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春节,我与妹妹俩口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探亲兼旅游,和哥哥、外甥自驾打卡多地。回国后整理照片编写了四篇美篇游记,却始终缺个收尾,这一搁置便是数月。如今又远渡重洋来到地球北端的加拿大,才惊觉这是一场从“日不落”之地到“枫叶之国”大半个地球的穿越,恰似我迟迟未完的记录般漫长。因此,我又重新提笔,补写这段旅程的点滴,将跨越地球万里的珍贵记忆圆满留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恵灵顿的第三天, 和外甥及孙女一同漫步在惠灵顿街头,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街道上,悠然自得的氛围四处弥漫 ,让人的心也随之沉静下来。极目远眺,连绵的山峦、浩渺的大海与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每一处风景都像是大自然与人类文明联手创作的杰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惠灵顿的议会大厦行政楼,因其独特的外观也被称为“蜂窝大厦” 。该建筑于1977年动工,1981 年竣工,由英国建筑师设计,是新西兰政府行政部门的办公地点之一,在新西兰的政治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惠灵顿的国会大厦,是新西兰首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前面的雕像是理查德·塞登。他是新西兰第十五任总理,是新西兰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中是彼得·弗雷泽的雕像 ,他是新西兰第23任总理,曾在新西兰政治历史上有过重要地位,领导新西兰度过二战后期等关键时期。图中背景建筑是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建筑之一,这所大学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领域有出色的学术表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西兰惠灵顿的火车站,它是惠灵顿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建筑风格融合了古典元素,外观大气庄重 ,设有多个站台和候车区域,承担着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铁路客运服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新西兰惠灵顿火车站前广场有一尊甘地的塑像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和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他倡导非暴力抵抗,对推动印度独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颇具影响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甘地是印度“国父”,倡导非暴力和人民间的和平关系。2007年,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代表印度人民将甘地雕像赠送给新西兰。雕像的放置象征着印度和新西兰两国人民之间持久的友谊和团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惠灵顿火车站,仿佛踏入了时光回廊。华丽的穹顶布满几何图案,红与白的搭配典雅又不失活泼,巨型吊灯垂落,散发着复古韵味。宽敞的大厅,大理石墙面与地面质感十足,旅客们来来往往,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又充满生活的烟火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身后是惠灵顿的圣保罗大教堂。它外观具有独特的现代风格,高大的主体建筑、显眼的十字架装饰以及大型玻璃幕墙,是这座城市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幅照片中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下方文字说明显示,照片记录的是1954 年1月13日她为圣保罗新教堂奠基的场景。女王正在进行放置基石的动作,这是建筑开工的重要仪式,标志着教堂建设工程的开始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幅画像是新西兰画家Nick Cuthell为庆贺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而作的肖像画,挂在新西兰惠灵顿的新西兰总督府。2014年4月10日,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在新西兰总督府为这幅画像揭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踏入这座基督教教堂,时光仿若放慢了脚步。阳光透过五彩斑斓的琉璃窗,在地面洒下如梦似幻的光影。教堂内庄严肃穆,穹顶高耸,每一处精美的雕花、每一根古朴的立柱,都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里,尘世的喧嚣被隔绝在外,内心不由自主地沉静下来,思绪也变得平和舒缓,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神圣的氛围轻轻抚平 ,只剩下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安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教堂里这扇彩色玻璃,简直就是光与色彩交织的梦幻诗篇。斑斓的色调在光线穿透下灵动跳跃,每一块玻璃拼接出的画面,仿佛都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神秘而又引人入胜。置身于此,会被它的绚丽与庄重深深吸引,仿佛心灵也得到了艺术与信仰的双重洗礼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惠灵顿的新西兰战争纪念碑,用于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新西兰人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战期间,新西兰总人口约160 - 170万,却有众多人参战,有数据统计阵亡人数接近2万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尊青铜狮子雕像,位于惠灵顿的战争纪念公园内。