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中原大地(五)😊

漂泊狼

<p class="ql-block"><b>匆匆走过汝州文庙</b></p><p class="ql-block">汝州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为祭拜孔子和儒家传道布教之场所。数百年间,屡毁屡建,历经沧桑。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扩建后,规模渐大,成为儒家胜迹,是汝州市第二大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汝州文庙现在主要展出了一些“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以及相关介绍。</p> <p class="ql-block">汝瓷在北宋时期位列“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2011年汝瓷烧制技艺被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千年冷烟一朝燃,此情绵绵无终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造化从不失中正,铅华褪尽现本淳”。</b></p> <p class="ql-block">“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部分作品展</p> <p class="ql-block">千年瓷都,神韵汝窑,融合古人智慧,打造陶瓷精灵。经过几代汝瓷人上万次的实验和研究,目前,汝州市所恢复和仿制的汝瓷产品,在釉色、底蕴、美感、造型上已接近或超过先前水平。</p> <p class="ql-block">豆绿釉西游记系列酒瓶一套</p> <p class="ql-block"><b>参观汝州青瓷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汝州青瓷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朝阳东路与云禅大道交叉口,是河南省一座以收藏和展示青瓷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形借鉴汝窑天青釉莲花碗造型,主体以八片花瓣组合而成,顶部排列冰裂纹窗花,入口处为瓶形剪影,建筑简约大气。</p> <p class="ql-block">走进汝州青瓷博物馆,一场关于“天青”的视觉盛宴就此展开。</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汝窑的故乡,更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圣殿。展厅内,一尊尊釉色如玉的汝瓷静立,天青、粉青、卵白……釉面开片如冰裂,光影下似星河暗藏。驻足于一件件精美的展品前,宋代汝官窑的极致美学令人屏息。</p> <p class="ql-block">汝州青瓷为唐宋时期汝州辖区瓷窑所烧制青瓷的统称。汝州青瓷始烧于唐代,至北宋中晚期达到鼎盛,元代逐渐衰落,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部分钧釉瓷等。烧造器型有碗、盘、执壶、瓶、炉、罐、洗、茶盏等。</p> <p class="ql-block">汝州青瓷的窑口众多,主要有汝窑、张公巷窑、文庙窑、东沟窑、严和店窑、鲁山段店窑等。</p> <p class="ql-block">汝州青瓷博物馆,展示了汝瓷的精湛工艺和悠久历史,是了解汝瓷文化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b>​走进“中国钧瓷之都”-神垕古镇</b></p><p class="ql-block">在河南许昌的青山环抱中,藏着一座被窑火吻过千年的小镇,它就是位于中国钧瓷之都河南省禹州市西南部的神垕(hòu)古镇。它是钧瓷的故乡,是活着的“中国钧瓷之都”,更是被时光遗忘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神垕因钧瓷而繁荣驰名。早在唐代神垕就已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钧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间,钧瓷生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宋代官府在阳翟(今禹州市区)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为宫廷烧造贡瓷,实现了钧瓷生产由民窑向官窑的转变,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p><p class="ql-block">神垕古镇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古有“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边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的诗句美誉。</p> <p class="ql-block">踏入神垕古镇,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古代。古色古香的街道,两旁是青砖灰瓦的老房子,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漫步在老街,脚下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石板路,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老街(七里长街)</p><p class="ql-block">青石板路两侧遍布明清建筑,老字号钧瓷店铺、手工作坊林立,可体验拉坯、上釉等制瓷流程。</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旁卖瓷器的店铺,小花瓶超级好看。👍</p> <p class="ql-block">进入老街不远就是伯灵翁庙和关帝庙,伯灵翁庙的门口是个戏台,石雕、木雕精美绝伦,惊艳无比。</p> <p class="ql-block">神垕古镇宋代国宝伯灵翁庙的屋檐</p><p class="ql-block">屋顶制式:这座屋檐是歇山顶中的“九脊殿”规格 (古代仅次于庑殿顶的皇家级配置!),正脊两端的鸱吻是宋代原构,龙形吞脊兽,防火镇宅的千年玄学垂脊走兽:蹲在檐角的5只小兽大有来头,从仙人骑凤到斗牛獬豸,每个都是《营造法式》认证的官式彩蛋,数量暗含建筑等级(故宫太和殿10只,这里5只已是民间顶配)。👍</p><p class="ql-block">翼角起翘:45度飞檐藏着古人智慧。角梁生起法,让屋檐如凤凰展翅。雨天排水快3倍,防风抗雪还能让光影更灵动。</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孟夏月(1750年4月)。由山西晋商出资建造。