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知青岁月足迹(下)

Mr.钟剑

<p class="ql-block">我一心想找到在村子东北角上的大队队部,那是要经过一道“山梁”路,两面都是深沟,那是像由一条路桥相通离岛般的全瓦房四合院。院里边南面是一个大戏台,我们知青在那里曾为社员们表演专场节目,不少是样板戏唱段,我的节目最多,表演二胡独奏,小提琴伴舞,木偶剧等……后来我在队部西面房间里被关禁闭,差点儿被民兵殴打,与大队干部们争辩中,最后伺机逃离险境……但是怎么找不出这组建筑的痕迹了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只好去问询一位在街头晒太阳的老人,他告诉我们说,你们走后又过了好多年,登临在村口新建了村委会大院,原来的大队部就没用了。有人看上了那个黄土山头,在那里建一个烧砖厂,结果把那里的土就全取掉了,只残存下一小块墙体,也算留了个地标吧。他还热心地领着我来到岔口处,从远处指认了那面矮墙,这个结果虽然让人有些怅然若失,但总算没让我白找一趟吧。我赶紧拿出手机来,对着远处大队部的残余做了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忆当年——</p><p class="ql-block">似在华山东峰,一条脊梁相通。</p><p class="ql-block">舞台表演精彩,院里人头攒动。</p><p class="ql-block">看如今——</p><p class="ql-block">梦里此景常现,找寻却无迹踪。</p><p class="ql-block">老翁讲叙指点,断壁仅存草丛。</p> <p class="ql-block">原大队队部算是这次登临寻踪唯一灭逝的老地方,不过它已经被迁建到村口的那座非常漂亮功能健全的村委会大院所替代,应当是可喜可贺。如今在新村委会大院门外的大广场东面,建有一座宽阔高大气派的“登临舞台”,那里又成为登临村里人看戏、集会,开村民大会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从分叉口再往西走的一条路右边不远处,那是当年的供销社大门,当年那可是几乎所有男女老少都离不了的很热闹的地方,我们可没少来此处。</p><p class="ql-block">忆当年——</p><p class="ql-block">此处热闹非凡,进行各种交易。</p><p class="ql-block">服务功能齐全,满足村民所需。</p><p class="ql-block">看如今——</p><p class="ql-block">残垣断壁犹在,大门商店禁闭。</p><p class="ql-block">繁华只在梦境,此处已成遗迹。</p> <p class="ql-block">那时这里是村里所有人买东西,或以物换油盐书本的唯一交易门店。因为除此之外,全村再没有任何商店和一家小卖部,这里能不门庭若市吗?也当然成为知青们最为熟悉的老地方之一。如今院落旧貌依稀可辨,朝主街的门店,四面墙体还残存立在那里,但房顶早就坍塌,可见<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经</span>被废弃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可能由于供销社房舍是属于县供销联社的房产,否则早就被拆掉重建了其它了,因而留存了这个老地方,让我们发思历史沧桑幽情。</p> <p class="ql-block">此处附近还有一个比较气派的砖瓦房大院,只见大门紧锁着。仔细看了墙上的标牌文字方知,这里还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登临公共食堂。好像当年的大队卫生所就设在这里?可能只是因为我三年也没看过一次病,所以对此难以判定。</p> <p class="ql-block">再往北走,就是登临村北面那座古老的砖砌门洞了,它竟然还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上面的楼阁上有“真武大帝”的牌匾,意味着这里又是一个不大的道观。走出了门洞后视野就豁然开朗,可以看到远处的高地上,有一处占地面积不小的新增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白色门柱与金属横架的门楣上,嵌着四个大字——耶稣教会。定睛辨识门柱的永久楹联为: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凭圣子通。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这里彰显出一种神圣与庄严,我们无心前去近看……</p> <p class="ql-block">到此为止,我们此行想要找寻的老地方都已去过。老建筑几乎都还在,只是面目已全非,功能更是不再。登临村主要就是高塬顶上从南到北一条主街道向东西延伸,往回返的用时就要少多了,再路过村委会大院时,我仍觉得意犹未尽,就再进大院内补录了两个视频。</p> <p class="ql-block">正当我们准备离开时,看见一个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骑着一辆摩托车从大门进来了。钮爱荣仔细一看便脱口而出:“这不是富贵哥么?”来人先是一怔,并没有马上辨认出问话者是何人。“富贵哥,我是钮爱荣啊”老人再仔细辨认终于恍然大悟。“哎呀,你是爱荣啊,我真认不出是你了!”。</p> <p class="ql-block">可不是嘛,当年还是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如今也变成年近七旬的老婆婆了。富贵当年也才三十岁出头,就是知青刚到十三队时的老队长,他对知青们还算是比较关照的。