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礼》“左祖右社”辟建为社稷坛。民国三年(1914年),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坛外七棵千年辽柏</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的郁金香盛花期</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小时候我们都称五色土。</p> <p class="ql-block">故宫的紫藤因为下雨没看成,能看到宫墙外隔壁院紫藤也算是被安慰了。</p> <p class="ql-block">来今雨轩茶社,始建于1915年。来今雨轩茶社地处中山公园内社稷坛东南角。因来今雨轩地理位置优越,就餐环境优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因而成了民国时期重要的社交场所、文化沙龙,吸引了各界名流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来今雨轩最有名的迅哥同款冬菜包子</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鲁迅、林徽因、张恨水、沈从文、齐白石3等数不尽的名人大家在这里喝茶、读书、写字、会友。鲁迅在这里翻译了《小约翰》,张恨水在这里完成了《啼笑因缘》的巨作,魏建功、许地山等名人在此举办婚礼。</p> <p class="ql-block">来今雨轩茶社空间内最早的老花砖,是1915年从德国引进的,以当时新兴的水泥镶嵌浇铸工艺制作而成,图案精美、厚重耐磨,承载了诸多名人足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点了一套应景的“繁花套餐”甜腻到不行,最后还是得用冬菜大包子的咸味压压味蕾。</p> <p class="ql-block">从中山公园东门出,穿过午门广场,进劳动人民文化宫西门。</p> <p class="ql-block">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北京天安门东侧,曾是明、清两代皇室家庙,旧称太庙。是封建王朝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节大典祭祀先人的地方,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太庙呈南北方向的长方形,总建筑面积139650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颇具匠心,三层琉璃砖门、三层大殿、戟门、石桥南北排列在轴线上。再加上封闭的围墙、浓密的古柏,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耸峙在整个建筑群中心的是三座雄伟的宫殿。重檐庑殿顶的大殿,是这组建筑群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享殿:整个太庙的主体建筑,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岁末祫祭的场所。后虽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但其规制和木石部分基本保持明代原构,所有构件均用极其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p> <p class="ql-block">殿内梁栋饰金,地设金砖,68根大柱及主要梁桥为金丝楠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p> <p class="ql-block">今日行程最后一站,东四三条咖啡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