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漫步】 上海四大书院

心 畅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城厢的文庙周边,是上海教育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曾经书店林立、书市兴旺、学校众多,上海最早四大书院的旧址(敬业书院、龙门书院、蕊珠书院、梅溪书院)至今都还存在。</p><p class="ql-block">   我漫步在弯曲蜿蜒的浅街陋巷,仔细追寻这四大书院的足迹,发现这里的书香芬芳依然,市井烟火气犹在。回首历史过往,品味文化书韵,不由感叹深深。</p> <p class="ql-block">  很巧的是这四大书院的旧址都集中在文庙的南面。也许是古时以南为尊,显出对于学问的尊重。学院沿路的街巷名称,也多与学问有关:尚文路、学宫街、学前街、学西街、学院路等,镶嵌于书市圣地之中,留有昔日的文墨书香。</p><p class="ql-block">  更巧在这四大书院都是在1840年上海开埠前后开办,都是由官费资助扶持的,当时的规模都很大(周边还有裨文书院等,规模相对较小),因而称作大书院。曾经是市民向往之地,在清末民初曾经煊赫一时,算来都有几百年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如下逐一分述,以作誌念:</p> (一) 敬业书院 <p class="ql-block">  位于文庙的正前面,延至文庙路和学前街的街坊,今天的敬业中学,曾经是上海最早成立的一座学院---敬业书院。迄今已有二百七十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敬业书院初名申江书院,原是在文庙供书生会集的讲坛斋舍。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时任上海按察使翁藻和上海知县王挺动用官费将其从文庙里辟出,扩建为官房学堂。在传统家学私塾的基础上,改为集体授课,延请名流贤士担任山长,这就是上海近代书院的开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名敬业书院,以“敬业乐群”为校训,“兴教化、礼贤士”。专业训士立品读书,民族英雄林则徐曾盛赞其“海滨邹鲁”,名噪海内外。</p><p class="ql-block"> 1902年,敬业学院改为上海县官立敬业学堂,并最早设置“西算、理化、博物”等新科,民国后又添办初高中;抗战上海沦陷时改组为私立南方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乔石组织师生成立“四维学社”继续办学,抗战胜利后复名“市立模范中学”;直到今天是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见证了上海近现代教育从雏形到发展兴旺的整部历史。</p> (二) 龙门书院 <p class="ql-block">  在敬业中学的东南方,沿尚文路和迎勋路一大片,即现今龙门邨的原址,曾经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书院--龙门书院。</p><p class="ql-block">  龙门之名得自于旧时,寓意鲤鱼跳龙门。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由时任苏松太道台丁日昌购得此地的吾园废基而创办为学院。</p><p class="ql-block"> 龙门书院最初是借蕊珠书院的部分堂舍进行讲学。1867年上海道台应宝时从道库中拨银万两扩建了讲堂、楼廊及学舍,并聘请名儒执教。1905年,书院更名为苏松太道立龙门师范学校;1912年改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改称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34年上海中学迁往闵行吴家巷新校舍,龙门书院旧址在1935年改建为民居,称为龙门村。而搬迁后的上海中学则因教学成绩卓著,名列江南四大名中之一,从中国传统的儒家学府蜕变为现代化教育名校。至今也有一百八十多年历史了。</p> (三) 梅溪书院 <p class="ql-block">  从敬业中学再朝南,永宁街和学前街的交叉口,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梅溪书院的原址。今日梅溪小学犹在。</p><p class="ql-block"> 梅溪学院所在地名梅溪,梅溪之流,芬芳沁心。从1878年迄今,学制不断,学风长存,书声琅琅,一片兴旺。迄今已整整一百五十年了。</p><p class="ql-block"> 学校创办之初就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创造过四个第一:第一个改革学制,开设国文、史地、格致、数学、诗歌等诸门新课;第一个吸收女学生进校读书,开创了男女同校同学的先河;第一个在学生中推行军事训练,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巡夜城厢”;第一个在校内成立学生组织,创办了童子军。这一切都早于1902年清朝廷颁布《壬寅学制》即新学制之前的二十多年。因而被称为“吾国教育上海发达最早,而上海教育梅溪实开其先”。</p><p class="ql-block"> 梅溪书院初名正蒙书院,以刚启蒙的儿童为主。是由当地学者张焕纶初创,开办经费和设施全靠私人捐助,教师教书纯尽义务不取报酬;后得到官府拨款再改建了校舍并办洋文书馆,成为公办学堂,更名为市立梅溪小学校。如今梅溪小学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p> (四) 蕊珠书院 在敬业中学的东南方,即今天龙门邨的正东,现“也是园”及附近一大片,是上海当年选拔高材生的最高学府---蕊珠书院的旧址。<div>  蕊珠书院的建置与一般书院不同,并不对外招生,学生是从敬业书院的优秀生中选拔而来:规定每月一次挑选敬业书院的优等生36名到蕊珠书院来上课;并每人交月课一篇经上海道或知县评定后,再取前18名继续留校由上海道或知县亲自授课,从中选拔人才,类似于目前高材生的进修选拔。并规定进入蕊珠书院的学生伙食可一律免费,书院并另拨“膏火”以作鼓励(供夜读的灯光费补贴,相当于现在的奖学金)。很有意思哦。</div><div> 校址是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由时任上海道台陈銮提议将也是园内的蕊珠宫改建而来。道教称蕊珠是仙家之珍宝,也是园是一座曾经风靡遐迩的著名江南园林,因而蕊珠书院也是宝中之宝。在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蕊珠书院曾改为师范传习所,后因所在的也是园衰败而停业不再。</div><div> 现在蕊珠书院原址附近,尚有一条也是园路存,还有一方牌额记录“也是园”的历史(见附图,新建一座“也是园”也许只是托名而已),可作纪念。</div> <p class="ql-block"> 百年书院史,沪地兴衰事,</p><p class="ql-block"> 翰香文墨里,继往传承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div><br></div><div><br></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