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冀北的千年古城--蔚县&涞源

GYD

<p class="ql-block"> 想逃离城市喧嚣,寻找一处周边小众又有韵味的地方,蔚县和涞源绝对不会让你失望。<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蔚县</span>位于北京正西,张家口市最南端,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宋辽时期燕云十六州之一。全县现有国保单位2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04项,是全国第一国保文物大县。蔚县的<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古堡</span>和开平碉楼、福建土楼一样是人类历史留下的奇迹之一,目前保存下来的有三百多处,被誉为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河北省古建筑艺术博物馆</span>" 。河北省西部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涞源</span>,位于太行山北端,地处拒马河与唐河上游,长城穿境,太行山、恒山、燕山首尾相连。千年历史沧桑变幻,<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阁院寺</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兴文塔</span>,古寺、古钟与古塔见证了光阴对这座山城的打磨与沉淀。</p><p class="ql-block"> 初夏时光,踏足<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蔚州古城</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暖泉镇</span>和<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涞源</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小</span>城,来一次穿越千年的时空之旅,一睹古人留下的千年遗珍与独特的边塞古堡景观,深感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蔚州古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b>北枕壶流河,南扼飞狐峪,为宋辽时期“燕云十六州”之一。蔚州古城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明洪武十年(1377年)重建。古城周长3800多米,城墙高11.5米,有3座城门,4座角楼,24座敌楼,1100多个垛口。城门外建有瓮城、月城,城外有护城河。古城内名胜古迹众多,拥有国保单位9处(<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玉皇阁、南安寺塔、释迦寺、真武庙、常平仓、灵岩寺、关帝庙、天齐庙、古城墙</span>)。</p> <font color="#ff8a00">玉皇阁</font><br><div> 古城的地标性建筑,原名<font color="#167efb">靖边楼</font>,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清乾隆三年(1739年),靖边楼毁于地震,重修后,因供奉玉皇大帝,遂改称为“玉皇阁”。据《蔚州志》记载,昔日城垣有楼阁24座,独此楼最为弘整高峻,雄伟壮观。玉皇阁占地2022平米,前后两进,建筑分布在同一中轴线上。前院中央有龙虎殿、东西北有禅房。后院东南、西南分立钟鼓楼,正北耸立着玉皇阁正殿。</div><div> <font color="#167efb">龙虎殿</font>,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硬山顶式建筑。</div> 由石砌台阶拾级而上入后院,经院门直通玉皇阁正殿。 玉皇阁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三重檐歇山布瓦绿琉璃剪边顶。楼阁外观三层,内为二层,二层阁楼中部建有一檐,形成三重檐的建筑造型。 玉皇阁前月台东南角建有钟楼,西南角建有鼓楼,均为重檐歇山布瓦顶木架结构。 殿内塑有4米多高的玉皇大帝彩塑,身后站立两位宫女,手执宫扇。 大殿一层内,有多幅精美的清代壁画。北侧墙壁的壁画上,五元大帝与王母娘娘的形象栩栩如生。 东西两壁则分别绘有“三十六雷公”题材的壁画,人物均附有榜题,为观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阁楼下置放有明清重修碑7通。