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的记忆(二)

志杰

<p class="ql-block">摄影:志杰</p><p class="ql-block">文字:志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波黑的首都——萨拉热窝的途中,安排访问黑塞哥维那涅雷特瓦州的一个隐世小镇——<b>布拉加伊</b>正合我意。我到过英、法、意大利、希腊等欧洲国家的小镇,那里没有大都市的喧哗与嘈杂,安逸简单的生活自由自在。尤其是生活在小镇上的老年人回归于平静,与自然为友,星转斗移,潮来潮去,花开花落,小动物都来交朋友。人生轰轰烈烈地入场,倘若能平静地收场,依我之见:那是因心安而无愧的,是圆满。</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河,踩着鹅卵石的小路往里走,除了沙沙的脚步声,就是哗哗的水流声。过了两座桥,眼前的池塘清澈见底,有一群麻鸭在水上嬉戏。近水边,定睛细瞧,水里有小鱼,河岸有餐厅和咖啡馆。现在因开发旅游,常有旅客,在过去是一处隐谧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午餐安排在布纳河畔,吃什么已经无关紧要,坐在那里就是一种安享。小镇座落在山谷里,能望见周边的岩崖,河水是从岩洞里涌出的泉水形成,所以,如此的清澈甘甜。午餐,吃了什么?早就记不得了,麻鸭在水中欢愉,我拍摄得更欢。静谧的布拉加伊早就被欧洲的旅游杂志评为“欧洲40处必游的神秘景点”之一。据说,周边的岩石地貌属喀斯特溶岩地貌,这里涌泉源头的水很深,潜水员可以下潜至200米,总算明白了,为什么在水边能见到潜水员的身影。我说的潜水还有一层意思,是指一种文化的潜入,精神的领悟。</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美丽的小镇上还隐藏着一个建于1520年的<b>特基雅修道院</b>。据说,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曾经的奥斯曼土耳其的修道士来此远离尘嚣的静谧之地修行。修道院建在布纳河源头的悬崖脚下,属于伊斯兰教苏菲派精神修行的场所,他们遵循严格的修行制度,过着极其简朴、禁欲的苦修生活,通过冥想祈祷等方式追求精神的升华,至今仍有信徒前来。</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教的苏菲派虽然不属于主流学派,但是信徒还是不少的。该学派曾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依我的理解是严格禁欲的苦行使徒,选择隐世秘境,相信静谧之所才是与神灵沟通的绝佳之地。苏菲派的修行,主张<b>冥想</b>,那是要远离尘世的。修道院建成后的几百年来,巴尔干半岛以及波黑地区战乱不已,但是交战的各方对其予以了一定程度的保护默契,所以特基雅修道院能在动荡中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为了多了解一点有关苏菲派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的教义,我在自家书架上找了两本书来翻阅,联想起现场的感受,有点体会。在现实世界里受尽磨难的人选择避世,寻求心灵的安宁是自然的,合乎情理的。饱受战乱痛苦的使徒为了求得心灵的宁静,意欲通过精神修练的途径来超脱现世的苦难。苏菲派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他们,并在倍受磨难的世界里发展壮大。</p> <p class="ql-block">一条峡谷,一汪清泉,布拉加伊;远离喧嚣,隐秘崖脚,世外桃源;修身养性, 慰藉心灵, 特基雅院。</p> <p class="ql-block">赵医生看到小镇上的野花,告诉我,这是龙胆草花,可以入药。还见到了金铃子,在传统的中医药里也是可以入药的。所以专业人士的眼光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布拉加伊,继续乘车沿山路行进。原南斯拉夫联邦中,波黑的经济是欠发达的,地处内陆山地,缺乏一个真正的出海口,如果再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不就成了穷乡僻壤。在二次世界大战前,波黑还是比较闭塞,文盲率高达90%。刚才还在赞美山里和布拉加伊的美景,怎么这么快就变调了。没有!真没有!事物总在对立统一中。一个历经磨难希望回归宁静的老人之所求与一个满怀希望渴望经风雨见世面的年轻人之所愿,走出大山或归隐山林,看似完全不同,其实是不同阶段、不同背景或者不同经历下的同一人生。磨砺的人生对于一个自强不息的人而言是人生的财富,这也是人生的同一。</p> <p class="ql-block">车行不久就到了<b>亚布拉尼察</b>二战遗址,即内雷特瓦河畔的一座断桥处。据介绍,前南斯拉夫时期该国有部家喻户晓的电影<b>《内雷特瓦河战役》</b>,描述了铁托领导的游击队与德国纳粹军队斗智斗勇、奋勇作战,并夺取了胜利的战争故事。在当年的事发地,我们看见的亚布拉尼察断桥,一截斜靠着河岸,另一截静卧于河水中,我猜测是保持着经常性的维护,否则早就锈蚀斑驳了。对岸保留了火车头和一节车厢。在此可以想象当年鏖战时生死攸关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我在那环顾四周的山峦,连绵起伏不乏断崖绝壁。和平年代是好风景,战争时期是以弱胜强有利进行游击战的地域。所以,那里至今都流传着二战期间铁托带领游击队巧妙地与侵略者周旋的故事。这一程走下来,对波黑的人文地理留下了不少的实感。可以想见,这里的景象将随着季节的转换而不断变化的。</p> <p class="ql-block">到了<b>萨拉热窝</b>市内,感觉好像是在郊区,那是我错把她与上海来比对了。下榻挂牌五星的<b>拉顿广场酒店</b>(Radon Plaza Hotel)。我和赵医生入住715号房间,感觉挺舒服的。周边有艺术画廊和购物中心等处可参观与闲逛,我们选择休息便于恢复体力。不远处有一家中国餐馆,旅途中有中餐吃总是适合胃口的。晚饭已安排在那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于拉顿广场酒店的门口。</p> <p class="ql-block">中餐馆的店名有点夸张,菜的味道还可以。</p> <p class="ql-block">和我的同龄朋友一样,是<b>《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b>这部电影知道了有这么一座光荣的城市。怀着一种特别的情感来到了这里,知道了瓦尔特确有其人,他的真实姓名是<b>弗拉基米尔·佩里奇·瓦尔特</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萨拉热窝抵抗侵略者的传奇领导人之一,后来牺牲于一次战斗中。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在市内的 Skend Erija大桥附近树有他的半身塑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酒店入口处的一幅仿古航海图。</p> <p class="ql-block">在酒店周边走走,所见所闻不知道如何来表述?比喻成城乡结合部,明明是在城内,当然称不上寸土寸金之地。波黑内战时萨拉热窝与莫斯塔尔一样是争夺最激烈的焦点地区,被围困时不仅那些食品、药品和燃料等物资严重匮乏,而且伤亡数万,逃离20多万,市民遭受了空前的灾难。停战后的恢复与重建仍在继续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有轨电车是现在萨拉热窝市内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没有地铁。也没有建地铁的计划。</span></p> <p class="ql-block">街上有不少新楼。我随拍的那几栋新楼都是内战后重建的,我们住的酒店是在原址上新盖的。初来乍到萨拉热窝的感觉,就是一座古老的城市经历了凤凰涅槃,再次获得了重生。</p> <p class="ql-block">保留下来的传统民居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从石缝长出来的劲草,开出的小米粒花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细看不骄不躁的小米粒花非常的耐看。</p> <p class="ql-block">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布纳河里的鸭子做到了自由自在。自由自在的活着难道不应该好好珍惜吗!</p> <p class="ql-block"> (待续)</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6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