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书院国学班 周志云  <p class="ql-block">一、与古人对话:打开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初入老年大学国学班时,我原以为课堂会沉闷枯燥,没想到第一节课就被深深吸引。《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开篇,老师用生动的故事解读:“‘说’通‘悦’,学问的快乐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温习时的豁然开朗!”这句话仿佛一道光,驱散了我对“年纪大了学不会”的顾虑。</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同学年龄从五十岁到七十多岁不等,可没人觉得学习是负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老师教我们“不求甚解,重在浸润”,不必死记硬背,只需反复诵读、感悟。渐渐地,我发现那些晦涩的古文竟变得亲切起来。读《孟子》,懂得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学《弟子规》,懂得了孝亲敬老不仅是美德,更是幸福的秘诀。国学成了我与古人对话的桥梁,每一段文字都藏着生活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二、同学情谊深:一群“老顽童”的乐学之旅。</p><p class="ql-block">一次讨论《桃花源记》,有人感叹世外桃源的虚幻,吴老师却笑着说:“陶渊明写的是理想,我们现实中也能营造‘小桃源’——比如邻里互助、家庭和睦,不就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现代版吗?”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大家七嘴八舌说起自家乐事,笑声中满是对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诗经》里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成了老伙伴们互相调侃的梗;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成了面对病痛时的自我鼓励。国学不再冷冰冰,而是化作我们彼此温暖的心灵慰藉。</p>  <p class="ql-block">三、学以致用:让经典照进现实生活</p><p class="ql-block">    国学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生活的改变。学了《弟子规》后,“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让我反思:教孩子要心平气和。现在,我常把国学智慧用在家庭中——用《朱子家训》里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教育孙辈珍惜粮食;用《颜氏家训》中的“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鼓励孩子们多学习。没想到,这些道理竟拉近了三代人的距离。重阳节组织老人吟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甚至用《论语》里的“和而不同”化解邻里矛盾。一位老邻居感慨:“以前觉得国学离我们远,现在才发现它就在饭桌上的家常话里!”</p>  <p class="ql-block">四、快乐之源:在慢时光里找到生命意义</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我,退休后为什么痴迷国学?我想了想,答案很简单——国学让我重新认识了“老去”这个词。年轻时总想着追赶时间,现在才懂得:慢下来,才能品味生命的真味。读《菜根谭》“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仿佛看见自己七十岁的模样,依然能笑看云起云落。</p><p class="ql-block">   《礼记》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晚年生活的我们而言,“治国平天下”或许是奢望,但“修身齐家”绝非遥不可及。通过国学,我学会了包容、豁达,懂得了感恩、知足。每天清晨,当我捧读经典,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那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满足感,便是最纯粹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结语:岁月不居,国学长青</p><p class="ql-block">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上,我们这群“银发学子”与千年前的圣人对话,用皱纹包裹希望,用白发积蓄力量。国学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活着的精神遗产,它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不平凡的滋味。如果问老年生活最大的幸福感来自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国学!它让我明白:青春可以老去,但心灵永远年轻;生命终会落幕,但智慧永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诗一首</p><p class="ql-block">《桑榆学易乐无涯》</p><p class="ql-block">鬓边白发染书香,</p><p class="ql-block">银发同窗笑满堂。</p><p class="ql-block"> 《论语》新翻添灼见,</p><p class="ql-block"> 《诗经》久读暖心房。</p><p class="ql-block">师言妙理春风暖,</p><p class="ql-block">联句佳章雅兴长。</p><p class="ql-block">乐在老年大学里,</p><p class="ql-block">诗书作伴度韶光。</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