这是受后人推崇的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天仙子》词碑,上面镌刻着时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参议、进士苏志皋奉命赴蔚州征摧粮饷时登上玉皇阁有感而发创作的一首词:“<font color="#167efb">青帝祠前赤帝祠,步虚声里梦回时,羽轮归去鹤书迟。山吐月、水平堤,冷冷玉露湿仙衣。</font>”字体系草书,洒脱流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灵岩寺</span></p><p class="ql-block"> 又称前寺,是古城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寺院。灵岩寺始建于金代,毁于元末,明朝时期重建。该寺为明正统年间太监王振上奏折请皇帝敕建,按照官式建筑规格所造,曾经规模宏大,雄踞全城。如今仅剩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几座配殿。</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天王殿</span>,单檐歇山布瓦顶,面阔进深各三间。</p> <font color="#167efb">大雄宝殿</font><div><font color="#167efb"> </font>灵岩寺现存的天王殿为元末、明初时期的建筑。大雄宝殿为庑殿顶、梁架结构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是河北省目前最为宏大的一座单檐庑殿顶建筑。从庑殿顶就可以看出其官式建筑的等级。</div> 大雄宝殿上方悬挂有一块蓝色底的牌匾,上题“<font color="#167efb">无上士</font>”三个大字(“无上士”意为一切众生中,佛陀至高无上)。 殿内有制作于明代的精美天花和覆斗形藻井。 藻井共三座,用金闪闪的斗拱组成井壁,井心部分绘制了彩色的蟠龙,藻井之间用小天花板相隔,天花彩绘以佛家八宝和篆书寿字为主题,并绘有牡丹、仙鹤、祥云等吉祥图案。 天王殿梁架上施青灰色“旋子彩绘”,内外拱眼壁板上绘水墨蟠龙。 <font color="#ff8a00">释迦寺</font><div> 位于县城南关外,因寺内后殿原有释迦牟尼涅槃像而得名。作为古城内现存年代最早的寺庙之一,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元代,被誉为“<font color="#167efb">城内廓外之福地</font>”“<font color="#167efb">东西朔南之名刹</font>”。寺院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中殿、卧佛殿,大部分都分布在中轴线上,两旁是东西配殿和部分禅房。</div><div> <font color="#167efb">天王殿</font>(门后原有钟楼、鼓楼,已毁)。</div> 位于0.9米高的砖砌月台上的<font color="#167efb">大雄宝殿</font>,为元代珍贵遗构,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空间宽敞,明间宽度超过六米,进深更是达到九米以上,充分展现了元代建筑的精湛工艺。 大雄宝殿屋顶平缓,檐头和4个翼角翘起,具有明显的元代建筑特征。 翼角翘起,出檐深远。 在大雄宝殿的牌匾上题有“拈花微笑”四个大字,源自于禅宗“<font color="#167efb">拈花一笑</font>”的典故。 殿内的藻井,虽然与主体建筑非同时所造,但制作精美。明间的前中部和次间中部被巧妙地增设了覆斗形藻井,并辅以精美的天花装饰。在流云与红底折枝牡丹花的图案中,还巧妙地盘踞着金龙、翔凤等瑞兽的形象,显得富丽堂皇。 <font color="#ff8a00">南安寺塔</font><div> 位于蔚州古城南门西侧,始建于北魏佛教盛行时期,重修于辽代,因其所在的南安寺而得名,是一座八角十三级的实心密檐式砖塔。明代规划城墙时,因城墙穿过南安寺,因此寺院被拆除,只留下了南安寺塔。在蔚县故有“<font color="#167efb">先有南安寺,再有蔚州城</font>”之说。</div> 塔身高竣,拔地而起,严谨的须弥座,雕刻精美的塔身,紧密相叠的十三层密檐,巨大精美的塔刹,浑然一体、挺拔秀美。 南安寺塔下存有地宫一座,内藏多件珍贵文物。2011年地宫被盗,后追回文物一百多件。这些文物现于新建的蔚州博物馆内展示。 <font color="#ff8a00">财神庙</font><div> 明代建筑,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后经多次修缮。现存五通石碑,皆为历史修缮记录。河北省文保单位。</div> 财神庙主要建筑有五福殿和财神殿,是研究明、清建筑的重要实物。 <font color="#ff8a00">真武庙</font><div> 始建年代不详,明、清重修。真武庙坐北朝南,建在约3米高的砖砌台基上。平面布局呈四合院式,有前殿、东西配殿及正殿。第六批国保单位(未开放)。