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上八点二十从山西晋中王家大院打的,到达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已是下午三点。这么远距离的打的我还是第一次,打的费650元,高速费207元。费用的依据是我们通常公共交通费用的合计(从百度地图里可以获得)。从王家大院到灵石高铁站打的费,加从灵石高铁站到龙门站的高铁费,以及从龙门站到龙门石窟的打的费(这些费用之和每人大概是300元左右,合计1200左右,所以这打的费还算比较合理,并且没有几上几下车换车,背行李跑路的麻烦事)。</p> <p class="ql-block">这里天上下着阵雨,人还十分拥挤。真的很奇怪,现阶段怎么会有哪么多人出来旅游?现在应该是旅游淡季呀?淡季不淡,大家都为GDP贡献,这也是好事。</p> <p class="ql-block">1961年周恩来总理与陈毅副总理陪同外宾参观龙门石窟时,洛阳市领导请求题字。周总理推荐由陈毅执笔,后于1962年春将墨宝寄至洛阳。题字被分别刻于龙门桥东西两端的南北两侧,成为该桥正式名称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于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入选的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该遗产以跨越北魏至唐代的佛教石刻艺术巅峰成就为核心价值,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全面展现了佛教艺术中国化进程。代表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展现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最具规模的造型艺术成就。体现佛教艺术本土化转型,融合多民族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是一副源自五代宋初道家隐士陈抟的著名对联,字面意为“雄伟如天岸驰骋的骏马,奇逸若人中之龙”,既赞美自然景观的壮丽,又暗喻陈抟的超凡脱俗。 此联现存于中国河南龙门石窟,实为明代集陈抟书法所刻,融合了道家思想与书法艺术的双重价值。</p> <p class="ql-block">对面的香山寺。</p> <p class="ql-block">“龙门”之名来自于隋炀帝。龙门石窟曾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有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后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城,因宫殿城门正对着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延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精舍层层环绕,峭壁上佛龛相连。龙门石窟,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自北魏至宋代,历经沧桑变迁,见证了中国石刻艺术的繁荣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为人文景观。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开凿时间前后长达四百多年。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石窟中的佛像姿态各异,有的端坐,有的站立,栩栩如生。龙门石窟的雕刻技艺精湛,细节之处尽显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佛像面容慈祥,目光深邃,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石窟内的壁画色彩斑斓,虽经千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龙门石窟依山而建,气势恢宏,是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在唐代三分之二的造像中,又有80%出自唐高宗、武则天当政时期,这时期是龙门石窟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龙门石窟的造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造诣上,都达到了顶点。</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仿佛能看见,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伊河的波光粼粼,两岸绿柳掩映。游客们沿着河畔漫步,不时抬头仰望东西两山,只见千岩竞秀、万木争荣,漫山的洞窟宛如蜂房蚁窝,令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曼妙殊胜的美丽幻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跏趺坐莲,大观自在,大彻大悟,一心向佛。</p> <p class="ql-block">面带微笑,手敬天地,含胸拔背,喜悦祥和。</p> <p class="ql-block">婷婷荣获姿势最佳奖。</p> <p class="ql-block">历经400余年匠心独运的雕琢,龙门西山上的石窟终成今日之壮观。其中,卢舍那大佛作为龙门石窟的标志性造像,静静地伫立在奉先寺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奉先寺。其劈山而造,九尊大型雕像依山凿石而成,居中的卢舍那大佛更是高达17米多,仅头部就有4米、耳长1.9米,其面部形象被学者们誉为中国雕塑史上伟大的典范,代表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雕刻技艺,堪称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历史与现代交织。龙门石窟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心灵的净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佛像,静默中透露出无尽的慈悲与智慧。龙门石窟的每一处细节,都是对美的极致追求。这里不仅是艺术的巅峰,更是人类精神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与佛同在。</p> <p class="ql-block">身处龙门石窟,宾阳洞的宁静与壮美令人心驰神往。这里,历史与自然交织,佛像与洞窟相映成趣,共同谱写了一曲绚烂的文化史诗。</p> <p class="ql-block">春夏季的龙门,景色格外迷人。伊河的水面宛如秋水共长天一色,宽阔处可容小舟穿梭,狭窄处则需谨慎回旋。</p> <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大诗人白居易与僧人佛光同乘一叶扁舟,从洛阳城的建春门启航,沿伊水蜿蜒而上,直至龙门香山寺。他们一路吟诗作对,把酒言欢,引得岸上人群纷纷驻足观望,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从龙门石窟出来,坐上顺风包车,趁着时间还早,顺便逛了一下白马寺。然后,直接往开封,准备住宿开封府附近。从龙门石窟到开封府包车费用共400元,包括高速费。</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被誉为“释源”和“祖庭”,对亚洲乃至全球佛教传播产生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白马驮经建寺是白马寺得名的核心传说,也是中国佛教传播的起点。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使者赴西域求佛经。使者带回佛经、佛像及天竺高僧竺法兰、摄摩腾,并以白马驮载经书抵达洛阳。汉明帝遂建寺纪念,命名“白马寺”。“寺”字由此成为佛教场所的泛称。</p> <p class="ql-block">释源与祖庭:作为中国佛教的起源地,白马寺对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佛教传播具有标志性意义,20世纪末以来成为国际佛教信徒的重要朝圣地。</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藏有释迦牟尼佛舍利、元代十八罗汉夹绀像等珍贵文物,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其历史地位不仅限于宗教场所,更成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也是全球唯一拥有中国、印度、缅甸、泰国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其四国佛殿由各国政府出资建造,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国际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印度佛殿苑。由印度政府出资建造,以覆钵式穹顶和浮雕为特色,印度总统曾亲题石碑并参与剪彩仪式。</p> <p class="ql-block">日本捐资重修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出资建造佛殿,形成中、印、缅、泰四国风格并存的国际化寺院。</p> <p class="ql-block">泰国佛殿苑。金顶泰式建筑,琉璃瓦从曼谷运来,供奉四面佛像,泰国僧侣常在此举行传统祈福活动。</p> <p class="ql-block">缅甸佛塔苑。纯金塔顶重达700公斤,由缅甸匠人现场组装,塔内供奉总统护送的玉佛,开光仪式盛大。</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的四国佛殿包括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及中国传统建筑区,形成独特的“佛教联合国”景观。</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开封市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