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头街豆腐匠的坚守

许振东

<p class="ql-block">豆腐是老百姓的美食之一。它无论单独做菜,抑或跟其他食材搭配,譬如小鱼炖豆腐,鱼肉的鲜美与嫩滑的豆腐相互交融,都会成为美味佳肴。在宿迁北郊井头街上,有着50年豆腐制作历史的一家作坊,豆腐远近闻名。这家豆腐下锅翻炒不碎、吃起来津津有味,不知俘获了多少人的味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传统豆腐</span></p><p class="ql-block">作坊主人是位年近70岁的蔡勇老人。岁月在他夫妻俩脸上都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却也沉淀出他俩对豆腐制作的执着与热爱。5月的一天,我走进这家作坊,听老人缓缓讲述他家制作豆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制作豆腐,选材十分讲究。他家一直选用马陵山下盛产的黑嘴大豆。这里的水土滋养出的大豆颗粒饱满,蛋白质含量远超其它品种,为制作高品质豆腐奠定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优质大豆</span></p><p class="ql-block">选好大豆,第一道工序——浸泡,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需依据季节变化精准把控时间:夏季2到3小时即可,冬季则需延长至4到5小时。浸泡过久,豆子易起沫,影响豆腐口感;时间太短,碾磨时会发出“咯噔咯噔”声,难以磨成细腻糊状。</p><p class="ql-block">经过两次仔细淘洗,大豆身上的泥沙被彻底去除,真正的豆腐制作之旅正式启动,复杂工序逐一展开。在旧时代,做豆腐跟驶船和打铁通常放在一起,被视为世上最苦的三件营生。豆腐制作不仅工艺流程复杂,更是一项十足的体力活,从业人员每天都得与时间赛跑,起早贪黑,睡不上一次安稳觉。然而,他夫妻俩凭着对传统工艺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对食客们信任,偏偏在这条艰辛的道路上一走就是50年。</p><p class="ql-block"> 将大豆加水后磨成细浆,在四十多年前,这全靠人力推着沉重的石磨转圈来完成。一场磨推下来,人常常累得腰酸背痛。后来用驴推磨省力些,但仍不放松,直到后来用上电动小钢磨,人们才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黄豆磨成浆糊后,要渣汁分离。在传统做法里,实现渣汁分离的关键是㧫(lǎng)浆:将浆糊装入细密纱布,四角打结悬挂固定,利用重力使豆浆自然滴落在盆里,过程中轻摇布袋加速分离,并适时加水稀释,临近结尾,收紧纱布,还要用双手挤压一番,尽可能地将豆汁抽取干净。随着时代的发展,㧫(lǎng)浆这个环节早被淘汰,如今使用的渣汁自动分离机,通过上下一组带有沟槽的砂轮片摩擦大豆,实现一端出渣,一端出汁,既省力高效,又干净卫生。从传统工艺到现代设备的转变,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也体现了他夫妻俩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积极接纳新事物,不断提升豆腐制作效率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豆汁上锅烧煮,其中也大有学问。他家一直沿用传统的带烟囱的高灶锅来烧制豆汁。木柴作燃料,火软,火候容易控制,这是现代燃气炉灶难以实现的优势。起初,等铁锅烧热后添加豆汁。在缓慢加热过程中,豆汁会在锅底形成一层糊网。为了让锅里温度均匀,需要用舀子在锅里不停地转动,但拨动时要格外小心,因为一旦舀子不小心伤到锅底的糊网,破碎的黑色糊网从锅底窜上来,掺杂在豆腐里面,影响豆腐的卖相,即便卖出去,切片时被发现,人家也不舒心。待锅里起沫烧开后,将豆汁舀到靠近灶台的专用砂缸里,再继续添加豆汁烧下一锅。这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观察,都凝聚着他夫妻俩的专注与经验,也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决定了豆腐最终的品质。</p><p class="ql-block">盛装在砂缸里的热豆汁,要添加盐卤把它凝聚成胶状物。这一环节,实现豆汁到豆腐华丽转身,是豆腐制作的核心。盐卤在旧时代是紫红色的块状物,每次使用时,要用切菜刀从大块卤石上敲下来一小块,放在碗里用水融化。去掉碗底沉淀脏物后,卤水才能洒进锅里。而如今用的是白色片状的食用氯化镁,更加干净卫生。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卤水用量的把控始终至关重要。放少了,豆腐松散成型不佳;放多了,豆腐发硬,失去弹性。只有卤水用量适中,才能让豆汁凝聚成质地均匀、软硬适中的块状。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晶,配盐卤成了他夫妻俩绝活,是他家豆腐独特风味的关键所在。卤水洒过后,把凝聚好的豆汁胶状物舀到铺好一层纱布的竹筛里,用纱布包裹好后,再在筛子上面放两块条石压着。这时,豆腐里多余水份“哗啦啦”地被挤压下来。静置一会儿,一包鲜美豆腐就诞生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传统豆腐</span></p><p class="ql-block"> 经过这样一道道精细工序,一块块鲜嫩豆腐,走进千家万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夫妻俩的生活轨迹,就像被设定好了程序,每天都围绕着豆腐制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逢集时,夫妻俩早早地就将一包一包豆腐,陆续运到集市上出售。那洁白如玉、散发着诱人豆香的豆腐,往往不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闭集时,每人都驮着豆腐,骑上电动三轮车,走街串巷。那一声声悠长的“豆腐……豆腐……”吆喝声,在井头街的大街小巷回荡,成为了清晨里独特的记忆符号。周边的居民们,只要听到这熟悉的吆喝声,就知道刚做好的热豆腐来了。 每天豆腐卖完回家,夫妻俩收拾停当,往往已经到了上午10点,短暂休息后,下午又要劈些木柴,备好下一波黄豆,为第二天的豆腐制作做准备。</p><p class="ql-block">这样周而复始的生活,他俩一过就是50年,却从未有过丝毫的厌倦,反而在这平凡的日子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支撑他俩走过这漫长岁月的,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热爱,更是对品质的坚守。他俩一心一意只做豆腐,做好豆腐,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这份纯粹,在当今食品行业乱象丛生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有些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使用劣质原料,添加各种有害添加剂,坑害百姓。而井头街豆腐匠这份坚守,就像一股清流,涤荡着人们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