</div> <font color="#ff8a00">常平仓</font><div> 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一直使用到本世纪,被“<font color="#167efb">大世界吉尼斯之最</font>”认证为“沿用至今年代最久的粮仓”。常平仓现存大小仓廒五座、东厦房五间、仓神庙和戏楼各一座。</div> <font color="#167efb">仓神庙</font>和<font color="#167efb">戏楼</font>,两座建筑连体而成。仓神庙在后,戏楼在前。这种结构在建筑学上叫”一殿一卷式”。<br> 仓神庙是常平仓特有的建筑,是供奉仓神的祠庙。常平仓原样保存了当年的仓神庙和戏楼,在国内十分罕见。在这座建筑中,仓神庙为明代建筑,而戏楼则是清代风格,源于1934年国民党29军驻防蔚县时,为了利用常平仓宽阔的场院作演兵场、大会会场和娱乐演出场所,将县城西北角真武庙内清代建成的戏楼,整体搬迁到了仓神庙前。 清代的戏楼 <font color="#ff8a00">万山楼</font><div> 位于古城南端,景仙门之上。原楼毁于1947年战火。现存<font color="#167efb">景仙门</font>是蔚州古城三座城门中唯一一座幸存的古建筑。城门之上的万山楼为1997年重建,五开间三重檐歇山式建筑。</div> 登楼远眺,古城风貌一览无余。 <font color="#ff8a00">鼓楼‌</font><div> 位于古城的中心,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最初被称为“谯楼”,后在清代改为“文昌阁”。鼓楼在历史上曾多次修缮,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毁于战火。现在的鼓楼是1997年按照原样仿制的,保留了三重檐多角歇山布瓦琉璃剪边的建筑风格。</div><div> 鼓楼南与万山楼对峙,北与玉皇阁相望。</div> <b><font color="#ff8a00">暖泉古镇</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 </font></b>位于蔚县西部,距山西约2公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因一年四季水温如一的泉水而得名“暖泉”。古镇以泉水、古堡、古建与民俗文化而闻名,集古民宅、古寺院、古城堡、古戏楼四大文化奇观为一体,是古蔚州800庄堡中最为独特,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例。</div><div> 在历史上暖泉古镇是一个军事要塞,不大的区域内建有<font color="#ff8a00">北官堡</font>、<font color="#ff8a00">西古堡</font>、<font color="#ff8a00">中小堡</font>三个互为犄角的庄堡,形成所谓“三堡六巷十八庄”。一旦有战事,三堡可互相支援、配合作战,军事意义重大。此镇亦是电视剧《亮剑》的取景地之一。</div> <font color="#ff8a00">西古堡</font><div><font color="#ff8a00"> </font>明代的军事防御工事。西古堡建于明中叶嘉靖年间,初建时仅有一南门,清初顺治年间新建北门,并在南北门增建二座瓮城。西古堡东西长255米,南北长298米(含瓮城)。堡墙高八至十米,下宽六至八米,上宽二至四米,主要为黄土夯筑,南北堡门等重要部位加宽加高,并包有城墙砖。西古堡村集“<font color="#167efb">古城堡、古寺庙、古戏楼、古民居</font>”四大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被誉为“<font color="#167efb">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font>”。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 <font color="#167efb">北瓮城券门</font></div> 北堡门上原建有真武庙、梓潼庙、大钟楼,为暖泉古镇制高点。三座建筑在文革中被毁,后复建。 <font color="#167efb">财神庙</font><font color="#333333">大门</font> 北瓮城内镟门上五福财神庙内的钟亭。 北堡门 最北端的<font color="#167efb">九天阁</font>,总高16.5米,是暖泉镇内的最高点。 两瓮城的内城门南北对峙,一条大街纵贯其中。 村内现存的古民居院落约有180座。南北堡门之间是主要大街,主街东西各有三条小街,明清时期的民居坐落在街巷两侧。堡内总体布局呈“国”字型,可概括为<font color="#167efb">一主街、三道巷、一官井、更道环堡一圈走</font>”。 随处可见的剪纸工艺品。蔚县地方传统手工剪纸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当地的剪纸艺术独具匠心,以刻刀代替剪刀,在纸上雕琢出细腻的图案。 村里的<font color="#167efb">官井</font>。