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子坡到南岩——武当山首日

枫林晚

<p class="ql-block">网络昵称:枫林晚</p><p class="ql-block">美篇号码:37569866</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从太子坡到南岩</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武当山首日</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李敏孝</i></b></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除金顶之外,精华集中在南岩,而起步就在太子坡。</p> <p class="ql-block">太子坡真是一个大山坡,山势险峻,坡地特征明显。虽已开发修整,仍是无尽密布的台阶。据传,净乐国太子张玄,15岁时受师父紫气元君点化,到武当山修炼,最初居住于此坡,因而得名“太子坡”。‌‌‌‌太子曾因修行困苦欲下山还俗,行至磨针井时,紫气元君化身老妇以铁杵磨针点化,遂返回继续修行,故此地又名“复真观”。“太子”指代真武大帝未得道前的身份。他入武当山修炼四十二年,功成圆满,白日飞升,这里正是他的初修之地。</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都忽略了“太子”,只关注了“坡”,注重了地形地貌和建筑特征,而不顾历史渊源,不知太子何人。进入山门,石板斜坡路,如游龙般左右飘浮不定,绕来绕去,呈无数S形拼接。弧形的宫墙把庙宇院落隔开。使你看不到头,不知前面是什么,左右有什么,产生诸多遐想,带来无限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踏上一组台阶,进一个拱形门,“复真观”大殿表明,这里就是中心院落。高基座上背依大山的“云岩初步”大殿,显然是太子刚起步的居所。再向上是“太子读书殿”,迎门一面石制龙书案,太子坐其后,手捧书卷,潜心攻读,后面是老妪铁棒磨针,太子重返复读的画面,侧面书架摆列藏书。这里成为后来读书人参拜,立志苦学的基地。</p> <p class="ql-block">向左侧下一组台阶,一座建筑奇异引人,房屋中心一根大柱支撑起十二根大梁,上下、左右、前后,不同高度,向不同方向辐射出。墙壁上一幅对联,“一柱支楼不朽,五云护阁交辉”很好说明了“五云阁”的建筑特征。</p> <p class="ql-block">第二处到达紫霄宫,此宫始建于宋宣和年间,明代增修扩建,是武当现存最完善的宫殿之一。一进大门就是紫霄宫大殿,绿色的琉璃瓦熠熠闪光,殿前龙旗迎风飘扬,六面镂空的铁铸焚帛亭里,火光熠熠,香烟袅袅。再上一组长台阶,是“朝拜殿”,格局与前者相似。下到大门口,两侧的碑亭引人瞩目,高大的石碑驮在赑屃背上,顶上的藻井里,二龙盘旋。石碑文字磨灭,气势撼人,碑亭高耸,似乎直通天宫。</p> <p class="ql-block">南岩,又名“紫霄岩”,因朝向南方,故称作南岩。是武当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得最完美的一处。一通遍布斑驳青苔的方形石碑,显示着它的沧桑。走在山脊上望深谷,低矮的山峰扬头向上望,薄雾迷茫,恰似仙宫。灰白的崖壁点缀着绿植,山顶若一头猛虎,披着绿色的皮毛,守卫着这块领地,前边一个小平台,边沿一圈绿围栏。</p> <p class="ql-block">向前走,深谷里红墙灰瓦的庙宇,被周围的青山绿树环抱着,没有半点声息,安详地打着盹。向上一组高台阶,红色的拱形门洞上有金色的大字:“南天门”,这里是人间与仙界的分界线,我们已走在天街上,到达南岩的最高处。</p> <p class="ql-block">上边的山头,露出了宫殿的一角,有深山藏古寺的妙境。一只鸱吻凌空架在殿角,重檐红墙也露出一丝端倪,周围白雾缥缈 ,那是天上的宫殿吧,殿前万丈深渊,似乎这才是舍身求道的好去处,殿后有一座圆台状的山头若天宫花坛。</p> <p class="ql-block">向右下一组台阶到雷神洞,山崖的石头直扑出来,形成一道石屋檐,莫非就是大自然建造的房屋。山洞说是洞,前边的檐墙却似房,只是拱形门窗洞上都没有安门窗。雷神大约就是值守,准备随时打雷的神。右边还有一个山洞,也不能让它闲着,顺应人们的心理,做了财神洞。</p> <p class="ql-block">向左路过太常观,有紫气东来的老君殿,有主持文运功名的文昌殿。继续向前,下一段陡坡台阶。见一座破败的拱形门楼,纯砖瓦结构而有翘檐,琉璃屋顶,两边石基座上雕刻着玉如意图案。只看到里边一座方形重檐攒顶式碑亭,再没寻到什么,也没向前去探个究竟,离南岩只剩一步之遥,这样就错过了南岩最南端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只能从别人拍的照片中看到,龙头上那炉香。殿角处伸出的绝崖石梁,有3米长,宽度仅30厘米,有好事者雕成了一条龙,龙头上又放了一鼎铜香炉,下边就是万丈峭壁悬崖。施工中应该有安全措施,更有神仙的保佑,完美地建成了。以后的善男信女们,痴情地要供奉这一炉香,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冒死探身敬献,三拜九叩,跪着出去,倒退回来,结果不少人献出了自身。到了清代已禁止上龙头香。现在据说只有一人可以点燃龙头香,不知是谁有此运气,能显示出神威,不会是真武大帝亲自来点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6月3日补记于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