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第四届职工大奖赛综述

永远的奈特

<p class="ql-block">永州市第四届职工诗歌大奖赛综述</p><p class="ql-block">文:吴茂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届诗歌大奖赛,延续了“诗赞劳动,歌咏幸福”的主旨,在春风化雨的诗意中,书写劳作之光与时代温度。整体作品既沾泥土之气,又带理想之光,呈现出深沉的人民立场与浓烈的生活质感。诗人们笔下的工运历史、红色人物、新时代职工风貌,被写得有筋有骨、有情有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不再是抽象口号,而成为一幅幅可触可感的图像。在题材上,从厂房车间到田野工地,从摆摊人群到科技前线,皆成诗境;在诗艺上,现代诗为主干,辅以散文诗与古体诗词,风格多样,气象宏阔,虽整体水准可喜,然仍有少量作品空泛失实、同质化明显,甚至疑似AI生成,略显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一等奖作品《路边的风景》可谓一枚深藏烟火的诗性镜头。诗人以市井为经,以人间为纬,将水果摊夫妻、肠粉摊夫妇、垃圾清运工等城市底色之人,写得既沉静又生动,如珠如玉,熠熠生辉。那些被日常吞没的微光,被诗意重新拾起:木匠吐出的烟圈,在春天收款声中漂浮;象棋摊边的棋子与钥匙锉屑一并飞扬……诗行如针线,将生活碎片一一缝合成柔软的叙事,让“板车男人扒饭时露出王者荣耀”的瞬间,化作人间最坚硬又最温柔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等奖作品《大国能源》,以“火、风、光”三首诗编织出中国能源转型的壮阔长卷。诗人既见机械之形,更察自然之魂,在风车、光伏、烟囱的变奏间,描绘出绿色嬗变中的文明图景。诗语如锻铁,如织电网,又如晨风抚山川,将科技与生态合为一体,既写力量,也写觉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星图》则以工业与文明双重纬度,构建起一幅属于永州的“精神地图”。从舜帝农耕到量子科技,诗人用焊枪火星、辣椒苗、瑶绣银针等意象,勾连起时间的裂缝,让传统与未来在“淬火”中共振,既有技术语言的冷峻,又不乏家园情怀的温度,星空之下,尽是工人之名与工艺之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杏林律动》以医者仁心入诗,银针、药罐、呼吸机等器物,在诗人笔下被赋予情感温度。诗作将“气血流转”与“月色如洗”相互勾连,中医之道与生命哲学彼此辉映。虽部分章节意象略显堆叠,但整体节奏稳健、语义丰沛,是一次对医疗人文精神的深情描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三等奖作品《麦穗》,则以“低垂”“饱满”为诗眼,将劳动的谦逊与充盈刻入诗行。从粉笔灰到实验台灯火,从麦田弧度到母亲怀抱,诗人用最质朴的语言,搭建起劳动与情感的桥梁。虽有些比喻略显程式,但总体上,以稔熟的节奏与家国情怀,奏响了新时代的麦浪之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将万家灯火刻在手心》《缝补》《写给春天的信笺》《心理咨询师》等佳作,同样值得关注——它们或细腻如针线,或浩阔如夜海,以人民为本,以生活为经。人民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人民。本届赛事,正是对这句话最诗性的注脚:劳动的光辉不在远方,就在我们的身边,正在燃烧、正在照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州市第四届职工诗歌大奖赛评委会</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