整体由钟楼、鼓楼、木牌楼组成,特点在于木牌楼上的“十三级斗拱”。</p><p class="ql-block">斗拱在古代建筑中是地位的象征,皇帝是九五至尊,皇家建筑立面斗拱仅九层而已。但关羽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较高,汉代封侯,宋代封王,明代封大帝。“圣”在“帝”之上,故而关帝庙可配有十三斗拱的规格。关帝庙内供奉关帝夜读春秋的坐像,庙门正对面的是东戏楼,和伯灵翁庙的西戏楼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中共禹郏县委旧址</p> <p class="ql-block">钧瓷文化</p><p class="ql-block">神垕古镇以钧瓷闻名于世,这里的钧瓷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美誉。走进一家家钧瓷作坊,看着工匠们熟练地拉坯、上釉、烧制,感受着钧瓷制作的独特魅力。每一件钧瓷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在烧制过程中,“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种神奇的窑变让每一件钧瓷都充满了惊喜。</p> <p class="ql-block">神垕古镇,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就像一个被时光遗忘的世外桃源,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b>D18、禹州市→郑州市</b></p><p class="ql-block"><b>打卡:登封中岳庙、中岳嵩山、嵩阳书院、嵩岳寺塔、法王寺,宿郑州中原•S酒店。</b></p> <p class="ql-block"><b>“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中岳庙</b></p><p class="ql-block">中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坐落于嵩山太室山下,古称太室祠,始建于先秦,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岳庙总面积13万平方米,现存建筑400余间,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是河南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庙院中轴线上共有名山第一坊、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峻极殿、寝殿、御书楼等十一进建筑,是中岳庙的主体建筑。前六进为门、坊建筑,自峻极门向后为主殿宇。</p><p class="ql-block">中轴线建筑高大宏伟,多用琉璃瓦顶,雕饰彩绘华丽,至峻极殿构成庙宇中心。</p><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两侧分布有古神库、四岳殿、东西廊房、太尉宫、火神宫、神州宫、小楼宫、祖师宫等多组院落,建筑以单层布瓦色调陪衬主体建筑。</p><p class="ql-block">建筑形制尊卑有序、等第分明,大殿巍峨壮丽、廊庑平淡简素,共同塑造了气势不凡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现保存楼、阁、宫、亭、台、廊、殿宇、碑楼等建筑400余间,庙内尚有古代碑刻73品,有汉到清代古柏330余株,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b>中轴线上第一座建筑-名山第一坊</b></p> <p class="ql-block"><b>中轴线上第二座建筑-遥参亭</b></p><p class="ql-block">遥参亭原为清式重檐四角亭,1942 年改建为八角攒尖黄琉璃瓦重檐亭。此亭是昔日过往行旅无暇亲谒岳神时,在此遥远参拜以了心愿,故名“遥参亭”。</p> <p class="ql-block">遥参亭与中天阁之间边上有一翁仲。</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翁仲姓阮,今甘肃岷县人氏,为秦朝大将,英勇善战,死后铸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来历代沿用,把铸刻的无名的铜像、石像都称为翁仲。</p><p class="ql-block">此像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高约1米,平顶大脸,腰系大扣纽带,古朴大方,虽经风雨侵蚀,但衣着服饰仍很清晰,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和衣着服饰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b>中轴线上第三座建筑-天中阁</b> </p><p class="ql-block">天中阁原名“黄中楼”,为清朝以前中岳庙的大门,也是中岳庙的第一进重门,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建为天中阁,清代重修。天中阁建筑雄伟,形似北京天安门,中门上额刻“中岳庙”三个大字,天中阁为中岳庙主要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中天阁,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石狮之后,是辟有三个门洞的高台楼阁,上面有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覆以绿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b>中轴线上第四座建筑- 配天作镇坊</b></p><p class="ql-block">配天作镇坊原名叫“宇宙坊”,1979年元月翻修,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宙”、“俱瞻”。按古代的“五行”之说,中岳属“土”位,土即地的意思,唯地才能配天,故名“配天作镇”。</p> <p class="ql-block">进入配天作镇坊是千年御道 </p><p class="ql-block">御道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中阁至峻极殿,长500米,</span>建于宋,是古代帝王祭祀岳神时专用通道,神道历经千余年沧桑,至今保存较为完整。</p> <p class="ql-block">御道两边,生长的古树名木-侧柏,树龄3000年了,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p> <p class="ql-block"><b>中轴线上第五座建筑-崇圣门</b></p><p class="ql-block">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是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p> <p class="ql-block">宋代铁人 </p><p class="ql-block">宋代铁人共四尊,因其分别站在神库的四角,所又称“镇库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造型最佳的艺术珍品,奉为中岳嵩山的“镇山”之宝。