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南(运城临汾)自驾游记 ——(4—3)

德厚

<p class="ql-block">  D5. 5月16日 早餐后离开隰县前往绵山风景区,图中是隰县城市标志性建筑“鼓楼”。</p> <p class="ql-block">原名介山,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而得名。绵山不仅是中国清明节(寒食节)的发源地,还是一处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原是一条山沟沟,据说是位煤老板投资10多亿开发,形成纵深10多公里的风景区域。需要乘坐景交车(50元),沿途设立10个站点,因景区太大,可以游览2-3天,我们仅选择了两个站点游玩(水涛沟和云峰寺)。</p> <p class="ql-block">清明寒食节与绵山有极大的渊源。一代名臣介子推在重耳逃难的路上割股奉君。重耳成为晋文公后论功行赏当年的功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也已携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后经人提醒,才想起还遗漏了赏赐介子推,并希望介子推能出山再辅佐他。介子推一直推辞,于是晋文公在绵山的三面放火烧山,以此相逼,结果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树宁愿活活烧死在山里,都不愿下山。晋文公得知此事后,下令这一天忌火寒食以纪念介子推。</p> <p class="ql-block">整个水涛沟长4公里,往返就是接近9公里,就算什么都不看,只走路,往返也要3小时多,不敢再走,折返下山了。</p> <p class="ql-block">换乘景交车到云峰寺,需要攀登120级台阶,虽然比较陡峭但休息几次后终于登上了。</p> <p class="ql-block">绵山云峰寺,寺庙因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地理位置而闻名,上方突出如檐,下部凹回,腹中空阔,形如两手抱腹,因此又得名抱腹寺。</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公元1040年,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与扩建,现存古建筑包括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五龙殿、明王殿、马鸣殿、罗汉堂、眼光菩萨殿及僧房、客舍等近百间。其中,空王殿是云峰寺的主殿,供奉着极具价值的佛像,称为空王佛。殿内除了主像空王佛外,还有普贤坐像和文殊菩萨骑狮像,都是泥塑金身。</p><p class="ql-block">云峰寺还保存了许多唐、宋、元、明时期的碑刻、雕塑。抱腹寺的建筑和布局充分利用了地形,高低参错,高处通过悬空栈道连接各个殿宇,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包骨真身?是指古代一些修行较高的道教或佛教人士坐化后,遗体不做处理却能够完好无损,后人便将其肉身塑像,予以膜拜,此称包骨真身。绵山上就有十几尊包骨真身佛。这是空王佛真身。</p> <p class="ql-block">中餐后离开绵山去霍州,游览娲(wa)皇庙。时值中午1点多,庙门紧闭,从门缝看到有人在施工作业,多次敲门无果,看见门前通知内容有文管人员电话,联系结果是正在通话中。不得不按照提示打霍州文管办公室电话,通了,可能是这地方官员不知我等来客的根底,同意通知有人来开门了。</p> <p class="ql-block">十分幸运娲皇庙文管人员几分钟到了,一位老农模样的人手拿玥匙,开门迎接我们远道而来的游客,我们终于如愿以偿可以目睹霍州娲皇庙。</p> <p class="ql-block">这是娲皇宫的核心建筑 —— 娲皇圣母殿。这座大殿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在阳光的照耀下,金黄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辉,彰显着其尊贵的地位。殿内供奉着娲皇圣母的神像,神像造型精美,面容慈祥,眼神中透露出温和与慈爱,仿佛在俯瞰着世间万物,庇佑着百姓的平安。女娲的传说深入人心,她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娲皇圣母殿也成为了人们祈福许愿的圣地,每逢初一、十五,前来上香朝拜的人络绎不绝,香烟袅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壁画里四分之三侧脸最传神</p><p class="ql-block">在娲皇庙的圣母殿内,最精华的就是娲皇圣母壁画。壁画描写了圣母女娲朝见大臣和处理政务的场景,囊括了圣母召见大臣问策、后宫准备膳食和各方帝王来贺等场景。整个壁画井然有序,让观者仿佛置身其中,成了圣母的座上宾。</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为娲皇殿和三霞殿,西配殿为伏羲殿和三星殿。分别塑有女娲攒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折断鳌足支撑四极,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伏羲发明占卜八卦,创造文字,教会人们捕渔打猎等大型情节性泥塑和三霞仙子、福禄寿三星塑像。