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堰画乡这个名字,听起来非常有古韵和诗意,但它并不是地名,而是两个地方的合称,是一处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古堰画乡景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占地面积13.18平方千米,由古堰和画乡两个古村落组成。</p> <p class="ql-block"> 古堰指的是瓯江北岸碧湖镇堰头村,有一座始建于公元505年的通济堰,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画乡则是瓯江南岸的大港头镇大港头村,是著名的美术写生基地和摄影创作基地,被称作画乡。</p> <p class="ql-block"> 隔江相望的两座古村落,都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虽然同属一个景区,却被瓯江一分为二,但又浑然一体。当游完南岸的画乡,再乘坐画舫到达北岸,欣赏堰头村的风光和通济堰的壮丽。</p> <p class="ql-block"> 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和时行。我们在四月的下旬,乘着温暖的春风,来到古堰画乡这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开始了水墨江南的寻梦之旅。</p> <p class="ql-block"> 走进画乡大港头村,一颗巨大的古樟树映入眼帘,特别令人震撼。树冠如盖,遮天蔽日,胸围达11米,需要5个大人才能合拢,树冠覆盖面积超过500平方米。据介绍,树龄1300年,被称为浙江第一树。</p> <p class="ql-block"> 大港头村位于瓯江南畔,处于龙泉溪和松阴溪的会合处,自古就是水上交通枢纽。早在唐宋时期,当地百姓傍水筑屋,猎渔而居,是远近闻名的商埠重村。</p> <p class="ql-block"> 村落古朴典雅,环境清幽,山水隽秀,风光旖旎,是丽水巴比松画派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摄影之乡的主要创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 我们抵达的当天,天气是欲雨不雨,空中聚集的云层比较多,这种天气却有一种朦胧之美,真是“浓妆淡抹总相宜”。</p><p class="ql-block"> 站在瓯江岸边,望着两岸的春光山色,仿佛置身于画中,令人目酣神醉。</p> <p class="ql-block"> 大港头村的江滨古街,全长550米,建于晚清和民国时期。街道的两侧,大多是二层的木结构楼房,通常一楼为店铺,二楼为客栈,是典型的江南古镇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 大红灯笼高高挂,游人漫步古街行。走在古韵悠长的街道上,仿佛穿越了历史。两侧的店铺与画廊,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古街紧挨着瓯江,江面上的缕缕清风徐徐吹来,感觉特别的舒服。</p> <p class="ql-block"> 坐在古堰居的老屋门前,有一种莫名的亲切与温暖,或许这就是古街的魅力吧。</p><p class="ql-block"> 一只小猫咪,趴在竹椅上四处张望,对陌生人的到来,丝毫没有反应。不管谁坐在这里,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旧梦与情怀。而这一幕,却是心中永远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站在用石头铺设的溪水滩上,郁郁葱葱的山丘,犹如绿色的绒毯,将瓯江装点的宛如仙境。一片片白帆,倒映在水中,好像是一幅画,又好像是一首诗,勾的人心神不宁,久久不想离去。</p> <p class="ql-block"> 当与山水相遇的时候,在风尘中勇于拼搏的自己,却展现出女人独有的柔情。她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在岸边撩起清澈的江水,脸上挂着甜蜜的笑容,似乎这里才是她要寻找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江面上的一只小船,静静的停留在水中,好像在欢迎游客们的到来。扬起的白帆,在水面上留下重重叠影,与波光交织在一起,如梦如幻,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这座具有31级踏跺的古渡口,是当年繁华的象征。明清时期,这里商贾云集,客货往来频繁,是浙西南重要的港口和水运码头,也是连接松阳、遂昌、龙游和衢州等地的关键节点。</p> <p class="ql-block"> 清咸丰五年,这里还开辟了夜渡,燃灯照明,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清代诗人朱小塘曾写下《大港头春望》一诗,“雨歇村南大港头,湖光掩映夕阳楼,也能热闹如城市,六县来船并一州”。句句道尽了大港头古埠昔日的繁荣场景。