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有幸在上博东馆一睹大克鼎的尊容,深深的被它的形制、文飾和铭文所震撼。仿佛听到青铜的低语和铭文的呼吸,触摸三千年的时光,与历史对话。</p><p class="ql-block"> 大克鼎铸造于公元前十世纪~公元前九世纪的西周晚期的青铜鼎,是"饍夫”克为记载祖父辅佐周王的功绩,以及周王对克的册命和赏赐而制造。</p><p class="ql-block"> 大克鼎呈圆形,三足两耳,兽蹄足,上部有高浮雕的兽面纹。体形巨大,高93·1CM,口径75·6CM,重201·5Kg。腹壁内铸有290字的铭文,是西周等级最高的青铜礼器之一,象征权力与宗法制度。</p><p class="ql-block"> 大克鼎造型雄伟,纹饰精美,是西周早期青铜鼎的巅峰之作。 </p><p class="ql-block"> 双立耳耳部厚实,外侧饰有龙纹。鼎耳外侧阴刻双体龙纹,龙首向下,身躯交缠。 </p><p class="ql-block">纹饰环绕巨大的波曲纹如波浪般起伏连绵,线条流畅舒展。 波曲纹间隙填充抽象化的龙纹与兽体变形纹。</p><p class="ql-block"> 历尽三千年风霜雨雪,腹壁的铭文清晰如初,三千年历史触手可及。 </p><p class="ql-block"> 拂去历史的尘埃,从大克鼎青铜的斑驳中能感受历史遗留的密码。有周王的诏令,工匠的巧思,也有战火中埋藏的勇气和智慧与一个家族的赤诚。</p><p class="ql-block"> 大克鼎于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由潘祖荫用重金购得。大克鼎与大盂鼎(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毛公鼎(现存台湾台北故宫院)被誉为"海内三宝”。我们今天能一睹大克鼎的尊容,与一个家族的守护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大克鼎是晚清重臣潘祖荫的旧藏。潘祖荫官至工部上书、军机大臣,也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和收藏家,收藏宏富,其中最顶级的珍宝就是大克鼎和大盂鼎,成为潘家的"镇宅之宝”。潘祖荫过世后,潘达于成为潘家的当家人。潘达于本名丁素珍,嫁入潘家改姓潘,承担起包括大克鼎和大盂鼎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苏州。日寇对大克鼎和大盂鼎觊觎已久,多次闯入潘家搜查。潘达于果断地把双鼎装入木箱,埋藏于苏州姑苏区悬桥巷45号潘家院内,使国宝免遭劫掠。</p><p class="ql-block"> 1951年,潘达于将大克鼎和大盂鼎无偿地捐献给上海历史博物馆。1959年,大盂鼎被调配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而"海内三宝”之一的毛公鼎则是在1948年被运到台湾。从此,"海内三宝"分别存于沪、京、台三地。</p><p class="ql-block"> 2004年,大盂鼎从北京运抵上海,在上博举办了以“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名义,实现 “潘家双鼎”聚首,致敬潘达于的捐献壮举。时年98岁的潘达于坐着轮椅观展,抚摸展柜感慨:“它们终于又在一起了!”上博并以毛公鼎原大复制品+铭文拓片陈列于双鼎旁,形成“三宝”意象性同框。</p><p class="ql-block"> 三千年之约,给了我无上欣喜,那流淌三千年的波曲纹依旧灵动如律,历史的长风鼓荡,期盼大克鼎、大盂鼎和毛公鼎早日相聚同框。</p>