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有一群人用身躯丈量战火,用思想抵御动荡 —— 他们是在战火纷飞的“南渡” 中守护华夏文脉的知识分子,是在建国初期“北归” 中重塑家国的精神脊梁,是在政治风波的“离别”路上逐梦追光、冤屈离世的一代大师。他们学贯中西,满腹经纶,有的移民国外,有的躲至台湾,更多的人怀揣救国复兴之梦,却在一次次的政治风波中历遭劫难,惨遭迫害,最终苍然离世,永决于离恨天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可谓“士可杀,不可辱”。令人扼腕叹息,长天落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三部——离别。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颠沛流离,遥天相望,身处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台湾的朱家骅、胡适、梅贻琦、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石璋如、蒋梦麟、叶公超等几位大师级人物之外,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政治追求、关系纠葛与一次次的政治浩劫中的悲惨遭遇,令读者感知历史真相并扼腕浩叹的同时,也生发出“在史中求史识”的冲动,并从中窥见一些历史的血腥与教训。这是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悲壮绝唱。这是一部沾满知识分子血泪的史诗般巨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 离别”不只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情感上的断裂,人生经历的断裂,人生信仰的割裂,亲情的撕裂,人格自尊的割裂,对师道尊严的践踏等等,所有人生的惨烈悲剧都发生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如果背离主观愿望,那离别肯定是逼迫的、也是无奈的。要与之前不同的立场或“主义”、与自己的过往以及文化信仰乃至整个人生、家族的剥离、甚至至亲反目,屈辱和痛苦折磨着这些仁人志士,更悲催的是被自己的弟子们无端折磨的时候,尊严尽失,颜面扫地,他们用悲惨的方式彻底“告别”了属于自己的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南渡北归》是沾着血泪的三本纪实故事,更是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这是一套属于中国的巨著,近10年的笔耕不辍,从北京到湖南,再到昆明、台湾等十几个省市实地考察,查阅上千份资料,记叙的每一个人都生动,鲜明,仿佛跃然纸上。梁启超、胡适、鲁迅、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等等,整个民国,因为有这些才华横溢的各领域的精英而熠熠生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我深深地佩服作者岳南,我也想到了张纯如——那个为搜集日寇惨绝人寰的杀戮中国人的行径而走上绝路的民族英雄。因为,一个月的阅读,我沉重地抬不起头来,压抑、悲愤,放不下也拿不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不是因为书本身的重量———七十一万多字的巨著,一本砖头厚的书,怎么捧着都很费劲。而是书中的内容!我感觉似有一座大山压在心头,锥心刺骨的疼痛,为远去的才子佳人和大师们,为我们亲如手足的同胞们,为那些头脑发热一哄而上的随从者们,为那些被时代的洪流淹没的文化、冲散的良知、溃散的精神领域与恶劣的社会冲击力,为我们被耽误的光阴和延误的发展机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那么多的大师凝聚在大后方,如风雪中捧着一支烛火,保存着中华文明的元气,却也难得能在强权的挤压中舒张出一块思想的空间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透过这段多灾多难的光景,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那种执着、刚毅、不屈不挠和无畏从容的生命底气,那种隐忍、坚持不懈与孜孜以求,想方设法保护学术的纯洁性与独立性,在纷乱动荡的艰难环境下坚持治学,为学、办学,用悲壮的遭际谱写出一曲充满传奇色彩与人文光华的命运交响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没有一个人不孤独,没有一个人不离愁,看完这本书,让我越加强烈地对文人士子有了偏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离别”是花落春意亡,是曲终人散,是你在时我未出生,是你去时,山河呜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 离别”是一曲衷肠无处诉,一曲离恨无处系。一代纸上苍生,在时代的滚滚洪流和动荡不安的政治风波中拥有“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何其珍贵何其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每个人都是一粒微尘,灾难的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离别”的血腥味充满了纸张,充满了读者心胸。我们更加懂得“珍爱与维护和平”该是多么神圣而艰巨的任务!若时局动荡,个人的悲悲切切,小情小爱,在时代的洪流中能激起多大的浪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 </b><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18px;">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b><b style="color:rgb(25, 25, 25);"> 这些大师的离别,是国家和民族的巨大损失,是“落后必挨打”的必然缘由,是历史的倒行逆施。人性至暗的时代,野蛮与血腥会使人发狂发疯。所以,文化领域的占领是人性善恶的一场博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如果一个人的头脑不被正义、善良、包容、学识、文化所占据,那就会给“邪恶与嫉妒”留有缝隙。当恶势力的风越吹越大的时候,人性的黑暗就会占据上风,这时候,就像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样,意想不到的人间灾难就会发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愿这种自相残杀的“离别”少一些,这样黑白颠倒的历史不再重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引用宋朝</b><b> 黄公度 的《卜算子·别士季弟之官》结束本文,不知道合适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 薄宦各东西,往事随风雨。先自离歌不忍闻,又何况,春将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愁共落花多,人逐征鸿去。君向潇湘我向秦,后会知何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读完一本书,记述,留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