。那就是无为县,现在的县级市,尽人皆知,大名鼎鼎的无为黄金塔。它位于西河之畔,孤耸独立于几间低矮民宅与周边农田之中,尤如鹤立鸡群,突出抢眼。</p><p class="ql-block"> 黄金塔边的西河,是五、六十年代,县城通往芜湖市小轮船的唯一通道。在那个还没有开通汽车的年代,乘坐小轮船,是当年唯一的交通工具,去芜湖市并通往外界,前往上海和武汉方向,西河则是必经之路。所以,每当小轮船行至此处,不由自主的看向岸边雄伟的黄金塔,行上注目礼。此时它就是一个灯塔,代表离开或到达无为县城的标志。对黄金塔的每一次前瞻与回望,代表着又一次与家乡的分别与重逢。</p><p class="ql-block"> 西河之畔的黄金塔,是无为古城的形象代言,承载着无为千年古城的物证,向世人展示古城的厚重历史、文化记忆。近看,他似守护古城的古代武士形象,肃穆、典雅、庄重;远看,她似身姿优雅,含苞待放,娇羞可人,亭亭玉立的少女,热情迎接八方来客。</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居住在厂区宿舍的四楼,推开客堂间正北的窗户,正对面就是并不遥远的黄金塔,中间一片田野,视线毫无阻隔,一揽无余,塔影尽收眼底。这窗前之景,你想不看都难。</p><p class="ql-block"> 晴天,阳光下,塔身清晰如画;雨天,塔影虚浮漂渺,若隐若现。傍晚时分,更加精采。夕阳斜照,给塔身抹上一片金黄,名符其实的黄金之塔,并非浪得虚名。尤如喜马拉雅的日照金山之美,也如颐和园,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之妖。霞光灿烂,绚丽夺目,美景醉人。真正是美景就在身边,无需翻山越海,举目可见。</p> <p class="ql-block">  无为黄金塔简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黄金塔位于芜湖市无为县城北郊西河之畔,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开建,是安徽省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黄金塔为阿拉伯风格的堡垒形建筑,实际为12个等边形砖塔,</span></p><p class="ql-block"> 黄金塔并非由黄金制成,而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为四围涂有一层金粉而得名。塔身</span>由灰色青砖砌成,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的砖塔,由”西门寺”即《西门锥》的僧人出资修建。塔身平面呈六边形,面阔3.4米,高35米,共9层,每层均设有不同方向的塔门,以供人们极目远眺。</p><p class="ql-block"> 南汰寺与黄金塔历经时代变迁,从兴盛到衰落,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古塔“形景独吊”,周围的庵房殿宇化为灰烬废墟。明清以来,曾多次进行增修、重修,使古塔得以延存。上世纪八十年代对该塔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和整修,现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和旅游景观,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料简介部分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女儿六岁时,在黄金塔下民宅前面,给她的留影。当年黄金塔下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塔基的承力砖块,已经有较大部分缺失,给人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倒塌的感觉。塔基周边荒芜破败,遍地杂草牛糞,不堪入目,不值一拍,也就不想浪费珍贵的胶卷了。为了安全着想,也就少了塔下的留影。</p><p class="ql-block"> 好在八十年代后期,国家拨款给黄金塔作了全面的测绘加固维修,让古塔重现了昔日辉煌。只是塔下的南汰寺庙宇建筑无法恢复,十分遗憾。</p> <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大多摘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