雕像常被视为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象征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战争纪念馆里一名神态逼真的士兵塑像。他头戴军帽,身着棕黄色短袖军装和短裤,搭配绑腿和军靴,身上还挂着装备。他蹲在地上,一手拿着子弹链,另一手做出动作,表情专注且略显紧张,身旁还有弹药箱,整体场景生动地还原了战场上士兵的工作状态,体现出战争中的紧张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战争纪念馆内,有一尊身着特色服饰的女性塑像。她头戴洁白的头巾,身着红、白、灰三色交织的衣衫,那复古的款式,仿佛带着岁月的印记,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往昔。她静静地坐着,手托下巴,眼神凝固在手中的信件上。脸上的神情凄苦,失去亲人的悲痛哀愁在眉眼间萦绕,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伤痛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惠灵顿毛利人展览馆,就像踏入了一部鲜活的历史长卷。馆内那极具代表性的木雕建筑,每一道线条、每一个图案,都仿佛是时光的密码,诉说着毛利文化的神秘与深邃。雕刻上的人物与图腾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古老的传说和部落的故事。置身其中,能真切感受到毛利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灵魂与古老文明的对话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新西兰银行的老建筑,如今是一个购物商场。建筑外观具有浓厚的古典风格,建于1901年,位于街角,周边有现代建筑和交通信号灯,行人往来穿梭 非常热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妹妹的儿子告诉我们,2023年,周杰伦在ins账号发布了自己在新西兰惠灵顿的消息,他发的照片中的背景建筑就是街区的这家银行,这里也是恵灵顿最繁华的街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名人打卡的地方,必须有样学样!站在杰伦同款位置,模仿他的姿势,仿佛时空交错,能感受到他拍照时的心情。取景、摆pose,每一步都力求完美复刻。哈哈,老阿姨瞬间秒变追星“少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惠灵顿的政府大楼,具有浓厚的维多利亚哥特式风格。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制建筑之一(外观部分看似石材,实际大量使用木材),在建筑领域颇具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维多利亚山巅,惠灵顿市区的美景如画卷般在眼前铺展。错落有致的建筑与葱郁的山林相互映衬,街道上流动的车辆与人潮,透着这座城市的活力。海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让人沉醉在这山海相拥的独特景致里 。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维多利亚山上纪念理查德·伊夫林·伯德的塑像。此人是美国海军少将、极地探险家,在南极探险等方面有着重要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利人传统的木雕图腾柱,在新西兰文化中意义重大。图腾柱上雕刻的人物和图案通常具有特定的象征,可能代表着毛利部落的祖先、神灵或重要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毛利人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传承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恵灵顿一周的行程结束了,车轮滚滚一路前行,直奔基督城。沿途广袤的牧场与山川湖泊交织,偶尔邂逅的小镇宁静又温暖,这是一场独属新西兰南岛的治愈系自驾旅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位于新西兰奥塔哥市卡德罗纳谷地区,靠近瓦纳卡一处农场的道路旁。这里有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卡德罗纳山谷公路的“胸罩围栏墙”。围栏上挂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胸罩,数量众多,颜色、款式各异,在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观映衬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们东方人的眼里, 老外有时很奇葩:该事件的起源是在1998年圣诞节期间,四个新西兰醉酒女性突发奇想把胸罩脱下挂在了围栏上。此后,这个地方逐渐成为了一个著名景点。再后来,胸罩的数量逐渐增多,甚至有人慕名而来。每当胸罩被清理后,总会有更多的胸罩挂上去,数量不断增加,这一奇特现象吸引了人们的关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加之媒体的报道使得这个地方越来越出名。到2006年,“胸罩栅栏”因为挂满了十万个胸罩,获得了吉尼斯记录。现如今,这段胸罩围栏成为世界各地女性旅游者乞求自由、幸福、美满、健康和表达情感的许愿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西兰胸罩围栏是一个独特且充满争议的景点,它因挂满了各种尺寸的胸罩而闻名。以下是对新西兰胸罩围栏的详细分析,一起来听听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新西兰的文化环境中,人们相对更注重个性表达和对不同行为的包容。内衣墙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反映出当地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特殊符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路前行,来到新西兰南岛最大的城市,有着“花园城市”美誉的基督城。这里有740多座公园和花园,城内草木繁茂,繁花似锦。雅芳河缓缓流经市中心,乘坐平底船顺流而下,能欣赏到两岸如诗如画的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踏入市区,就看到老式电车穿梭于市中心。体现了基督城的历史与现代的交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纸板做的建筑:基督城纸板教堂。