</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货运四通八达,严重冲击了瓯江航运。大港头村古码头,逐渐门堪罗雀,无人问津。但是,一个新的契机出现,又使这里的经济起死回生。</p> <p class="ql-block"> 当时,有一群受法国巴比松画派影响的年轻画家,被瓯江的烟雨帆影所吸引,来到这里架起画板,用油彩对话山水。短短的几年时间,丽水巴比松画派在此诞生,大港头村也声名鹊起,蜕变成了一座画乡。</p> <p class="ql-block"> 法国巴比松画派,源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才华横溢的画家,厌倦了都市生活,纷纷走出画室,来到巴黎南郊一个叫巴比松的偏僻村落。</p><p class="ql-block"> 他们以田园风光为创作对象,表达对大自然的真实情感,画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这就是巴比松画派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现在,大港头村已经成为巴比松油画基地。目前,入驻古堰画乡的艺术工作室,画廊、已达100多家。中央美术学院、意大利卡拉拉学院等几百所院校,都在此建立了艺术教育实践基地。</p> <p class="ql-block"> 历史总是这么相似,明代丽水画家吕文英,在骤雨初歇时,提笔创作了传世名作《江春风雨图》,描绘的正是瓯江一带的景色。</p><p class="ql-block"> 如今,无数的画家,以古堰画乡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幅秀山丽水和古镇风貌的经典之作,远销世界各地,年产值超过亿元,再一次振兴了乡村经济。</p> <p class="ql-block"> 灵动的瓯江,起伏的群山,缥缈的远空,这些既是美术创作的素材,也是历代诗人讴歌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我国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在瓯江写下第一首山水诗歌后,历代文人在瓯江沿线,相继留下5万多首诗歌。诠释了水墨江南的无限韵味,也展现了大自然的巨大魅力。</p> <p class="ql-block"> 三位老同学,并肩而立。望着开阔的江面,翱翔的白鹭,还有渐渐远去的点点白帆,心中是喜不自禁。此时此刻,真希望时间能在此停留,让这份美好永恒定格。</p> <p class="ql-block"> 位于村口的双荫亭,始建于民国时期,是江滨古街最大的看点。因亭前有两颗大樟树,故称双阴亭。亭身由十八根红漆柱子支撑,寓意十八罗汉,又名罗汉亭。</p><p class="ql-block"> 双荫亭三个大字,由我国著名书法家,原国家书法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学研究院院长朱关田题写。</p> <p class="ql-block"> 双荫亭临江而建,圆鼓素面柱基,双层建筑攒尖顶,四角仿古楼阁式木结构建筑。檐角上翘,横木上有斗拱,风格端庄稳重。亭长6.7米,宽6.3米,占地面积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在古樟树的下面,立有一块石碑,因年代久远,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p><p class="ql-block"> 双荫亭是为商人提供休息的地方,这块石碑也是来往商人捐钱而立。虽然字迹无法辨认,但却可以以此凭吊,大港头古码头当年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这个画面非常有趣,前面是两位漂亮的女士,后面有一位洒脱的绅士。绅士的头在两位女土头部的中间,站位是恰到好处,起到了绿叶烘托红花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游完了画乡景区,我们乘坐画舫前往瓯江北岸的堰头村。坐在船上面,每个人都是笑逐颜开,眉飞色舞。随着画舫在江面上悠悠荡荡前行,一颗颗跳跃的心,早已飞到了瓯江对岸。</p> <p class="ql-block"> 登上堰头村的保安码头,我们沿着江边的小路,向通济堰方向走去。一路上远山近树,万紫千红,景色优美,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 这条竹林中的小路,是通济堰水利工程文化长廊,沿途有历代官员的雕像和相关介绍。其中有范成大,何澹、樊良枢,刘廷矶等历史名人,他们都在通济堰的建造,维修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亭中的碑刻,是明代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为通济堰撰写的碑文,记述了丽水知县樊良枢,组织民众修缮通济堰的功绩。</p><p class="ql-block"> 汤显祖是万历年间的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等职。后任浙江遂昌知县,政绩斐然,因触怒权贵愤而辞官,碑文是他回乡后所作。