</p> <p class="ql-block"><b>中轴线上第六座建筑-化三门 </b></p><p class="ql-block">宋金时亦称“外三门”和“中三门”,清代改名为“化三门”道教的“一气化三清”,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形制和峻极门相似,现存歇山房建筑是1942年改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b>中轴线上第七座建筑-峻极门 </b></p><p class="ql-block">峻极门又称“将军门”,为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创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 年),明崇祯 14年(1641年)失火被毁,清世祖顺治 10年(1653年)重建。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六架,面积为 290 平方米,门内两侧塑有武士像。是清代典型的官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峻极门与四周的四岳殿形成四合布局。东侧四角亭内有北魏太安二年的《中岳嵩高灵庙碑》,门外台阶东侧有明万历三十二年的《五岳真形图碑》,按照五岳座落方位雕刻着五岳图。</p> <p class="ql-block"><b>中轴线上第八座建筑-崧高峻极坊 </b></p><p class="ql-block">崧高峻极坊又名“迎神门”,位于峻极门北侧,是一座四柱三楼式的坊,坊起三架,上下两层,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特色,因坊后即是供奉岳神的中岳大殿而得名。额题“崧高峻极”四字,传为清康熙皇帝御笔。坊名源出《诗经·大雅·嵩高》“嵩高维岳,峻极于天”诗句,是全国现存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b>中轴线上第九座建筑-峻极殿</b></p><p class="ql-block">为中岳庙的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庆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殿前筑有月台,周围有石雕栏杆。殿前左右为两座重檐八角的御碑亭。殿内正中供奉崇圣大帝中天王,两侧配祀使臣、侍者及镇殿将军。</p> <p class="ql-block"><b>中轴线上第十座建筑-寝殿</b></p><p class="ql-block">寝殿传说是岳神天中王与天灵妃起居之所,是前朝后寝的皇宫制度而建的。建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重修,面阔七间,进深三架,黄瓦覆顶,斗拱飞翘,面积370平方米,是河南省现存最早的官式建筑。殿内神龛里,有帝后塑像,两端有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和“天灵妃坐像”,俗称睡爷爷、坐奶奶。</p> <p class="ql-block"><b>中轴线上第十一座建筑-御书楼 </b></p><p class="ql-block">御书楼是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面阔十一间,歇山顶,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为民国所建,两侧顺山房是储存祭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中岳庙是古代祠庙建筑空间处理的优秀范例,是古代山岳崇拜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打卡中岳嵩山景区,包括:嵩阳书院、嵩岳寺塔、法王寺。</p> <p class="ql-block"><b>走进登封嵩阳书院</b></p><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因位于嵩山之阳而故名,<b>它与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齐名,并称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b>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605年(隋朝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赐名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为我国北宋四大书院之一,也是宋代理学的策源地和传播中心。历史上曾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名圣贤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完成的。著名的儒学典故“程门立雪”也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于明末毁于兵火,后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目前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其规划布局和实物留存独具特色,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标本意义。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最著名的文物有: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刘彻赐封的“大将军”和“二将军”柏,经林学家考证为原始柏;大唐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是中原地区现存最大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仪门上书有“高山仰止”四字,相传是清乾隆皇帝的御书。设置仪门旨在提醒学子注意言行举止、不要失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p><p class="ql-block">从中轴线进去建筑依次为牌坊,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词,藏书楼共五进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唐碑 </p><p class="ql-block">《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744年),碑通高9米,宽2.04米,厚1.05米,重约80余吨,是嵩山地区最大的石碑。