位于新西兰基督城市中心,由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坂茂设计的临时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1年2月,新西兰的基督城发生地震。在地震中,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基督城教堂严重损毁。对于当地的基督徒来说,地震带来的不只是物理的破坏,更是精神上的冲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纸板教堂的设计和建造灵感来源于坂茂对建筑安全的深刻认识,他认为人不是在地震中丧生,而是在倒塌的建筑物下丧生。教堂的外观呈A型结构,高24米,主要由98个直径60厘米、长16.5米的圆形纸板管作为梁柱构成。纸管表面涂有防水聚氨酯和阻燃剂,增强了建筑的实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基督城的纸板教堂,与牧师同框,这一刻,不仅是影像的定格,更是心灵与独特建筑文化对话的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南半球的盛夏里和外甥一家热热闹闹地过了个中国年。接下来的日子,旅程并未就此止步,告别新西兰后,我们搭乘航班直抵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开启探索这座艺术与文化之都的全新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活力四射的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的“文化之都”,绝对会让人眼前一亮。漫步在街头,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与现代摩天大楼交相辉映,弗林德斯火车站标志性的绿色圆顶和精致的砖红色外墙,诉说着百年历史;联邦广场充满未来感的不规则建筑,又彰显着前卫与创新。别忘了去涂鸦小巷,欣赏色彩斑斓、天马行空的街头艺术作品,每一幅画作都藏着创作者独特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墨尔本超有特色的有轨电车呢!它可是墨尔本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线路还穿梭在城市的主要景点间。坐上去,既能感受复古的韵味,又能沿途欣赏墨尔本的街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皇家展览馆 ,它位于卡尔顿园林内。皇家展览馆是澳大利亚第一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建筑 ,由约瑟夫·里德设计,1880 - 1881年建成,建筑风格融合了拜占庭式、罗马式等元素,外观宏伟壮丽。卡尔顿园林则是其周边的优美景观区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墨尔本,亚拉河静静流淌,宛如城市的灵动丝带。河畔高楼林立,现代建筑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桥梁横跨河面,连接着城市的两岸。绿树点缀其间,为这座繁华都市增添了几分自然的清新与生机,展现出墨尔本独有的魅力,既有都市的蓬勃活力,又不失自然的闲适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墨尔本唐人街始建于1854年维多利亚“淘金热”时期,大批中国广东人蜂拥而至,这里成为他们最初的落脚之地,后逐渐演变成集社会、经济、文化于一身的“中国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墨尔本的圣保罗大教堂 。位于墨尔本市中心,在斯旺斯顿街和弗林德斯街东北转角、弗林德斯火车站斜对面 。1880 年奠基,1891 年竣工,1932 年增建 3 根尖塔。它是澳大利亚圣公会墨尔本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墨尔本重要地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墨尔本的圣保罗大教堂 ,它是墨尔本最早的英式教堂,是当地地标建筑。其充分展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充满华丽感,凝聚着中世纪欧洲古典韵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教堂内部装饰精美,充满维多利亚时代浪漫主义情怀。彩色玻璃窗是一大特色,描绘着圣经故事和墨尔本历史事件;还有精细的石雕、华丽的吊灯、巨大的管风琴以及釉烧地砖、木制座椅等,共同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澳大利亚圣公会墨尔本教区的主教座堂,这里是当地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也是来自超过25个国家的定期信徒的家,人们在此进行宗教仪式、礼拜等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弗林德斯街火车站是墨尔本铁路网络枢纽,毗邻联邦广场等重要文化机构 ,其正面钟表显示下一班火车发车时间,是墨尔本标志性建筑和热门打卡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初始建设:1854 年最早是伊丽莎白街头的小型木制房屋 ,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城市车站。后于1901年开始按文艺复兴样式重建,模仿圣保罗大教堂风格,外表米黄色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街边的椅子正对着福林德街火车站前,是专门供游人拍照的,坐在上面拍照,满心都是震撼与感慨。国内飞速发展,新建筑如雨后春笋,古老建筑留存相对有限。而此刻,眼前这座历经百年的建筑,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与优雅,静静伫立。砖石瓦砾间,仿佛藏着无数故事,每一道纹理都诉说着往昔。这种历史的延续感,跨越时空而来,让人不禁对这座城市的过往心生敬畏,也让这趟异国之旅,多了几分别样的触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墨尔本的州立图书馆(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 。它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建筑外观为古典希腊复兴风格,拥有宏伟的柱廊。内部空间宽敞,藏有丰富的图书、手稿、艺术品等珍贵资料,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也是市民和游客阅读、休闲、文化活动的热门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内部空间高大宽敞,天花板的设计可能带有欧式建筑的装饰风格,如雕花、线条等,彰显出精致与大气。