西古堡始建于明,这口井的历史至少与堡子一样长久。古井曾是私产,清雍正元年,全村集资将其买下,井勒石为记,立于井旁。从此,村民们不止在这里打水,还谈天说地,互通消息,井台就如同全村的社交平台。古井一直用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南瓮城内镟门,上有观音殿等建筑。 券洞内地面由大青石铺成,历经多年人行马踏,现已光亮如镜。 南瓮城内的建筑较多,有寺庙、殿堂、楼阁共74间。瓮城内的广慈庵、显圣庵,均为上下两层,内部又有众多殿宇。 <font color="#167efb">地藏寺</font>是座两层楼的建筑,上层四周环绕着庙宇,有地藏殿、十殿阎君、鬼王殿等。楼上楼下天井相连,庙宇环绕,错落有致。 清初建造的地藏寺,也称显圣庵。与经常看到的古寺庙不同,地藏寺分为上下两层,属中规中矩的天井式建筑。 弥勒寺 整座西古堡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基本历史风貌。 南瓮城的精巧布局和灵活多样的建筑造型,使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立体感十足。 南瓮城内的'<font color="#167efb">双耳戏楼</font>' 。戏楼两侧各有一间耳房,这种格局十分罕见。 南瓮城外的<font color="#167efb">财神殿</font> <font color="#167efb">南堡门</font> <font color="#ff8a00">中小堡</font><div> 始建于明代,是暖泉三堡中最小的一个,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50米,设南北两座堡门,堡内居民不到100户。</div> <font color="#ff8a00">观音寺</font> <font color="#ff8a00">王敏书院</font><div> 又名暖泉书院、凉亭书院,为元代工部尚书王敏的家塾,是暖泉古老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坐落在古镇中心河滩街,背靠逢源池。书院因其尊书崇育,历来为世人仰慕。(未开放)</div> 太行最美公路(蔚县—涞源) <b><font color="#ff8a00">涞源</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333333">“</font></b><font color="#167efb">一城山水半城湖</font>”。号称“冀北山水第一城”的涞源,地处八百里太行最北端,太行山、燕山、恒山首尾相接,拒马河、涞水、易水三水源头,被誉为“<font color="#167efb">京西夏都、生态凉城</font>”。“<font color="#167efb">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font>”宋代诗人陆游《长歌行》里的飞狐城指的就是涞源县。辽代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font color="#ff8a00">阁院寺</font>,始建于唐代的<font color="#ff8a00">泰山宫</font>、<font color="#ff8a00">兴文塔</font>承载了悠远的千年古韵。</div> <font color="#ff8a00">阁院寺</font><div>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辽代官式建筑实例,它用木构、铁钟、窗棂与壁画,拼贴出一幅跨越十个世纪的文明长卷。阁院寺面积不大,中轴线上<font color="#167efb">天王殿</font>、<font color="#167efb">文殊殿</font>、<font color="#167efb">藏经楼</font>依次南北排列,两侧有禅房和配殿。其中最主要的建筑便是始建于大辽应历十六年(966年)的文殊殿。</div><div> (阁院寺一直没有对公众开放,所幸当时因维修施工得以从后门进入,使涞源之行未留下遗憾)</div> 图左侧是建于明代的<font color="#167efb">天王殿</font>,右侧是<font color="#167efb">文殊殿</font>。 <p class="ql-block"> 让阁院寺跻身中国建筑史巅峰的,就是这座于辽应历十六年(966年)落成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殊殿</span>。坐落在1.2米高的石砌台基上、外观朴素无华的文殊殿是典型的辽初官式建筑,也是目前发现的全国唯一的三开间、方形、减柱造的殿宇。 门前两棵古松,一为龙松、一为凤松,相传为辽圣宗耶律隆绪所栽(凤松依然青翠,龙松已经枯死)。</p> <p class="ql-block">  文殊殿代表了早期木构建筑的精华。檐下配有硕大的斗拱,具有明显的宋辽风格。