碑系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刻立,主要记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碑文由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唐著名书法家徐浩八分隶书,其字态端正,一笔不苟,刚柔适度,笔法遒雅,是唐代隶书之珍品。碑的背面和两侧有欧阳永叔跋文和游人题词。</p><p class="ql-block">碑身,上下分作五层(基座、碑身、碑首、云盘、碑脊),共由六块巨石组成,全碑上下颇似一座建筑物。</p><p class="ql-block">碑文两侧浮雕双龙、麒麟,碑帽顶端雕刻一颗宝珠,两只卷尾狮保护,云气图案自然流畅。碑座四周分别有石龛雕刻武士图,生动细腻,反映出唐代雕刻的艺术造诣。</p> <p class="ql-block">中岳嵩阳寺伦统碑 </p><p class="ql-block">中岳嵩阳寺伦统碑存放于魏碑亭,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刻立,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石碑上有许多佛教造像,保留有北魏时期造像“曹衣带水”的风格,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碑高3.05米,宽1.10米,厚0.26米。碑首雕有六条盘龙和佛像,碑阳上半部雕有一尊大佛像,内做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碑阴雕刻佛像12层,共94佛,碑两侧浮雕连枝荷花图案,规制整齐大方。其雕工之精,线条之美,布局结构之匀称,为中原石刻艺术中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下半部分是用八分隶书撰写的《中岳嵩阳寺碑铭序》,主要是介绍了生禅师开辟嵩阳寺,建造佛殿、塔庙的功德及雕刻造像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这两方碑刻见证了嵩阳书院曾经作为佛寺、道观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大门</p> <p class="ql-block">将军柏</p><p class="ql-block">院内曾有三株古柏,现存两株,树龄逾4500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原始古柏之一。相传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见这三株古柏高大茂盛,便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及“三将军”。其中“三将军”于明末毁于一场大火,如今院内仅存“大将军”和“二将军”。</p><p class="ql-block">这两颗柏树树干的纹理,蜿蜒且神圣,颜色深浅错落、世界上最好的画师也描绘不出它的灵气。</p><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内的“大将军柏”、“二将军柏”,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林学专家测定,“二将军柏”是原始森林的遗物,树龄至少为4500岁,堪称“华夏第一柏”,被专家们誉为“活着的文物”“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大将军柏”树高12米,胸围5.4米。冠幅16米。树身向南斜卧在“凸”字墙上。树冠浓密宽厚,郁郁郁葱葱,尤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p> <p class="ql-block">“二将军柏”树高20米,树干粗12.54米,树身已空,可容数人。</p> <p class="ql-block">站在二将军柏下,看到近五千年时光浓缩成的郁郁葱葱,依旧在苍山连绵、连天白云下熠熠生辉,真恍如隔世。</p> <p class="ql-block">先聖殿</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碑林有唐至清代碑碣70条品,包括有《汉封将军柏碑》、嵩山碑王《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北宋黄庭坚的《诗碑》等。</p><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内部建筑留存基本为清代,所珍藏石碑观赏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讲堂:程颢、程颐讲学地,青石条压边砖砌平台,是"程门立雪"典故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讲堂和道统祠之间是泮池</p><p class="ql-block">古代书院多建有泮池泮桥,引水辟池,形如半壁。凡考中秀才以上学位的都要举行绕池三周仪式,以示永效老师之法,安邦治国益于天下。</p> <p class="ql-block">道统祠:祭祀道统三圣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保存祭祀道统传统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保存有古籍文献。</p><p class="ql-block">武后金简:镇院之宝,</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是宋代中国的清华北大,是“程门立雪”的所在地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拜望一下这座名扬天下的书院。🤓</p> <p class="ql-block"><b>嵩岳寺塔-中国密檐式砖塔的鼻祖</b></p><p class="ql-block"><b>嵩岳寺塔以十二边形平面、密檐式砖构、中空筒体、精美装饰四大核心特点,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b></p><p class="ql-block">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距今约1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同时又是中国古塔中唯一一座平面为十二边形的塔,密檐式结构是北魏佛塔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塔高约37米,共15层,塔身以青砖黄泥垒砌,外形刚劲挺拔,具有早期佛塔的典型特征。 塔内中空,逐层收分,体现北魏佛教建筑艺术与工程技术的高度成就。