木质家具的使用,既体现了传统图书馆的沉稳厚重,又给读者带来温暖的感觉。桌椅的布局规整有序,既保证了个人学习空间的相对独立性,又方便读者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功能分区与设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墨尔本图书馆里摆拍这一张照片,心里满是欢喜。这图书馆,木质桌椅古朴雅致,绿莹莹的台灯透着温馨。找个角落坐下,翻开书本,四周静谧,只有翻页声和轻微的呼吸声。能在这样充满氛围感的地方沉浸于书海,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每一刻都惬意又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墨尔本,这样有绿草坪和鸽子的场景随处可见,充满了闲适的氛围。绿草坪如同城市里的绿色绒毯,它们被精心打理,柔软又生机勃勃,为城市增添了自然的底色。这些草坪不仅是美化环境的存在,更是市民和游客放松休憩的好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墨尔本的涂鸦墙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景观 。20世纪70年代起,涂鸦在墨尔本街头逐渐兴起,起初多为反叛、表达自我的形式。后来,政府一定程度上认可其艺术价值,部分区域被默许成为涂鸦创作地,霍西尔巷道等逐渐发展成涂鸦艺术集中展示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涂鸦墙融合了街头艺术、现代艺术等多种风格,从抽象图案到写实人像,从政治讽喻到流行文化元素,应有尽有。色彩大胆浓烈,各种色彩碰撞交织,极具视觉冲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涂鸦墙已成为这个城市的名片,已成为墨尔本文化包容性、创意活力的象征,展现城市不拘一格、鼓励创新的精神,成为游客必打卡景点,促进文化传播与旅游业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维多利亚女王市场,位于墨尔本维多利亚街与伊丽莎白街交界,是南半球最大规模的露天市场、全球第三大露天市场 ,也是墨尔本著名景点。这里有超1000个摊位,新鲜食材、日用品、手工艺品等应有尽有 ,逢周一、周三休市,夏季还会举办夜市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中是澳元价格 。猪骨髓是2个2澳元 ,单买1个是1.5澳元;猪蹄是6个5澳元 ,单买1个是1澳元 。按当今的汇率,1澳元等于4.62人民币,也就是说买一个猪蹄才4.62人民币,比比中国的猪蹄价格觉得真是超级便宜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很多西方国家传统饮食不倾向食用动物内脏。他们习惯吃牛排、鸡胸肉、鱼肉等 “主流” 肉类 ,猪下水不在常规食谱内。像美国,本土普通家庭较少有处理猪下水的传统烹饪方式;部分宗教文化(如犹太教、伊斯兰教)禁止食用包括猪下水在内的猪肉制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墨尔本短暂停留的这两天,邂逅了城市的独特魅力,从古老的建筑到热闹的集市,每一处都令人难忘。而接下来即将踏上大洋路,满心都是期待。听说那是一条被上帝亲吻过的海岸公路,沿途有壮观的海岸线,惊涛拍打着峭壁,还有形态各异的礁石在海浪中屹立。想象着在蜿蜒的公路上前行,海风拂面,阳光洒在身上,每一眼都是绝美的画卷,这趟旅程必将是一次心灵与美景的深度碰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海岸线:一边是浩瀚无垠的南大洋,湛蓝海水波光粼粼,海浪拍打着岸边礁石,溅起洁白浪花;另一边是高耸险峻的悬崖峭壁,经岁月侵蚀与海浪冲刷,形成如利剑直插云霄或似巨兽伏地等各种奇特形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二门徒岩:是大洋路的标志性景观,历经近两千万年海风和海浪雕琢,原本的十二块石灰岩悬崖巨石,如今仅存七块,它们孤立于海中,如忠诚卫士守护着海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映衬下,尽显大自然的雄浑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洋路的晨光与暮色,是我镜头里最动人的诗行。清晨六点,我们披着薄雾守候在十二门徒岩旁,看着朝霞如打翻的胭脂盒,将整片海域染成温柔的粉橘色,浪花裹挟着碎金般的光影拍打着礁石,海鸥掠过绯红天际的瞬间,快门定格下这如梦似幻的海上日出。傍晚时分,我们又奔向吉布森阶梯,晚霞像被点燃的火焰,把云层烧成琥珀色,潮水退去的沙滩倒映着漫天霞光,我不断按下快门,记录下浪花与暮色共舞的每一帧浪漫。这些照片里,藏着大洋路独有的温柔与壮阔,每一张都值得反复回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大洋路的十二门徒景点,海风轻柔地拂过脸颊,带来丝丝咸意。眼前,壮观的石灰岩柱在海浪经年累月的雕琢下,傲然矗立在波涛汹涌的南大洋上。余晖洒在它们身上,勾勒出雄浑而又神秘的轮廓。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一眼都是心灵的震撼,让人沉醉在这无尽的壮美之中,不舍离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可能是大洋路的洛克阿德峡谷 。大洋路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西南部,海岸石灰岩经海水长年侵蚀,形成诸多奇特景观。洛克阿德峡谷是其中一处,海水的侵蚀作用塑造出独特的悬崖、海岸风貌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洛克阿德峡谷:两侧悬崖高耸,海水从狭窄缺口涌入形成碧绿深潭,海浪汹涌时,涛声轰鸣,站在边缘俯瞰,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气势,沿着小路下到海滩,可近距离感受其壮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座精美的忘了名字的大教堂,非常漂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奥特威岬灯塔:始建于1848年,是澳大利亚大陆现存最古老的灯塔,白色塔身与红色塔顶在蓝天白云和湛蓝大海映衬下格外醒目。灯塔内部有独具历史感的电报塔和雷达站,登上观景台可远眺辽阔的南太平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洋路的美,如诗如画,即便受限于美篇照片数量,也难掩其万分之一的惊艳。这一期虽暂作结束,可那湛蓝的大海、雄伟的峭壁仍在心底翻涌。期待下一期,能继续揭开大洋路更多的神秘面纱,和家人朋友领略那些未曾展示的绝美瞬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