</p> <p class="ql-block">来开门的文管员60多岁了,影响了他休息,为表达感谢之意,我们送上20元钱,他推托一下后收下,热情打开各门,介绍娲皇庙的塑像和壁画。</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东山墙壁画是“万世母仪”,西山墙壁画是“开天立极”。</p> <p class="ql-block">女娲补天 在神像的背后,是一幅巨大的壁画,壁画内容丰富,描绘了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生动地展现了女娲娘娘的伟大功绩。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情丰富,有的面露焦急之色,仿佛在为天崩地裂的灾难而担忧;有的面带微笑,仿佛在为女娲娘娘的成功而欢呼雀跃。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女娲文化的内涵和魅力。</p> <p class="ql-block">两山墙的壁画应出自不同的画师或画班,一直有传说山西庙宇绘制壁画会请不同画班各画一面墙,大殿当中悬挂布帘,画师不能看到对方作品,画完后撤去布帘评定优劣,从娲皇庙不同的画风看,或许传说不虚。</p> <p class="ql-block">现存古建筑为元、明、清古文化遗产。无论其位置选择、建筑规模,还是整体布局、形制设计,均为全国现存同类衙署之冠,是中国已知唯一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凝聚着古代汉族劳动人民聪明才智,闪耀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光辉的璀璨明珠,在霍州大地重放异彩。</p> <p class="ql-block">霍州城市中心也有一座鼓楼,四门朝东南西北四条主干道。</p> <p class="ql-block">D6. 5月17日 早餐后外观欣赏一下霍州市内天主教堂,直奔洪桐广胜寺。</p> <p class="ql-block">洪洞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寺院,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该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还是多个“中国之最”的所在地,包括:</p><p class="ql-block">飞虹塔:这座八角十三层的琉璃塔是广胜寺的象征,高47.31米,采用黄、绿、蓝三色琉璃装饰,阳光下光彩夺目。飞虹塔不仅因其精美的琉璃工艺著称,还是“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p><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这部藏经是唐代玄奘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卷中的一部分,是佛教典籍中的孤本,被誉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水神庙元代壁画:这些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题,描绘了元代市井生活、戏曲、体育等场景,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中一些壁画曾被文物贩子盗卖至美国,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纳尔逊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一层可以进入</p> <p class="ql-block">在弥陀殿的左侧,陈列着一排古朴的木柜,这些木柜虽不起眼,却承载着一段非凡的历史。因为这里正是闻名中外的国宝《赵城金藏》就曾经存放在这些柜子里。《赵城金藏》现已被国家图书馆收藏。</p><p class="ql-block">国宝诞生:金代僧人崔法珍历时24年募刻完成,汇集了佛教经典与历史典籍,现存4813卷藏于国家图书馆,与《永乐大典》《敦煌遗书》《四库全书》并称为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p> <p class="ql-block">战火中的守护:抗战时期,日寇觊觎经卷,住持力空法师毅然联络八路军,将经卷秘密转移至太岳根据地。这段“护经传奇”让《赵城金藏》免遭战火,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如今,殿内仍保留着存放经卷的12只朱红藏经柜,柜前供奉着力空法师造像,无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下寺展出原版“赵城金藏”的展品</p> <p class="ql-block">古槐柏</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上寺始建于东汉,现存建筑多为明代遗构。