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历史 人之患 在于不读史 <p class="ql-block">2025年“看·见殷商”展设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1号和2号展厅,汇集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338件(套),分“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四部分,全面展示殷商文化的辉煌灿烂。</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分“中原型”“融合型”“土著型”三类,如土著型 折肩鬲 为南方独创,中原未见。</p><p class="ql-block">农具(犁铧、耒等)和兵器(宽刃剑、勾戟等)种类超越中原,部分为南方特有。</p><p class="ql-block">纹饰融合动物形饰(虎、鹿)与“燕尾”索纹,礼器配置省略酒器,凸显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龙形觥,1958年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桃花庄出土,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铜觥整体呈弧形犀牛角状,分器身和器盖两部分。器身前部为昂起的龙头,“臣”字眼,瓶状角,上下颌之间留出锯齿状空间。器身两侧有四系,以备悬挂使用。器身侧面主体纹样为阴线刻画的鳄鱼纹和龙纹,前后排列,彼此独立。主体纹样四周剩余空间填充较小的鸟、鱼、龙等纹样。器腹装饰并列的两排身体弯折的蛇纹。圈足为对称的长吻鱼纹。这些皆是殷商晚期铜器常见的纹饰和布局。</p> <p class="ql-block">亚醜铜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埠屯类型遗址是晚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遗址分布范围大致西起鲁西北的阳谷、东阿一带,沿着泰沂山脉北侧分布。亚丑铜钺出土于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遗址位于青州市东北苏埠屯村,共出土2件,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人面兽面纹,双目圆睁,口露整齐牙齿,口侧铸有“亚醜”铭文,钺两侧饰扉棱,方肩圆弧刃。亚醜钺的铭文为宋代以来“亚醜”青铜器群提供明确出土地点,也证实青州一带为商代“亚醜”族群核心活动区。</p> <p class="ql-block">五官微突出双目圆睁,嘴角上扬口中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因为名字里有个“醜”(chǒu)字这张挺“帅”的脸也“帅”不起来了,1965年,山东苏埠屯商代大墓出土两件铜钺,它们一个相对瘦长,另一个脸盘更大 体重也略重一点。,</p> <p class="ql-block">1989年,这对“钺兄弟”分开,亚醜钺珍藏于山东博物馆,兽面纹铜钺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时隔36年,它们实现“合体”展出。</p> <p class="ql-block">陶人,殷墟遗址豫北纱厂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泥质灰陶,宽面平脸,鼻梁粗大而隆起,眼球微凸,宽口粗颈。胸部刻“子”字,是商王的姓。姓氏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血缘关系的标志符号。“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氏为姓的分支,姓少而氏多。</p> <p class="ql-block">铜鼓,1977年崇阳县白霓镇公社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鼓身横置长方体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鼓腔两端边缘饰三周仿皮鼓鼓钉的乳钉纹。鼓身及鼓座饰细线云雷纹构成的兽面纹。此类仿木腔皮鼓,存世仅两件,另有一残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陶鬲形猪首盖盉,2010年安阳殷墟遗址安钢大道M78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器型呈猪首状,长嘴,圆眼微凸,双耳直立,憨态可掬。肩部饰三角绳纹,腹及袋足饰细绳纹,作为温酒的容器,加热后美酒从它的口中流出。</p> <p class="ql-block">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圆头顶,方颐,粗眉,立眼,蒜头鼻,阔口,长耳,耳垂下有一圆穿孔。粗颈,前颈较短,呈圆弧形;后颈长,呈倒三角形。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反映了古蜀文明浓郁的地域特色。青铜鹰形铃,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鸮尊是妇好墓的随葬器物,共出土了一对两件,分别藏于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鸮尊整体呈站立鸮形(猫头鹰),双翅并拢、宽尾下垂。器盖置于鸮首后部,盖钮为立鸟与龙形组合,器身口沿内壁铸有铭文“妇好”。通体以云雷纹为地纹,鸮首高冠饰羽翎纹,钩喙与胸部饰蝉纹,颈部两侧浮雕夔龙纹;双翅盘曲长蛇纹,间饰菱形纹;纹饰采用高浮雕、浅浮雕与阴线雕刻结合,体现“三层花”装饰技法。鸮尊以独特造型与多重象征,成为解读商代宗教、军事及性别角色的关键物证。