</p><p class="ql-block">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作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一部分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古代砖构建筑的活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b>走马观花看看法王寺</b></p><p class="ql-block">法王寺位于登封市区西北5公里处的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寺内古树参天,寺后有隋唐砖塔,溪水潺潺,景色秀丽,被誉为“嵩山第一胜地”。</p><p class="ql-block">法王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比白马寺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四年,其在汉传佛教界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法王寺占地面积64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500平方米,现有山门、未来佛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方圣人殿(华严宝殿)、卧佛殿七进院落。寺后山坡上,有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的四角抛物线形15层正方形舍利塔,还有唐代砖塔3座。2001年6月法王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未来佛殿</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两边有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华严宝殿</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与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寺后山坡上,有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的四角抛物线形15层正方形舍利塔,还有唐代砖塔3座。</p> <p class="ql-block">唐代砖塔</p> <p class="ql-block"><b>D19、郑州→许昌</b></p><p class="ql-block"><b>打卡:河南博物院、二七纪念馆、千玺广场、春秋楼,宿许昌赛菲尔酒店。</b></p> <p class="ql-block"><b>参观河南博物院</b></p><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号称文物数量仅次于国家博物院,有超过17万件馆藏,是为数不多的“通史”博物馆之一。</p><p class="ql-block">从新石器时代到隋唐时期,几乎所有文物都是本地出土,很少能像河南这样“豪横”!</p><p class="ql-block">一个博物馆,半部中国史,确实豪不夸张!如果你来河南郑州,一定要去这儿!</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创建于 1927 年,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那可是相当有排面呀。这里的建筑设计超有讲究,从正面看如同戴冠的 “金字塔”,蕴含着 “天中地心”“天圆地方” 等古文化理念,满满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说到藏品,那更是让人惊叹不已,截至 2021 年,共有藏品 145135 件 / 套,珍贵文物 53337 件 / 套呢。像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等都是镇馆之宝,随便一件都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贾湖骨笛可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能让我们一窥八九千年前古人的音乐生活;杜岭方鼎则彰显着商代早期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妇好鸮尊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是商代晚期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各种青铜酒器,比如爵、觚、觥等,它们造型各异,纹饰精美,不仅是实用的酒器,更是珍贵的艺术品。从这些青铜酒器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商周时期贵族们宴饮的盛大场景,感受到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丰富的礼仪文化。</p><p class="ql-block">博物院的 “泱泱华夏,择中建都” 基本陈列,以中原建都历史为主线,展示了河南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宋金元时期的历史变迁,就像一部生动的史书,让我们在游览中领略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先看看博物院9️⃣大镇馆之宝吧。</p> <p class="ql-block">1️⃣一楼1展厅:</p><p class="ql-block">骨笛﹣﹣中华音乐史的奇迹</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7000-9000年)</p><p class="ql-block">舞阳县贾湖出土</p><p class="ql-block">骨笛以鹤类尺骨制成,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这件骨笛经测试可吹奏七声音阶,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p> <p class="ql-block">2️⃣一楼2展厅:</p><p class="ql-block">兽面乳钉纹铜方鼎(饪食器)</p><p class="ql-block">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郑州市张寨南街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青铜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各种用途。相传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征九州。