</p>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松荫溪的岸边,景已入眼帘,人也入画中。清朝诗人朱小塘,曾赞美这里的景色,可与西湖媲美。“湖边也敌西湖景,曲曲长亭树下行”。</p><p class="ql-block"> 诗歌赞美之处,有山有水有绿林,秀山丽水映碧空,真是风景这边独好。</p> <p class="ql-block"> 松荫溪虽然称溪,实则河道宽阔,自然风光秀丽。是堰头村一道靓丽的风景。凡是来到的人,都恋恋不舍,乐不可支。</p> <p class="ql-block"> 用木头制作的伞亭,具有遮阳避雨功能。四位美女在伞亭中,肢体相连,好似杂技表演,千娇百媚,多姿多彩。这正是:</p><p class="ql-block"> 亭中四影摇,彩衣裹身腰。</p><p class="ql-block"> 清风拂绿水,春光肩上飘。</p> <p class="ql-block"> 一江碧水为古堰画乡打上了柔美的印记,也让游人喜出望外,流连忘返。站在小树的旁边,观赏每一处风景,感受每一次的遇见。心里早已把最美的景色,收进了记忆的囊中。</p> <p class="ql-block"> 在通济堰的旁边,立有两座塑像,是名传千古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詹南二司马,俩人的名字,因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但二位修建通济堰的功绩,却被后人世代传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司马是主管军需的官职,詹司马原为朝廷武官,因军务来到处州,发现碧湖平原因缺少灌溉而产量低下,便奏请朝廷筑堰,得到梁武帝的批准。专职督造工程,南司马是朝廷派来协助詹司马的助手。</span></p>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是世界第一座拱形大坝,与都江堰,它山堰、灵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p><p class="ql-block"> 它比西班牙人建于十六世纪的爱而其拱坝,意大利人建于十七世纪的邦达尔拱坝,都早了一千多年,是世界水利工程的伟大创举。</p> <p class="ql-block"> 关于通济堰的建造,还有一个白蛇示迹的神秘传说。詹南司马到任以后,对松阴溪进行考察时,因地形复杂,一时无法选定坝址。</p><p class="ql-block"> 正在焦虑之际,忽见一条白蛇从对面昂首横游过来,两司马从白蛇过溪的游行蜿蜒路线中,得到了启发,巧妙的设计了弧形坝体,开创了世界水利工程技术史上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建造初期,坝体采用的是竹木结构,这种说法在《通济堰志》中得到了证实。在每年洪峰前的枯水期,需要对坝体进行大修,既费工又废料。</p><p class="ql-block"> 到了南宋时期,坝体改为了石坝,从而使坝体有了较强的抗洪峰能力。石坝还改变了泄流方向,减轻了对堰坝,护坡及溪岸的破坏。</p>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的建造,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堰头村处在碧湖平原的最高处,利用地势差异,在此筑坝截流,使溪水自高向低灌溉整个平原,设计独具匠心。</p><p class="ql-block"> 亲临通济堰,无不赞叹古代工程技术的卓越,使这座千年古堰,至今还发挥着灌溉作用。</p>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虽不及都江堰的雄伟,也无郑国渠的盛名,却以独到的建造和管理技术,在水利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了1500多年,通济堰依然在守护着浙西南的碧湖盆地,确保这片广袤农田的丰收于安宁,真是利在千秋。</p> <p class="ql-block"> 闲心对绿水,清净两无尘。站在这个正方形的空框里,不仅将自己的身影留下,更是把举世闻名的通济堰,装在了心里。这首由岁月凝聚成的千年诗歌,古韵悠悠,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站在高处望去,通济堰横卧在溪流之上,千年石堤如岁月雕琢的脊梁,将湍流驯为了明镜。</p><p class="ql-block"> 建在溪水上的观堰楼,古香古色,既是观景的绝佳之处,也为通济堰增添了古韵和魅力,令游人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 古堰的美,是历史沉淀的美,是岁月留痕的美。更是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灿烂之美。</p><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通济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9月,通济堰被列入世界首批灌溉工程遗产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目录。