</p> <p class="ql-block">2000年安阳殷墟遗址小屯花园庄东村亚长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一般成人手略小,似小孩右手,呈微曲半握状,比例适中,五指微伸,指尖圆滑,指甲微露,指关节清晰可见。腕部中空,截面呈椭圆形,内残留碳化木柄。手背之上装饰半个兽面纹。其功用有“假肢”“权杖”“工具”等说法。</p> <p class="ql-block">铜钺,2000年安阳殷墟遗址花园庄村东地亚长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玉调色板,2022年安阳殷墟遗址王陵区祭祀坑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调色板通体白色。上部装饰有两只相背对称的鹦鹉,鹦鹉尖喙内勾,圆眼高冠,尾翼内卷,昂首直立,背部相接处有圆形穿孔,爪子和尾翼连接箕形浅盘状的盘身。调色盘是商代时期用于调制颜料的器具之一,该板造型精美、纹饰生动,是商代制玉工艺的突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博物馆的牛形青铜器:亚长牛尊</p><p class="ql-block">探索历史的痕迹,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的镇馆之宝——亚长牛尊,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这件牛形青铜器是迄今为止在安阳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其内部中空,牛背上的盖子打开后,可以注入美酒,用于祭祀仪式。</p> <p class="ql-block">铜兽首刀 明显带有北方草原文化特色,可能是商人与北方部族战争中的战利品,也可能是北方外来文化因素传入殷墟后在当地制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发掘了一座商代大墓,有一棺一椁,椁室东西长8.22米,两端有 2层台。墓内随葬品非常丰富,其中青铜器数量最多,达 480余件,是江南地区商代青铜器的一次重大发现。</p> <p class="ql-block">殷商青铜器与大洋洲青铜器 的主要区别在于造型、纹饰、功能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造型和纹饰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洋洲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例如,大洋洲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许多与中原商文化的器物相同或类似,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大洋洲青铜器的纹饰间多有“燕尾”形的索纹、阔口的牛首纹等,礼器中缺少了尊、觚、爵、角、斝等常见的酒器。此外,大洋洲青铜器的造型也具有独特性,如折肩鬲是一种仿陶瓷器造型而铸造的全新铜容器,为南方居民发明独创,中原地区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功能和文化背景方面</p><p class="ql-block">大洋洲青铜器群包括礼器、乐器、工具、兵器及生活用具等,种类繁多。礼器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中原型、融合型和土著型。中原型的礼器造型和纹饰风格与中原地区一致,融合型的器物则新增了土著因素,而土著型的器物则完全不同。大洋洲青铜器的功能多样,不仅用于礼仪和祭祀,还涉及农业工具、手工工具和兵器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以农为本,并兼及渔猎以及纺织和制作陶瓷器等手工业。</p><p class="ql-block">在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方面</p><p class="ql-block">大洋洲青铜器的发现地 江西新干县 位于 赣江 流域,历史上这里是 吴城文化 的中心地带。吴城文化与中原商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大洋洲青铜器的出土表明,在商代中期,南方地区已有较发达的青铜文明,并与中原地区有广泛的交流。大洋洲青铜器的发现改写了江南文明史,证明了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明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和互动。</p> <p class="ql-block">此展品为商代文物,长67.9厘米、本宽9.0厘米、柄长11.4厘米。蝉纹大刀形体巨大,历经三千余年,绿锈未起,青铜本色,光折四射,锋锐依旧,可谓商代第一刀。现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商兽面纹青铜胄[zhòu],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江西省博物馆藏。 通高18.7厘米,口径21×18.6厘米,重2.21千克。</p> <p class="ql-block">兽面羊角外卷,"臣"字目,大而凸出,造型独特,应为面具。青铜面具在商代颇为盛行,有人面型和兽面型之分,是主祭巫师在宗教祭祀活动中用于沟通天地和阴阳两界的重要法器。墓主生前可能戴此面具,作为神灵的化身"率民以事神"。</p><p class="ql-block">商丨青铜羊角兽面江西省博物馆藏 (江西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与《山海经》记载相印证,揭示赣江流域铜矿资源对青铜文明的支撑,确立长江中游与黄河流域、四川盆地并列的青铜文化格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