其核心建筑飞虹塔建于明正德至嘉靖年间(1515-1527),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琉璃塔,通高47.31米,塔身镶嵌七色琉璃构件,雕饰佛像、力士、蟠龙、莲瓣等,晴日映照如虹,得名"飞虹"。塔内中空设梯,可登至十层远眺,其琉璃工艺之精妙,被誉为"中国琉璃塔之冠"。</p><p class="ql-block">寺中曾藏佛教瑰宝《赵城金藏》,这部金代民间集资刊刻的大藏经,以北宋《开宝藏》为底本,现存4813卷,每卷长11米,总重8吨,为现存最早最全汉文大藏经。这部历经八百年沧桑的经卷,其扉画线条刚劲,刊记保留着金代雕版印刷的原始面貌,见证了佛教典籍传承的壮阔史诗。今人在飞虹塔的琉璃光影中,仍能触摸到那段护经卫道的文化传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广胜寺下寺,曾经有引以为傲的满墙元代壁画,却在1929年被僧人为了筹措修庙的费用而低价出售,如今藏于美国三个博物馆内。</p> <p class="ql-block">你能破译出国宝广胜寺下寺的这块四字匾额吗?下寺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有引以为傲的满墙元代壁画,却在1929年被僧人为了筹措修庙的费用而低价出售,如今藏于美国三个博物馆内。</p><p class="ql-block">没有了壁画的大殿仿佛丢失了灵魂,唯一独特的东西只剩下这个匾额。这四个字是“宝筏金绳,所用文字为金文,即: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p> <p class="ql-block">当年出售壁画时遗存几块切割的边角部分。</p> <p class="ql-block">广胜下寺,静卧于霍山南麓,飞虹塔的琉璃光影映照着这座元代古刹。山门悬元代匾额,檐角轻扬,似欲携千年光阴飞升。殿内空壁寂然,唯余斑驳色块如时光的残章——1929年,四壁丹青飘零海外,散作大都会的东方孤影。</p><p class="ql-block">幸而一山之隔的水神庙,明应王殿壁画犹存。元代画师以铁线游丝勾勒神界人间:明应王冕旒临风,侍女衣带生云;市井百态在粉壁舒展,捶丸、对弈、卖鱼沽酒,烟火气漫过神坛。东壁那幅散乐图尤动人心魄,忠都秀水袖翩跹在戏台,七百年后仍能听见檀板轻敲,时光在朱砂与石绿间凝成琥珀。</p><p class="ql-block">残壁断章,反成就另一种圆满。当晨光斜照空寂佛殿,飘散的壁画化作满天星斗,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续写着华夏丹青的永恒叙事。</p> <p class="ql-block">在南壁的东半部分绘有一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幅大型元代戏剧壁画,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和舞台艺术的珍贵资料,对于认识元代时古平阳地区戏剧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神龛东侧为《王宫尚食图》,占据了东侧的整个墙壁,是一幅饮食题材壁画,呈现的是膳房场景,反映了水神王宫中侍女们备食、奉食的情景,是我国古代壁画中罕见的大尺幅饮食题材类壁画。画面上的人物线条流畅、妆容秀美,衣饰色彩富丽,姿态、动作各异,形态逼真。</p> <p class="ql-block">王宫尚宝图神龛西侧为《王宫尚宝图》,画有侍女7人:或抱古琴,或捧如意,或端寿桃,或端花瓶,既有正面像,又有背面和侧面像。桌子上摆放着宝瓶、玉盏、铜鼎。桌下有一个放置水果的木斗,为了水果保鲜,在木斗中放置了冰块,说明700年前的古人已用冰块来为食物保鲜。</p> <p class="ql-block">《梳妆图》在东壁的北侧上方。古柏、翠竹、花卉间,一位女子正在举着双手整理自己的发髻,4位侍女在一旁伺候,她们手中拿着不同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东壁北下部绘有《卖鱼图》,画面中,把身份卑微、看人脸色的卖鱼翁刻画得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捶丸图》绘在西壁北侧上方,从画面的情形看,颇像现代的高尔夫球运动。画面上山势起伏、白云缭绕、树木葱葱、涧</p> <p class="ql-block">《对弈图》位于西壁北侧下方,画面以山石、瀑布、树木为背景,两位官吏在山间对坐下棋,旁边有4位神态各异的侍者观战。</p> <p class="ql-block">在下寺水神庙的视频,光线较暗,禁止拍摄,视频不易。</p> <p class="ql-block">下寺存有的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临汾市内的华门景区,华门是一座华夏文明纪念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又名“天下第一门”,总高50米,其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第一个门文化旅游景观。</p> <p class="ql-block">临汾尧庙,俗称“三圣庙”,位于临汾市区,截至2022年9月,占地面积53336平方米,尧庙始建于晋代,是中国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入住霍州,晚餐品尝蒸汽锅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