</p> <p class="ql-block"> 堰头村位于通济堰的源头,这也是堰头村名字的来历。村中溪水环绕,黛瓦白墙,绿树成荫。松荫溪水经通济闸分流后,依村而过,与古老的通济堰,构成了独特而迷人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观堰楼下来,沿着村中的街道返回,这条路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通济古道,也是丽水与松阳,遂昌、云和、龙泉之间,唯一的陆上通道。</p><p class="ql-block"> 道路的两侧,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和古建筑,犹如一首缠绵的诗,让人细细的欣赏和品味……。</p> <p class="ql-block"> 南山映秀古民居,建于清代中期。青砖砌筑,砖雕门楼非常的精美。</p><p class="ql-block"> 据说,房主叶朝鼎自幼聪慧过人,五岁吟诗作对,六岁能弈棋弹唱,生平熟背四书五经。但他的儿子却天性爱武,精通十八般武艺,后来官至五品武官。父子俩一文一武,远近闻名。</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座古民居,已经出租给他人开酒坊,浓郁的酒香,在空气中弥漫飘荡。</p><p class="ql-block"> 店内的幔帐里,有一部古筝,让旅友心生喜欢,她凭着熟练的指法,弹奏了一首曲目。清脆的琴音,在酒坊里响起,与酒香一起飘向了远方。</p> <p class="ql-block"> 村中主干渠的两岸,有成群的古樟树,这是古堰画乡的独特景观。十多棵一级保护古树,都是千年以上的树龄。树根深扎渠堤,是古堰的守护神和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有一颗树被当地人奉为舍利树,历经数次雷击火烧,至今依然存活,也被称为神树。虽然已经老态龙钟,但仍生机勃勃,依靠树皮吸取地里的营养继续生长。</p><p class="ql-block"> 这棵树内部中空,外形奇特,每个游客经过这里,都会啧啧称奇。</p> <p class="ql-block"> 古樟树树干斑驳,布满了岁月的痕迹,被村民们视为风水树。四周挂满了红色布条和祈福牌,这是当地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人们对古樟的敬畏与寄托。</p> <p class="ql-block"> 在村口有一座贞节石牌坊,建于清朝嘉庆三年,为表彰叶成发之妻梁氏的功德而建。</p><p class="ql-block"> 叶成发英年早逝,遗孀梁氏恪守贞节,独自抚养儿女,使儿孙都考取了功名。嘉庆皇帝特敇建节孝流芳牌坊,彰显了女性的美德。</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傍水而建,在绿荫的掩映下,更显意境优雅,古韵十足。阁内供奉有文昌帝君的神像,还有精美的壁画、彩绘和木雕装饰,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造型优美,气势宏伟,是古堰画乡景区里的重要历史建筑,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为两层重檐歇山顶亭榭式木结构建筑。外观呈八角形,顶部形似元宝状,至今保存完好,观赏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 站在古渠的岸边,只见浓绿的树木,铺天盖地,将天空遮去了大半。树叶的倒影,又落于水中,与潺潺流水相互交融,景色美轮美奂,真是从画中流淌出来的江南水乡。</p> <p class="ql-block"> 堰头村是叶氏家族聚居地,素来文风昌盛,在明清时期,人才辈出。尤其是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科甲不断,连出五位进士,辉煌一时。</p><p class="ql-block"> 文昌阁悬挂的对联:“高阁文界齐北斗,中书亮节映长虹”。向世人展示了堰头村的深厚文脉和人文底蕴。</p> <p class="ql-block"> 在纷繁的世界里,总有一处地方,能让生活浸润在诗意里,古堰画乡便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当你走进它的时候,便会被深深的吸引,留下无尽的爱恋和思念。</p> <p class="ql-block"> 古堰画乡纯朴自然,是一个让人心灵放松的地方,也是一处忘却尘世烦恼的圣地,曾被《国家地理》杂志称为最后的江南秘境。</p><p class="ql-block"> 来到这里,可以放慢脚步,与山水共舞,感受大自然赋予的欢乐与喜悦。无论是站在通济堰头,远眺瓯江帆影,还是穿梭于画乡小巷,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p> <p class="ql-block"> 欢迎您的光临阅读,您的点赞留言或关注,就是对我的最大鼓励和支持,再一次深表谢意!</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