自此,鼎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该方鼎出于郑州商城遗址中,这种商代前期的大型王室重器,提供了置帝都于中原的史实依据。</p> <p class="ql-block">3️⃣一楼2展厅:</p><p class="ql-block">“妇好”鸮( xiao )尊(酒器) </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器物为写实的鸮鸟形象,圆雕造型健硕有力,细部刻画纤毫毕现,利用两足与尾翅形成三点平衡,既呈现出工艺上的美观效果,又达到其作为酒器的实用功能。器身的龙、凤铸件单独铸造,与器身接合而成,整体用范达到10多块,体现了商代青铜仿生铜器的高超工艺。</p> <p class="ql-block">4️⃣一楼3展厅:</p><p class="ql-block">玉柄铁剑(中华第一剑)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出土</p><p class="ql-block">该剑由铁质剑身、铜质柄芯与玉质剑柄嵌接组合。经鉴定,剑身采用块炼渗碳钢技术制作而成,这是我国目前经科学鉴定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从出土痕迹看,原剑身以丝织物包裹,并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p> <p class="ql-block">5️⃣一楼4展厅:</p><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出土于河南新郑,共有两件,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造型独特精美,整体呈椭方体,长颈斜肩,垂腹圈足,足下有两条吐舌怪兽,腹部四方各附一小型飞龙,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莲瓣呈弧形外扩,莲瓣中央一只仙鹤,展翅欲飞。壶身遍饰蟠龙纹,上下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铸造出各种精美纹样。铸造中运用了分铸法和焊接法,其铸造工艺也堪称春秋时期多范合铸的代表。</p><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独特精美又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是国家一级文物和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6️⃣二楼5展厅:</p><p class="ql-block">四神云气图壁画</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永城市保安山梁共王陵出土</p><p class="ql-block">壁画长5.5米,宽3.35米,位于墓室顶部。画面主体为一矫首飞动的苍龙,四周携朱雀、白虎与似鱼的怪兽,构成四神云气图。画面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且保存完好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7️⃣二楼7展厅:</p><p class="ql-block">武则天金简</p><p class="ql-block">唐久视元年(700年)</p><p class="ql-block">1982年登封县嵩山峻极峰北侧发现</p><p class="ql-block">金简重223.5克,以纯度90%的黄金制成,上刻双钩铭文63字,意为:武则天虔诚信奉道教真理,渴望长生不老,故特派小使臣胡超到嵩岳天门投递金简一通,乞求三官九府免除其罪名。金简上有五个武则天自造的新体字,分别是透(国)、墨、日、月、臣。该金简是研究武则天晚年思想行为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8️⃣三楼10展厅:</p><p class="ql-block">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p><p class="ql-block">(北宋晚期,全世界仅此一件)</p><p class="ql-block">天蓝釉色,千年一遇</p><p class="ql-block">汝瓷以“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闻名,而这件鹅颈瓶的釉色恰如雨后初晴的天空,澄澈通透。釉面布满细密开片,如蝉翼般轻盈,堪称“似玉非玉胜似玉”。</p><p class="ql-block">刻花工艺,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汝窑瓷器多为素面,但这件瓶身刻有若隐若现的折枝莲花纹,线条流畅灵动,是传世汝瓷中唯一一件刻花作品!莲花象征高洁,与天蓝釉的清新相得益彰,堪称宋代极简美学的巅峰。</p><p class="ql-block">它的出土揭开了汝官窑遗址之谜,终结了“只有传世品,未见窑址”的千年争议。釉料中加入玛瑙,烧制时需精准控温,成品率极低,至今难以复刻。承载着宋代“道法自然”的哲学,将简约之美推向极致,成为中外博物馆争相展出的“青瓷使者”。</p> <p class="ql-block">9️⃣四楼13展厅:</p><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p><p class="ql-block">禁为承置酒器的案。此器身饰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附于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整件设计精巧绝妙,造型瑰丽庄严,纹饰玲珑剔透。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失蜡法铸件。</p> <p class="ql-block">黄釉扁壶 </p><p class="ql-block">北齐武平六年(575年)</p><p class="ql-block">河南省安阳市洪河屯范粹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扁壶是北齐铅釉陶器的典型器型,其通体施黄褐釉,两肩各有一系孔,颈肩之间饰一圈联珠纹。壶腹正反两面模印相同的乐舞图案。图案主体为五名乐舞表演者,他们皆高鼻深目,头戴蕃帽,身着翻领或圆领窄袖长袍,腰间系带,足蹬半筒高靴,是典型的西域人形象。中央一人立于莲花台座上,回首左顾,左腿直立,右腿反转,似在随着乐曲节拍做单腿旋转,动态盎然。舞者两侧环立四位乐师,两两相对。左侧两名乐师,一人侧身双手扬起,击拍伴奏;另一人蓄髭须,吹奏横笛。右侧两名乐师,一人双手击铜钹;另一人弹奏五弦琵琶。</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展品一组,除了镇馆之宝,还有很多展品也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就像是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带我们走进了华夏历史的长河。