</p> 文殊殿在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殊殿是八大辽构中建造年代最为久远的,也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之一。 门上悬挂的“<font color="#167efb">大智文殊</font>”匾额。文殊殿保存着自辽代以来,元、明、清多个朝代的窗棂样式,堪称“<font color="#167efb">中国古窗棂博览馆</font>”。 与大殿是同期的<font color="#ff8a00">辽代菱花格子窗</font>,窗棂做工古朴而精美。尤其是左侧明柱旁边的一块,上面的纹饰精美绝伦,有跳舞的人形、塔形、瓶形等,还装饰了梵文,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 有趣的是其中的“<font color="#167efb">跳舞的人形</font>”纹饰,酷似北京奥运会舞动的京字。(图片来自网络) 粗大的斗栱和很深的出檐。文殊殿的斗拱结构堪称一绝,每一构件相互咬合,严谨合理,支撑力完全合乎力学原理,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稳固如初。斗拱上的青绿彩绘色彩历经风雨,依然十分艳丽。 大殿没有开门,只能透过门缝窥见里面的构造和佛像。殿内采用了“四椽袱对乳袱用三柱”的减柱造工艺,将殿内立柱从12根减为4根,创造出高8米、宽15米的开敞空间,这种“以力学换空间”的设计理念,比欧洲哥特式建筑早了五百年。<div> 无缘一见的还有文殊殿内的辽代壁画,以其单体人物尺幅之大而闻名。壁画采用珍贵的矿物颜料,并运用立粉贴金技法,整幅壁画贴有九斤多重的金箔,虽在明代被黄泥覆盖,但拆除后仍可见其精美宏大。</div> 文殊殿殿前两侧各有一石碑和经幢,石碑上分别是明嘉靖和清乾隆年间携刻的阁院寺重修记,经幢分别为唐咸通和辽应历年间立的。 文殊殿旁的<font color="#ff8a00">涞源铁钟</font><font color="#333333">,</font>因铭文中有“飞狐县”三字,大钟也被后人称为“<font color="#167efb">飞狐大钟</font>”,堪称辽代冶金技术的活标本。铸于辽天庆四年(1114年)的这口铁钟,通高1.6米,重达2吨。钟上铸有《金刚经》经文和 55 个梵文,用力撞击,钟声可声传十数里,余音袅袅。 文殊殿后部(屋顶上的鸱吻已缺失)。文殊殿建筑规制较高,用料粗大、构思精巧、施工精良,虽经历千年雨雪风霜的洗礼和几次大地震的考验,仍然巍巍不动,使这座淹没在历史岁月里的古寺神奇的完好保留至今。 文殊殿北侧的<font color="#ff8a00">藏经阁</font>,始建于明,重修于清,重檐歇山顶。 <font color="#ff8a00">拒马源</font>泉群位于涞源县城南和城东,是拒马河的源头(拒马河古称涞水,涞源据此得名)。拒马源泉群清泉喷涌,绿柳成荫,涞水源(北海泉)北侧有唐代建筑兴文塔、泰山宫,湖光塔影,是涞源县标志性景观。 <font color="#ff8a00">泰山宫</font><div> 地处涞源县城,与拒马源头的北海第一泉毗邻。泰山宫始建于唐贞观14年,俗称“泰山宫奶奶庙”。古代泰山宫松树成荫,与始建于唐天宝三年的<font color="#ff8a00">兴文塔</font>交相辉映,有“<font color="#167efb">东塔松涛</font>”之美誉。时世变迁,二十世纪中叶文革期间大部分殿堂庙宇被毁,现只存山门碑厅(已改为碧霞圣母殿),两侧有东西配殿,钟楼鼓楼等。 </div><div> 泰山宫全貌</div> 拒马源头,湖光塔影。 泰山宫山门和兴文塔 位于泰山宫院内的<font color="#ff8a00">兴文塔</font>(取“兴文重教”之意)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年),重修于辽,明代曾大修。兴文塔建筑形式为五级八角实心楼阁式砖仿木结构,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座为须弥座,高1.42米,仰覆莲形;塔身高25米,每层有出檐,檐下设砖制斗拱,掾、飞为平座,卷刹很大,兼具唐代雄浑风格与辽代工艺特征。其独特的砖仿木斗拱、直棂窗、铁制塔刹(部分损毁)及碑文遗存,使其成为涞源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div> 兴文塔于2005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泰山宫主殿<font color="#167efb">碧霞琳宫</font> <p class="ql-block">敬请浏览另二篇:</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1bfcrg" target="_blank">世界遗产在中国--北京中轴线</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1hx3v1" target="_blank">江南踏春行--台州访古</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