由于五十年来工作和家事繁忙,钮爱荣虽也曾回村探望过几次亲戚,毕竟和队长来往少了些,如今再次见面,他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马上没能认出自己来,这也有情可原。</p> <p class="ql-block">当再问到村里其他人,特别是她表哥时,富贵大哥说,他就在这里面吃饭,马上领我们进了村委会大院。这时从右侧的“幸福食堂”中,走出几个刚吃完午饭的老人,他们看到我们几个有些陌生的面孔,稍显惊诧。我赶紧迎上去做自我介绍,我们是曾在咱村里插队的知青……这一下老人们有了惊喜地反响……</p> <p class="ql-block">哦,认出来了,你是马建中 !当年你们还有谁,还有谁,还有谁呢?老人们竟能如数家珍般一下说出了登临知青不少人的名字。我真佩服和感谢他们,能在几十年后还能记起我们这些人的名字,还能记得每个人的特点和故事。</p> <p class="ql-block">原来在这里吃饭的都是全村的孤寡老人,大多都是七十岁上下的同龄人,当年比我们大的老人们大多都不在了,比我们小的年轻人几乎全都不认识。是机缘巧合使得我们与当年相识的村里人,能以这种意外的方式相见。张福成和董亮二人更是当年关系不一般的老友重逢,更是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十三队的老人们还向赵允星问起其他人的情况,才从回答中得知王海连和秦天芳二人已经不幸离世。这次在登临村委会幸福食堂与当年熟人的不期而遇,为我们这次回访插队故地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不仅能看到可以勾起我们青春记忆的老地方,还能再见到当年熟悉的老朋友并且叙旧。如果没有神使鬼差地再进村委会大院补拍视频,那该是多么遗憾啊!</p> <p class="ql-block">这真是——</p><p class="ql-block">机缘暗送惊喜,老友意外重逢。</p><p class="ql-block">故知攀谈叙旧,重回青春梦境。</p> <p class="ql-block">我们与村里老人们依依惜别时,不尽暗想,下次再来登临时还能够见到他们吗?这或许就是与他们的永别了……也正因如此,在与这些老哥们告别返程的路上,我们的心情比较复杂:此行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可谓亦喜亦忧。</p> <p class="ql-block">欣喜有三。其一,村里人是日子是比较好过了,全部离弃沟里的土窑洞,先后住上了在村口规划新建的家院,居住和生活条件已是今非昔比。其二,如今好多地方的农村都没了小学,大多集中到乡镇甚至县城里,而登临村不仅村里最好建筑的漂亮学校,还新建了登临中学。由于时间关系和那不是老地方,就没有专门去较远的村西头参观那所新学校。但这已充分说明村里人对孩子后代教育的重视程度,这就是登临村最大的希望所在。其三,是村里的老人们不仅有了些养老金,孤寡老人还可以免费在幸福食堂吃饭,餐厅很干净整洁,饭菜也不错。村委会的院内还设有棋牌室,理发室,饮茶休息室,使这些老哥们还可以有集体活动,休闲娱乐,排解孤独和空虚感,安享晚年。</p> <p class="ql-block">忧虑亦有三。其一,人们的精神世界问题。今天亲眼所见,村中老柏树处新修了小道观,村北街门洞设有真武大帝的道观,村西面还新修了一座东岳庙,北门外还占用大片土地新修了耶稣教会建筑群,一个好端端的十字路口中间,非要建一个有碍交通的所谓风水亭……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什么?如今村民们经济是宽裕了,精神却空虚了,他们正在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虽说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但里面不无有些封建迷信的死灰复燃,也有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某些宗教势力的重新复活,毕竟这些不能说是代表着一种现代文明进步吧?</p> <p class="ql-block">其二,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问题。此行我们巡看了几个院落,看到主人都把自己的院子打理地非常整洁,但公共场合的卫生那就差多了。特别是像七一渠路桥上,作为村中主要文明街道的必经之处,如此重要的公共部位和区域,却路面残破异常脏乱,桥两边的护栏,竟然建有两个开口,向七一渠倾倒污水垃圾,还不时散发着一股异味,路桥左边是垃圾成堆,右边是垃圾下桥洞中涌出一汪浊流。这所反映出的社会公德和环保意识,不能不令人震惊。</p> <p class="ql-block">其三,是原来的登临村,几乎所有农户家园全部隐蔽的多条沟壑里,从远处望去几乎看不到人家院落,只有在炊烟袅袅升起时,才显示出来这是一个有十五个生产队,有着数千人口的大村落。当年无论是塬上农田,还是河滩的耕地,到处都是绿树成荫,庄稼葱绿,瓜果飘香,好一派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我们好怀念那时候的登临村容村貌。如今的登临村容村貌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试问,难道用砖瓦房取代土窑洞,居住由分散改为集中,就是一种文明进步吗?难道有没有更好的历史选择了吗?是我们这些曾经的登临人瞎想了吗?</p> <p class="ql-block">回访插队故地,唤醒往昔记忆,这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故地重游;寻访当年旧居,重返青春驿站,这是一次久违的圆梦之旅;感念插队时光,追忆知青岁月,这是一种心灵和精神的洗礼与慰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