👍</p> <p class="ql-block"><b>打卡河南省会郑州地标建筑</b></p> <p class="ql-block"><b>郑州二七纪念塔 </b></p><p class="ql-block">郑州二七纪念塔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牺牲的烈士,发扬“二七”革命传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登上纪念塔,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b>千玺广场-玉米楼</b></p><p class="ql-block">玉米楼,矗立在郑东新区,与周边的现代化建筑相互辉映,展现出蓬勃的都市活力。尤其是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其流畅的线条和独特的外形,极具视觉冲击力。网上有说,“玉米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嵩岳寺塔”。</p> <p class="ql-block"><b>逛逛许昌春秋楼(关宅)、文庙</b></p><p class="ql-block">许昌春秋楼(关宅)、文庙景区位于许昌市中心。始建年代久远,历朝均有修葺,是一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春秋楼古建筑群,历史上曾以关公宅、武安王庙、关王庙、“两院英风”庙、关夫子祠及关帝庙称之。《三国志·蜀书》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p><p class="ql-block">相传,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土山三约”之后暂且归附曹操来到许昌。曹操赐其府宅一处。羽避其嫌,将一宅分为两院,二位皇嫂住内院,自己住外院。院中有一楼,关羽在此秉烛达旦夜读《春秋》,而得名“春秋楼”,又名“大节亭”是关公“忠、义”文化的发祥地。自清代雍正年间列为“五大关庙之一。</p><p class="ql-block">许昌文庙,始建于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历史上曾以“孔庙”、“许州儒学”等称之,是供奉儒家学派创始人、文圣人孔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现文庙中轴线保存有棂星门、青石照壁、戟门、东西廊庑和大成殿等主要建筑,格局严整,人文内涵丰富。</p><p class="ql-block">整个景区有三大特色:一是格局独特。关羽将一宅分为两院,被后世赞为“两院英风”,列为清代“许州十景”之一;二是建筑宏伟。景区内主体建筑关圣殿高达33.1米,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更有高达15米的室内关公坐像,正气凛然,俯瞰众生;三是文庙、武庙毗邻,形成了文、武二圣并祀的格局,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关宅</p> <p class="ql-block">春秋楼</p> <p class="ql-block">春秋楼和左右两边的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关圣殿 </p><p class="ql-block">关圣殿,原为关羽的寝殿,现为供奉关羽的主殿。</p> <p class="ql-block">关圣殿前有刀楼、印楼</p> <p class="ql-block">甘糜二后宫,又名昭烈皇后祠,是刘备甘、糜二位夫人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关公勒马挺风图》碑 </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廿七年(1599年) 刻石。唐吴道子画,明秣陵弟子李宗周立。</p> <p class="ql-block"><b>D20、许昌→驻马店市遂平县</b></p><p class="ql-block"><b>打卡:周口太昊伏羲陵,宿遂平县电力宾馆。</b></p> <p class="ql-block"><b>周口淮阳伏羲太昊陵——天下第一陵</b></p><p class="ql-block">太昊陵,是“人文始祖”伏羲的陵庙。伏羲位居三皇五帝之首,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太昊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是中华民族的祭祖圣地。</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历代帝王派遣官员前去太昊陵祭祀共计52次,可见其在古代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太昊陵庙位于淮阳老城区西北1.5公里,蔡河北岸,是纪念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合一的官殿式古建筑群,现存建筑为明正统元年(1436)始建,是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太昊陵庙以先天八卦数理兴建,<b>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b></p><p class="ql-block">陵庙南北长650米,沿中轴线现依次为渡善桥、午朝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钟鼓楼、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先天八卦坛、墓冢、著草园。中轴建筑群东侧有清代岳飞观一座,西侧存有一段明代围墙,东南侧为独秀园。太昊陵庙另存有历代碑刻309通明代铁钟1口,古树名木117株。</p><p class="ql-block">太昊陵庙按照皇家陵墓规格兴建,布局完整,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其布局思想、建筑营造技术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午朝门</p> <p class="ql-block">午朝门门口的大槐树,据说是明太祖朱元璋亲手种植,已有600多年历史,没有树芯,仅靠树皮供应营养,依然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道仪门 </p><p class="ql-block">道:道德,仪:义礼。道仪:即道德和正义。《易·系辞上》曰:"成性存存,道仪之门",意为提高品德,必须增进智慧,扩大事业,必须从谦卑礼仪着手,才能进入道仪之门。</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代,又称通德门、仪门,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通高8米,面阔三间(12.82米),进深5.30米,有椽柱四根,覆盘式柱础,内有三座砖券门,故俗称"三门"。</p> <p class="ql-block">先天门</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代,单檐歇山顶,台门式高台建筑。通高11.35米,面阔五间(7.04米),进深三间(3.40米),带回廊。《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先天门"是根据伏羲创制的八卦命名。</p> <p class="ql-block">玉带桥</p> <p class="ql-block">太极门</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代,旧称太极坊或戟门,为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建筑。通高7.6米,筑于直壁式台基之上,前后各有六级垂带式踏跺,砖砌象眼,台面墁青砖,周有压条石,鼓腹柱础,有中柱四根。鼓腹柱础,框槛式大门,上悬"太极门"匾额。在先天八卦中,太极为原始混沌之气,是派生万物之本源,故此门处在太昊陵庙的中心位置。两侧各有一掖门,东日仰观门,西曰俯察门。</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p><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通高11.2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带回廊。前有六级垂带式踏跺,砖砌象眼。青砖墁地,周有压条石,鼓腹柱础,角柱之间有低矮坐槛,格扇门,次间有随墙式圆形棂子窗。楼上悬有明英宗正统十(1445)年大钟,与鼓楼左右相呼应。早晨敲钟,表示开园。敲钟击鼓是古人计时、报时的一种方式。</p><p class="ql-block">鼓楼</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通高11.2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带回廊。筑于直壁式台基之上,前有六级垂带式踏跺,砖砌象眼。青砖墁地,周有压条石,鼓腹柱础,角柱之间有低矮坐槛,格扇门,次间有随墙式圆形棂子窗。楼内置有一面大鼓,与钟楼左右相呼应。晚上击鼓,表示闭园。敲钟击鼓是古人计时、报时的一种方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统天殿</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代,俗称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是陵内等级最高、地位最尊的殿宇。通高15.7米,面阔五间(18.70米),进深三间(12.23米),筑于直壁式台基之上。基面墁青砖,周有压条石,后有七级垂带式踏跺,砖砌象眼。覆莲鼓腹柱础,下部为方座。格扇门、槛窗,东西北三面为砖砌墙体,前檐下悬"统天殿"匾额。殿前月台是历代祭拜伏羲的主要场所。殿内供奉太昊伏羲氏塑像。</p> <p class="ql-block">显仁殿</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代,俗称二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显,显扬、张扬;仁,即二人,二人即父母,其意是慎终追远,不忘祖先。是太昊陵古建中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高大殿堂。通高16.4米,面阔七间(18.76米),进深五间(11.67米),筑于直壁式台基之上,灰筒瓦覆顶,周围廊柱林立,结构别致,端庄严谨。</p> <p class="ql-block">太始门</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代,俗称"寝殿",又称"转厢楼",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通高16.65米,台上建筑面阔五间(10.45米),进深五间(5.58)米,带回廊,灰筒瓦覆顶。内竖明正德八(1513)年御碑一通,又称"御碑楼"。台正中为砖拱门洞,门洞上方嵌有阴阳刻楷书"太始门"三字,右悬"继天立极",左悬"赞神明"铁匾。两侧分别有砖砌踏跺25级,四周回廊,可绕殿环游观赏。太始:古代指天地开辟万物开始形成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先天八卦坛、墓冢</p> <p class="ql-block">太昊伏羲陵前有一棵1000余年的宋代古柏,也称“耳柏”。树身上长出一只酷似人耳的神奇“耳朵”,传说为人祖爷的耳朵,能倾听心声,且只有一只“耳朵”,只进不出,为你保密,是游客表达心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也有人说,摸摸人祖爷的耳朵,自己耳朵不得病。</p> <p class="ql-block">太昊陵内有很多高龄古树,树龄最长的,约1000年,300年属常见,1600年的亦有。</p> <p class="ql-block">太昊陵后的蓍(shī)草园</p><p class="ql-block">蓍草为菊科多年生之草本,稀有植物,茎圆象天,德圆而神。《埤雅》在解释"<span style="font-size:18px;">蓍</span>"字说:"草字多寿,故字从耆"。每当春初,灵根秀发,生机盎然,郁郁葱葱,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蓍</span>草春荣"之称,为淮阳八景之一。传说伏羲曾用蓍草画出了千古流传的八卦,因此蓍草被认为是伏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柏抱檀</p><p class="ql-block">宋代古柏树杈中间长出一棵白檀树,形成了奇异的“柏抱檀”现象。檀树原本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是一种非常名贵的树木。落叶乔木,一般很难与常青油质侧柏共生,即使人为嫁接,也不易成活。在太昊陵内形成如此奇观,实属罕见,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中轴建筑群东侧有清代岳飞观一座,西侧存有一段明代围墙。</p> <p class="ql-block">在陵区的东南隅,有一座被称为“淮阳独秀”、“华夏一绝”的松柏造型公园,有各种松柏造型200余种,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观。</p> <p class="ql-block">太昊陵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p> <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行程已接近尾声,河南行程,仔细回顾,有70多个景点,内容丰富,历史知识点很多,边看边走边忘,认真回顾,认真记录,下篇继续,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